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改革不靠頂層設計

2014-10-15 15:04:47

   訪談人:現在很多學者也在呼籲,說中國的改革需要頂層設計。您對這個頂層設計是怎麼理解的?這跟您說的來自領導力的理念是一致的嗎?
張維迎:不太一樣。我理解現在好多人說的頂層設計是指,我們有一個統一設計的改革方案,有一個宏偉的藍圖。我覺得這從歷史上看不是很現實,歷史上好多成功的改革,都不是靠那種所謂的頂層設計。
訪談人:為什麼?
張維迎:因為你的信息是不全的,生活總是在調整,而且好多信息,包括好多制度的信息來自基層,來自老百姓。最上層的人怎麼能夠知道每一個人在想什麼,需要什麼?這是不可能的,正因為這樣我們才需要市場經濟。另外,人的觀念變革需要一點兒時間。如果你一開始就把所有事情都跟大家講明白,那好多人反倒被吓住了,改革就沒辦法往前走了。我在很早之前舉了一個例子,像媽媽帶著孩子到姥姥家。孩子走一會兒路累得不行說不走了,他媽媽說很快就到了,其實還很遠呢。如果你一開始就告訴孩子說一共20裡現在才走了10裡,小孩肯定坐在那兒不走了,永遠到不了外婆家。但是他媽媽告訴他快到了,一會兒就到了,那麼慢慢地小孩真的有這個勇氣逐步走下去。這兩個原因就是說,如果把頂層設計理解成從上到下整體的改革方案,我覺得是不現實的,不可行的。但是,如果領導人有一個很好的正確的理念,又非常有責任心、使命感,同時又有那種魄力,敢冒風險推動這些事,下面人看到了大方向,每一個人就會去創造。我們回過頭講,20世紀80年代深圳、廣東的改革,那不是中央設計出來的,鄧小平也看不到深圳的發展、廣東的發展會那麼快。但是有一點鄧小平很清楚,中國各地不一樣,應該給地方更多權力。廣東、福建是沿海地區,在海外有很多華僑,所以它們可以利用這個優勢發展自己。這就是個理念。當時最早是習仲勳,後來像任仲夷這些人在廣東主政的時候,做出好多創新。中央好多部門對這些創新是反對的,中央每一個部門發的文件都說廣東、福建不能例外,那怎麼做?就靠鄧小平等人的支持。他們的很多做法跟很多現行規則並不是很相符,但是符合鄧小平改革的精神,他們就去做。有時候他們也會受批評,任仲夷好幾次被召回北京到中紀委開會,讓他做檢查,上綱上線,調子定得很高,比如什麼階級鬥争的新動向,走資本主義道路還是社會主義道路的問題。有一次任仲夷做完檢查後擔心回去把挨的批評告訴廣東當地的幹部,大家可能就沒有信心了。於是他找胡耀邦問回去以後怎麼傳達這個精神。胡耀邦說:你看著辦,你想怎麼傳達就怎麼傳達。這就是個理念。任何改革都會觸動人的利益,都會有人反對,關鍵是你有沒有改革的理念。我們現在很多改革聽起來很複雜,其實真的沒那麼複雜。
訪談人:如果我們總結一下改革的路徑,您心目中的路徑,肯定不是剛才我們所讨論的頂層設計這種自上而下設計出來的路徑。那麼,改革的路徑在您看來應該是什麼樣的?
張維迎:中國的改革上邊要有領導力和理念,下邊要給普通老百姓積極性和創造性,給他們自由。好多改革都是最初地方提出,最後上面的領導接納了,承認了。我們坐在辦公室的人,怎麼可能知道每一個地方具體應該採取什麼措施呢?所以包產到戶、承包制,還有後來的股份制等一系列的改革,都是從地方做起的。但是,如果上邊沒有這種理念,地方也沒法做,做了他馬上給你槍斃掉,你也不會做。但是如果下邊做了,能得到上面的默許,你就可以往前走。像20世紀80年代,應該說好多地方幹部是競争性地改革,比賽誰在改革。那時候不改革的地方政府只能抱怨,而抱怨得不到什麼好處,最後慢慢都轉向了改革。鄉鎮企業的發展從沿海開始。内地像西北、東北這些地方都是很保守的,成天到中央抱怨,最後有什麼用?沒用了,所以90年代開始它們也奮起直追,重視發展私人企業,發展鄉鎮企業。

本文摘自《思想市場驅動中國變革》


   這兩年,中國改革風起雲湧,重啟改革、全面改革的呼聲一波高過一波。但是,改革怎樣才能成功呢?在《改革新啟蒙》一書中,張維迎教授堅信,中國的未來取決於理念和領導力。他認為,沒有好的、正確的理念,以及強有力的領導力,中國的未來就會問題重重。
  自出版《什麼改變中國》之後,時隔兩年,張維迎教授再次系統談論中國的改革和未來。在《改革新啟蒙》中,作者針對當下中國嚴峻的現實,以及全面重啟改革的迫切性,從理念的力量、市場與政府的關系、國企改革、民主和法治建設四個方面闡述了自己觀點。
  借新書《改革新啟蒙》,作者呼籲中國需要更多的思想碰撞和激蕩。

 承諾與聲明

兄弟財經是全球歷史最悠久,信譽最好的外匯返佣代理。多年來兄弟財經兢兢業業,穩定發展,獲得了全球各地投資者的青睞與信任。歷經十餘年的積澱,打造了我們在業内良好的品牌信譽。

本文所含内容及觀點僅為一般信息,並無任何意圖被視為買賣任何貨幣或差價合約的建議或請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觀點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況下更改。本文並未考 慮任何特定用戶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需求。任何引用歷史價格波動或價位水平的信息均基於我們的分析,並不表示或證明此類波動或價位水平有可能在未來 重新發生。本文所載信息之來源雖被認為可靠,但作者不保證它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作者也不對任何可能因參考本文内容及觀點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承擔責任。

外匯和其他產品保證金交易存在高風險,不適合所有投資者。虧損可能超出您的賬戶註資。增大槓桿意味著增加風險。在決定交易外匯之前,您需仔細考慮您的財務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見、新聞、研究、分析、報價或其他信息等都僅 作與本文所含主題相關的一般類信息.

同時, 兄弟財經不提供任何投資、法律或稅務的建議。您需向合適的顧問徵詢所有關於投資、法律或稅務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