訪談人:首先,恭喜您這本新書的出版,叫《什麼改變中國》,我想知道為什麼給新書取了這樣一個名字?
張維迎:我們中國改革到今天其實到了一個很關鍵的時刻。在過去10年裡好多改革都是停滞的,今天人們對改革,包括中國面臨的很多社會問題,有很多不同的看法。為什麼出現這些問題?只有認清這些問題,我們才能知道未來應該怎麼走。這本書取這樣一個名字讓我們反思過去,我們改革的成就究竟是如何取得的,這些問題是怎麼出現的,然後我們才能認識到未來應該用什麼樣的理念、用什麼樣的政策推動我們的經濟改革。
訪談人:我看到您序言的題目叫“理念決定未來”,這是您這本書想傳達的一個核心意思嗎?
張維迎:是的。其實我強調兩個方面,一是理念,二是領導力。理念,就是我們相信什麼,不相信什麼。我們過去30年的改革,特別是20世紀70年代末期、80年代、90年代,都是新的理念戰勝舊的理念,理念戰勝利益。我們現在想到改革,就想到利益集團、阻力。其實,任何改革都有利益集團的阻礙,中國過去的改革也不例外。我們怎麼突破這些阻力?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當時的領導人,比如鄧小平,有一種理念,就是這個國家必須給人民更多創造性,更多自由,我們必須引進市場機制。當時農村改革的時候,争論是非常激烈的。萬裡已經到了非常動情的程度,他說:你走你的陽關道,我走我的獨木橋,但是你不要把我的獨木橋給砍掉了。如果沒有這樣的理念,我們當時什麼都是按照利益計算,改革是不可能的。從古到今都是這樣的,任何偉大的變革都一定有先進的理念,只有這些理念能夠戰勝當時體制下的既得利益,才可以往前走。
訪談人:您覺得過去這10年的理念是什麼?有理念嗎?
張維迎:我覺得過去這10年理念倒退了,或者我們失去了理念。結果,我們好多政府政策是利益主導了理念,也就是不談是非,只談利害。尤其如果上面沒有很好的理念,下面的政府部門和官僚就變得一味追求更大的權力。現在有很多政府部門名義上打著改革的旗號,其實是做著反改革的事情。總結改革30年,什麼時候我們有好的理念,有堅定的領導力,改革就會往前走,我們就會沿著市場化的方向前進。如果我們失去了這個理念,改革就會倒退,而不是僅僅停滞了。你只要不往前走就會倒退。
訪談人:能不能在這裡給我們準確地描述一下您所說的理念決定未來,這個理念到底是什麼?
張維迎:理念最重要的一點是相信人的自由是非常重要的,人的創造力只有在一個自由、競争的社會中才能迸發出來,相信市場是推動人類幸福、技術變革和社會進步最重要的制度安排。這一理念是最重要的,如果對市場本身沒有信心,我們就會把出現的好多問題歸咎於市場本身。但是我在書裡面提到,如果看一下我們改革的過程,你會發現,我們出了這麼多的問題,恰恰是由於我們市場化的推進受到了阻礙,特別是在過去的10年裡,為什麼腐敗越來越嚴重?因為沒有了這種理念,就沒有一種威懾的力量,好多人就會以改革的名義追求不正當的私利。如果有一種正確的理念威懾他,他做這些事的時候就會有一種不正當的感覺。但是如果沒有這種理念,他做這些事覺得是很正當的。現在好像要改革反倒有點兒不正當,名不正則言不順。而恢複過去體制的做法,給政府增加權力的措施,則可以大張旗鼓地去做,好像非常正當。
訪談人:所以上面的理念非常重要。
張維迎:這也是我說的理念和領導力。普通人的理念也重要,但是它的影響是長遠的。領導人本身負有責任,也就是讓人們接受一種新的理念。再回到包產到戶。當時一些農民都不一定接受它,但是因為有上面這些領導人的理念,最後大家都接受了。城市改革也是這樣的,一開始好多個體戶或小老闆被抓起來了。最典型的就是蕪湖的年廣久,他就是雇人炒瓜子。在我們過去的觀念裡,雇人就是剝削,就是資本主義,就是違法的。由於有鄧小平保護他,他才沒有被抓。但是鄧小平保護他,不是說鄧小平對他這個人有什麼感情,鄧小平對他沒有什麼感情,鄧小平對所有人都是一樣的。那鄧小平為什麼保護他?他是想告訴人們一個方向,就是給社會一個信號,我們這個社會將會往哪兒走。
本文摘自《思想市場驅動中國變革》
這兩年,中國改革風起雲湧,重啟改革、全面改革的呼聲一波高過一波。但是,改革怎樣才能成功呢?在《改革新啟蒙》一書中,張維迎教授堅信,中國的未來取決於理念和領導力。他認為,沒有好的、正確的理念,以及強有力的領導力,中國的未來就會問題重重。
自出版《什麼改變中國》之後,時隔兩年,張維迎教授再次系統談論中國的改革和未來。在《改革新啟蒙》中,作者針對當下中國嚴峻的現實,以及全面重啟改革的迫切性,從理念的力量、市場與政府的關系、國企改革、民主和法治建設四個方面闡述了自己觀點。
借新書《改革新啟蒙》,作者呼籲中國需要更多的思想碰撞和激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