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悉未來,因勢利導

2015-01-09 19:01:18

  2014年5月,我們從奧地利的維也納到澳大利亞的悉尼去。兩段航程,先飛10小時,在北京轉機之後,再飛13小時,我們就從地球的一端飛到了另外一端。那裡的世界是另外一個模樣。從南半球的天空飛過,太陽的運行軌迹是從右向左的,而不是從北半球看到的從左向右。南半球的暴風雨是順時針旋轉的,而北半球則是逆時針。從地理上來講,世界完全颠倒了。“對我們而言,遠東其實是近東。”我們同在首爾參加會議時,澳大利亞前首相保羅·基廷(Paul Keating)在進餐過程中如是說道。如今,我們更深切地感受到他的話中真意。

  看問題的視角稍加改變,對問題的看法也會產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而要熟悉陌生的東西,通常需要花費一些時間。盡管有人會認為像我們這樣的“美國-奧地利夫妻檔”(澳大利亞媒體對我們的稱呼)彼此之間不會存在什麼文化差異問題,但其實各自的文化背景確實在我們身上留下了不同的印記。約翰是第一代美國人,在美國西部猶他州的一個農場裡長大,這個農場屬於一個叫格蘭伍德的小村莊,整個村莊大約有200人左右。多麗絲出生在奧地利阿爾卑斯山脈旁的巴德依舍小鎮,這裡是哈佈斯堡皇室夏季避暑的地方,95%的居民信奉天主教,有80%的居民贊成君主政體。

  不同的成長背景造就了我們。1994年9月14日,我們在奧地利舉辦的一場年度媒體大會中相遇。在此之前,我們的人生軌迹迥然不同。隨後,我們開始了作者和編輯之間的合作工作關系,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發現彼此的差異並未分化我們,反而讓我們的關系更加豐富多彩,無論是在私下裡,還是在工作中。美式樂觀主義總是遭遇歐式懷疑主義:“只管去做”總是碰上“要是……該怎麼辦呢”。

  當我們一起工作的時候,總是充滿探索精神,每天都興致勃勃地想要學習新的東西。要研究全球性問題就必須理解不同的立場,隨時願意抛開固有的思維定式,並用新的思維方式取代固有的思維定式。對我們而言,這是一場激動人心的冒險旅程。我們從不編造故事,只是把我們觀察到的東西寫出來而已,即使我們看到的東西就像澳大利亞順時針旋轉的暴風雨一樣跟我們以往的認知完全相左。而且,我們並不強求自己的看法總是正確的。也許有些人對世界大勢的看法與我們的觀察並不一致;也許有些人並不認同我們得出的結論。而我們也並不總是喜歡我們看到的東西,但是,在寫作的時候,我們力圖做到誠實。

  生命歷程開始的時候我們就已經不是一張白紙了。

  那些顯然會帶來好處的變化很容易受到大家的歡迎。但是,對固有的做法和條件產生的影響越大,變化就越讓人難以接受。而且,我們對當前情況的認識會受到過去經驗的制約,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各自生長環境的制約。人們會透過時間、空間和教育這三個濾鏡來觀察世界。歷史經驗告訴我們,要讓人們真正認識並接受重大歷史性轉變是需要時間的。

  有些美國人從來沒有離開過他們生活的國度,對此,許多歐洲人可能會覺得不可思議。自然,對這些美國人而言,美國的國境線就是其認識疆域的外沿。同為美國人,大家的世界觀卻不盡相同。決定世界觀的因素有生存環境、受教育程度,甚至是膚色等。在奧地利,有些媒體工作者甚至也會從奧地利人的視角來看待世界,所以他們經常會忽略這樣一個事實:其實奧地利這個國家的人口數量還不如中國許多城市一個區的人口多。虛擬世界的情況也是一樣的,在那裡,每個用戶都以自我為中心,千頭萬緒都在這個點上交匯和分野。

  一個人走過的地方越多,就越有可能隨著世界的改變而及時調整自己對世界的看法。深度走進中國的人,對這個國家的認識會產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對此我們深有感觸。人們並不會圍繞同一個中心來創造和調整自己的世界觀。人們對世界的看法原本就千差萬別,這些看法根植於過去,卻又能夠輻射到未來。而作為社區、城市、省份還有國家一分子的我和你,正是世界這張大拼圖中的小小一塊。這張拼圖上衆多小塊位置的改變釋放出了清晰的信號,昭示著大變革的到來。

  西方世界的崛起

  各大洲的霸權勢力、強國和知識領袖都能夠在其國内外產生一定的影響力。直至今天,《德國民法典》(Buergerliches Gesetzbuch)還是以19世紀的法理為基礎的,而這些法理的淵源可以追溯到羅馬法典。古希臘孕育了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裡士多德和經典哲學,而被奉為民主、《伊利亞特》和《奧德賽》以及詩歌藝術發源地。時至今日,古雅典的政治和文化影響力還是不容小觑的。歐洲的羅馬帝國、非洲的庫施王國和古埃及文明、中國的春秋五霸和大週朝、南美大陸的印加、瑪雅和阿茲特克文明都曾經盛極一時,但是,所有這些強權勢力的影響在廣度和深度上都無法與今天的歐洲和美國——也就是西方主流社會相匹敵。幾個世紀以來,西方世界在政治、經濟和文化方面的影響力所向披靡,極大地影響了各大洲的本土文化。西方服飾、西方音樂、西方商業模式、西方發明從西方傳播到世界各地。這樣的日子久了,面對其他國家的人時,西方人就開始有優越感了。他們自诩道德權威,本著以西方為中心的世界觀來制定各種通用標準,並以此為準繩來評判這個世界。

  我們相信,這個時代馬上就要終結了。

  從以西方為中心到多中心世界觀

  我們認為西方的全球權威地位已經不再是鐵闆一塊了;西方世界觀也不再被認為是放諸四海而皆準的真理了。全世界各地的新興經濟體在不斷挑戰其權威,並制定自己的標準。考察新興經濟體的地理分佈狀況,就會發現它們繞地球的南方圍成了一條圓環狀,我們把這條圓環狀的經濟帶稱為“南環經濟帶”。

  如今,西方霸權已是四面楚歌。西方正在逐漸喪失經濟強勢地位,與此同時,它所鼓吹的靠民主和自由市場推動經濟發展的模式也逐漸失去了持續發展的動力。新生的各種力量正在改變著世界格局。西方的中心地位逐漸式微,讓位於多中心格局。如今,設定國際事務新基調的是那些新興國家,甚至是地位越來越重要的城市和城市群。這是一場“偉大的開放”,以海納百川之姿推進思想、經濟和文化的多樣性。假以時日,其合力必將催生出新的執政模式。大變革的主力幹將將是南環經濟帶的國家和城市,他們將在未來幾十年間重塑這個世界。

  15世紀霸權的衰落

  很可能是在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西方世界才第一次意識到自己的優越感不再那麼明顯了。在亞洲,中國正在從新興經濟體轉變為全球經濟舉足輕重的參與者。在許多拉丁美洲國家,市場經濟改革還有軍政府、軍事獨裁以及左翼專政陣營的倒台都開始初見成效。盡管非洲還受到貪污腐敗和執政能力偏低等問題的困擾,新一代非洲人已經開始尋求那些多年來被忽視了的優良品質:創業精神和冒險精神。世界大氣候正自下而上發生改變。改革的呼聲日漸高漲,也得到了越來越熱烈的響應。改革呼聲針對的不僅僅是他們本國内的弊端,也包含了終結西方家長作風的呼籲。這種情緒在中國逐漸高漲,並蔓延到了全世界各新興經濟體。我們發現,今天發生的一切與五個世紀前撼動天主教廷統治地位的宗教改革有許多相似之處。

  世界各地的基督教信徒都清楚地記得,2017年是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在威騰堡大教堂的門廊上張貼抗議大綱五百週年。個體行為竟然引發了一場雪崩,很快就推翻了舊的世界觀並動搖了當時最強的一股勢力——天主教會的根本。這是歷史的轉折點,真正意義上的賽場洗牌。天主教以地心說為基礎的世界觀被迫讓位於日心說,而科學也終於擺脫了上千年的宗教教義的桎梏。天主教廷的霸權似乎是一夕之間就土崩瓦解了,但是,如果不是時代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其霸權並沒有那麼容易就被終結。

  天主教的崛起還要追溯到1700年前,繼承羅馬帝國皇位的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e)成為羅馬帝國第一位接受基督教洗禮的君主。自此,羅馬摒棄多神教,轉而推崇信仰一神的基督教。而君士坦丁大帝也借此為自己的皇權正名:上帝是天堂唯一的統治者,而他,君士坦丁大帝則是人世間這個上帝保佑著的羅馬帝國的唯一統治者。

  至此,作為唯一合法宗教的天主教廷正式開始與國家沆瀣一氣。雙方狼狽為奸,相互勾結,以保護雙方的共同利益。不平等也就變成了上帝的旨意,也形成了神職人員、貴族和農民自上而下壁壘森嚴的等級制度。每個階級都有自己的定位,每個階級都有自己的法庭。

  那時候,傳染病、瘟疫流行,死亡率很高,孤陋寡聞的民衆渴望來生得到救贖。而慰藉的唯一來源就是教堂。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本應為教衆服務的天主教廷的許多分支卻退化成為借助教衆的需求變相牟利的機構,通往天堂的大門上挂著價格標簽。直到15世紀情況才開始改變。

  14世紀發源於意大利的歐洲文藝複興運動是一場變革的先驅,它推動了以神為本的世界觀向以人為本的世界觀的轉變。這場變革不斷發展壯大,最終打破了這片大陸僵化的社會結構。而促成這場變革的決定性因素是教育。一場發源於意大利北部的強有力的文化和教育運動席卷了歐洲的大部分地區。轉變始於質疑和懷疑、尋求替代方案的努力、思維模式的改變和不同於以往根深蒂固觀念的看法。教育支撐了文化、社會和政治因素的相互作用,並解放了人們的頭腦。同時,城市化進程的加速使得各行各業的許多人獲得過上小康生活的機遇,城市也因此而日漸繁榮。掌握在教會手中的教育權和它的經濟實力是天主教廷霸權的兩大支柱,隨著文藝複興運動的發展壯大,受教育的權利也“飛入尋常百姓家”了。

  古登堡印刷術——15世紀的互聯網

  在平民能夠獲得書籍之前,教會和神職人員是唯一能夠閱讀和解釋《聖經》的人,而記載上帝言行的《聖經》則是教廷權威的基礎。1446年,古登堡發明的機械活字印刷機給歐洲的出版業帶來了革命性的改變。在此之前,書籍非常罕見,也很昂貴。高等教育的權力掌握在教會手中,而且是由教會控制的,非主流觀念的傳播是非常受限的。

  古登堡的發明將知識傳播推向了一個新的境界。印刷活動因它而高度活躍,滿足了人們對教育的渴望。短短幾十年的時間,起步於德國美因茨一家小小印刷廠的印刷業就發展成在歐洲270座城市都設有印刷廠的大產業。到了這項技術發明出來50年之後的1500年,僅僅西歐的印刷廠就生產出了超過2,000萬冊圖書。人們現在可以讀到用自己的母語寫成的《聖經》了——這在幾十年前還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非但如此,印刷技術的進步還直接引發了一場媒體革命。所謂的單頁印刷品,也就是報紙的前身,很快就進入了市場。許多這樣的印刷品上印著諷刺道德敗壞的僧侶和神職人員的漫畫。

  與此同時,持續的城市化進程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空間距離,也使得思想和觀念能夠很快在足夠多的群衆中傳播。跟所有其他翻天覆地的轉變一樣,這場變革也終於迎來了它的臨界點。

  絕對霸權走向末路

  馬丁·路德到底是不是真的於1517年10月31日在威騰堡教堂的門廊裡張貼了九十五條論綱呢?對此,歷史學家們莫衷一是。但是,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這九十五條論綱確實是被撰寫並發表了出來。路德的九十五條論綱表達了人們對持續了幾個世紀的社會秩序和等級制度的不滿,論綱提出了人們對教會腐敗無能的強烈憤慨。一個始料未及的後果就是,歐洲因此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並奠定了後世西方世界(也就是今天的北美、歐洲、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基礎。

  今天的世界,沒有馬丁·路德在通往全球殿堂的門廊上張貼九十五條論綱。改革的呼聲是自下而上不斷回響的,互聯網將人與人的交流推向了一個新水平。跨越了邊境線的交流將數百萬人連接在一起,構成當今時代的無界媒體——社交網絡。古登堡在15世紀發明的活字印刷術使得各種思潮得以傳播;21世紀的互聯網則傳播並整合了數百萬個聲音所喊出的一個共同主題:修複和改革。人們憤怒並急切地希望自己能夠在這場經濟進步的大潮中占據一席之地。

  大約五百年前,不同的階級是不平等的,貴族、神職人員和平民,壁壘分明,無法實現人人平等。

  宗教改革的的初步勝利破除了教會在教育以及自然科學闡釋等方面終極權威的地位。在打破了這層桎梏之後,科學發現、發明和創新成果開始不斷湧現。18世紀的啟蒙運動更是促進了新觀念的產生,確保了可持續的發展,並為現代化道路奠定了基礎。

  制勝法寶——“雙E”:教育和經濟

  盡管不如馬丁·路德出名,法國神學家和牧師約翰·加爾文(John Calvin)也極大影響了西方後來的發展方向。他的教誨改變了歐洲人的道德觀和工作倫理。人們不再追求到天堂去積累財富,反而開始推崇勤勞致富。鑽研學問的過程不但推動了經濟發展,還推動了技術進步和社會變革。雄心壯志和勤奮工作的意願成為舊大陸以及後來的美洲新大陸飛速發展的驅動力。

  “雙E”在21世紀

  我們經常被問及如何判斷一個國家發展潛力的問題。答案很簡單:考察該國的教育體系。這是經濟發展進步的基礎,也是幫助公民獨立進行政治選擇和決策的重要手段。

  一旦教會失去了教育監護人的地位,其壟斷地位也就無以為繼了。

  大部分不發達國家所面臨的核心問題就是教育基礎薄弱,不足以支撐經濟發展。貧窮不是天定的。如今,經濟因素的重要性和影響力早就超出了意識形態,教育理所當然應該成為每個國家的首要任務。教育是確保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關鍵因素。當今時代的兩大主題就是“雙E”:教育(Education)和經濟(Economics)。

  在許多發達國家,高等教育日漸昂貴,已經變得像以前的手抄書籍一樣高不可攀,幸好,在線網絡教育幫助我們克服了這道障礙。最好大學的大門通過免費的網絡課程向各社會階層和世界各地的學子敞開。教育使得所有的國家都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脫穎而出,參與全球經濟活動。政府的主要職能變成了確保公民平等的受教育權,並創造出一個適合創業的環境,使人們都可以自力更生。

  西方霸權的窮途末路

  有一段時間,我們在波士頓和維也納兩地輪流居住。這兩個地方是如此不同,又是如此相似,這樣的經驗非常有趣。作為歐洲的一部分,奧地利有很強的道德權威意識,畢竟,是歐洲孕育了古希臘哲學家、羅馬帝國、文藝複興、宗教改革運動、啟蒙運動和人文主義精神;西方的價值優越感是經過上千年的積澱才形成的。

  美國也是一樣的。大部分美國居民的根在歐洲,大部分企業家、知識分子、學者和政客的根也在歐洲。同時,美國人還具備一些歐洲人沒有的精神:進取心和樂觀主義的態度。哪裡的人都不能免俗,總是認為自己的祖國即便不是最優越的國家,起碼也是在許多方面堪稱典範的國家。這種感覺很不錯,就怕這只是錯覺。

  畢竟,西方世界看起來要什麼有什麼:社會穩定、經濟和技術不斷進步,還擁有驕人的財富。但是,越來越多的人感覺西方世界耗費了數百年才取得的這些成就很可能在幾十年裡就被揮霍一空。越是在那些因為成功而不可一世的西方國家,改革的呼聲就越是振聾發聩。但是,這些改革針對的並非是西方民主本身。人們並不會質疑言論自由、人權和法治這些基本原則。人們質疑的是現在的領導人是否擁有領導的資格,目前的執政方式是否合宜,還有政客們是否在動搖歷時兩百年的西方民主的根本。

  如今,西方民主有變成滿足私欲工具的危險,不同的群體所追求的就是如何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政客和選民都在制訂自己的菜單。歐洲的公民希望政府能夠為自己織就一張堅實的福利網,而歐洲的政治體系根本無力撐起這樣一張網。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西方民主制度必須要進行改革。然而,只要一談到放棄一些個人權益,叫嚣著要改革的人馬上就偃旗息鼓了。

  南環經濟帶:扭轉乾坤的力量

  在拉丁美洲、亞洲和非洲的新興經濟體考察過程中,我們既看到了人們對目前經濟和政治秩序的不滿,也看到了人們對未來的樂觀態度。與此同時,南環經濟帶那些渴望變革和發展的新興經濟體一定不會停在原地等待。來自世界各地的新興經濟體國家都在設定新的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結成新的同盟。許多西方國家還沉迷於過去輝煌的美夢不願醒來,而新興經濟體國家則在盡全力創造一個光明的未來。不過,要想跨越從不輝煌的過去到光明的未來這之間的層層障礙,就必須要創造一系列能夠持續促進經濟發展的社會政治經濟結構體系。在可持續發展的結構體系確立過程中,前進的道路註定會崎岖不平,時而取得令人欣喜的成就,時而遇到可怕的障礙。所幸,盡管大起大落,南環經濟帶各新興經濟體總的發展趨勢都是向上的。

  世界80%的人口正熱火朝天地建設自己的國家,在此過程中,他們充分汲取了西方的經驗和教訓。在《定見》一書中,筆者提到,在中國,過去的邊緣地帶已經變成了中心。當今世界大勢就如同昨日之中國。過去那些處於西方外圍的國家和地區,比如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國家,正在成為多中心世界新的經濟中心,改變全球經濟賽事的戰局。

  我們寫作本書的目的是勾勒出21世紀上半葉天下大勢變化的趨勢。我們整合了不同來源、不同年份的諸多權威數據和信息,基於數十年的旅行和見聞總結出了這些趨勢。盡管場景快照自有其優勢,預測每一天會發生什麼事情是毫無意義的,因為這樣的圖景很容易走向兩個極端,即太樂觀與太悲觀。

  本書關註的是未來幾十年國際社會將會發生的深刻變化。以我們的結論為基礎,本書具體闡釋了新動能的釋放、全球經濟新驅動力的覺醒、地緣政治格局的變化以及經濟影響力的盛衰。總而言之,它揭示了以西方為中心的世界如何轉變成為一個多中心的世界。

  

本文摘自《南環經濟帶將如何重塑我們的世界》


   當今世界正在經濟、政治、社會和文化發展等各個領域展開一場聲勢浩大的變革。在未來幾十年裡,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也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全世界將共同見證南環經濟帶的崛起。
  全面深化改革中的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經濟領域扭轉乾坤的力量,她將在堅持自己的同時變得更加國際化。中國將有什麼變化?它又將如何改變國際社會的基本格局呢?
  大時代需要大變革,大變革引領大未來!

 承諾與聲明

兄弟財經是全球歷史最悠久,信譽最好的外匯返佣代理。多年來兄弟財經兢兢業業,穩定發展,獲得了全球各地投資者的青睞與信任。歷經十餘年的積澱,打造了我們在業内良好的品牌信譽。

本文所含内容及觀點僅為一般信息,並無任何意圖被視為買賣任何貨幣或差價合約的建議或請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觀點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況下更改。本文並未考 慮任何特定用戶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需求。任何引用歷史價格波動或價位水平的信息均基於我們的分析,並不表示或證明此類波動或價位水平有可能在未來 重新發生。本文所載信息之來源雖被認為可靠,但作者不保證它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作者也不對任何可能因參考本文内容及觀點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承擔責任。

外匯和其他產品保證金交易存在高風險,不適合所有投資者。虧損可能超出您的賬戶註資。增大槓桿意味著增加風險。在決定交易外匯之前,您需仔細考慮您的財務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見、新聞、研究、分析、報價或其他信息等都僅 作與本文所含主題相關的一般類信息.

同時, 兄弟財經不提供任何投資、法律或稅務的建議。您需向合適的顧問徵詢所有關於投資、法律或稅務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