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金融圈裡的行者,但不是唯一的一個。譬如美國知名的投資專家克裡斯托弗·邁耶,便擅長於世界各國進行實地考察,尋找不期而遇的投資機會。這位仁兄不但週遊於美加澳紐,還跑遍哥倫比亞、巴西、尼加拉瓜、南非、阿聯酋、印度、中國等國家,為的就是研究各種資源的投資價值。又譬如曾與索羅斯共同創立量子基金、10年間為量子基金資產增值33倍的投資大師吉姆·羅傑斯,也以喜歡週遊列國見稱,甚至被譽為“投資騎士”。
據聞,這位旅遊愛好者很多投資決定,也源自他在途中取得的靈感。當然,最終的命中率有多高,旁人便無法知曉了。
投資點子不期而遇
好吧,就算勤奮如牛的你不認同這種看似慵懶散漫的生活方式,但你總有出差公幹的時候吧?就算你喜歡“宅”在家裡,但每三四年總會出國旅遊一次吧?
若論勤奮,世上沒幾個人比得上前麥哲倫基金經理彼得·林奇。此君在職的時候,幾乎每月走訪50家公司、閱讀700份年報;退休之前,只度過兩次假,而且途中都不忘考察當地的公司。
林奇這種“另類旅遊”方式,一樣帶給他不同的投資啟發。這是他一向的習慣。
早在1967年在富達公司當暑期實習生的時候,林奇便是如此。當時他被派往美國各地參觀多間公司,如瑟格報業集團和國際教科書公司等;回來以後,他發現自己雖然對出版業界多了認識,但對長途汽車公司灰狗的了解反而更深。
出色的投資者即使偶爾出門一次,往往也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就像“股神”巴菲特平常輕易不出門,1995年才第一次來中國旅遊,和比爾·蓋茨一玩就是17天,遍覽故宮、長城等歷史名勝。不過,這次旅行讓他感觸最深的不是咱們的山河景色或歷史文化,而是中國的衆多人口及消費欲望。“這將是可口可樂的龐大市場。”巴菲特說,“下一個比爾·蓋茨將出現在這裡。”
自此巴菲特將其銳利的選股目光,頻頻落在中國企業上,則是衆所週知的後話了。
本文摘自《投資是一場長途旅行》
“我的生命因投資和旅行而豐富。”内地公認最成功的私募基金經理之一的李馳,熱衷於旅途上考察環球經濟,同時思考投資哲理。他把投資視作一場長途旅行,雖然沿途風光明媚,但偶遇低谷狂潮,便須以超乎常人的耐力,堅持走在價值投資的路上。
在内地及香港證券市場已經走了22年的李馳,完整經歷了幾次牛熊交替,深明堅守投資正道者的甘苦,但他更加確信價值投資者坐了幾年“冷闆凳”,實為長期盈利模式中必經的回撤過程。他在本書中闡述,如今市場的價值遭嚴重低估的各種因由,預期藍籌股的真實價值勢將回歸,甚至斷言現在就是買入中國金融股的最佳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