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已經有了36年的經濟高速增長,但是從某些角度看,咱們中國確實還是很窮。而且,考慮到自然資源(包括水和新鮮空氣)等因素,咱們未來還會有段比較艱難的日子。
發牢騷很容易,但是,我這本書不準備那樣做。我只是想分析,咱們為什麼會如此。究竟是誰偷走了本來屬於咱們的財富?
說實話,我認為,其實咱們還是應該反思自己。我們的國家、做決策的部門,都是由千千萬萬普通人組成的。20世紀80年代,我本人就在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工作過三年。後來,我又到國有的大企業擔任高級管理職務。當然,決策部門在制定政策的過程中,實際上在大多數情況下反映了民意,但民意經常是錯的。有些政策開始是正確的,但是,時過境遷,政策就需要調整。有時候,民意可能會阻礙改革,阻礙進步。
本書分析了部分經濟決策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分析咱們自己的無知。本書的落腳點是,作為一個老百姓,我和你如何看到咱們自己的問題,以求盡量少犯錯誤。即使我們無力強迫別人改變看法,獨立思考和實現財務自由,總可以吧!
年輕時的艱難與幸運
我年輕的時候,日子過的很艱難。但是,今天的年輕人可能沒有我那時候幸運。你遇到的挑戰更大。
我已經52歲。1979年,我從湖北省荊門縣的農村考進湖北財經學院讀大學本科。雖然當時的中國和當時的我都非常貧困,但是,空氣是清新的,空氣中流動著希望。
我的父母都是農民,而且因為他們是老上中農成分,所以在村子裡擡不起頭來。
在大學裡,我們幾乎沒有學到真正的知識或者技能。因為,師資在當時非常差,課程安排和現在也不能比。我記住的僅有的兩個東西,就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財政取之於民,用之於民”。
大學生在那個時候是天之驕子,學費全免。生活費也有救濟,我家貧困,所以我每個月可以收到12元人民幣的政府補貼,父母再補貼3元,足夠了。衣服和其他消費大約每個月6元。
1983年,我們順利地畢業了。當然,我們的腦子裡還是空空的,所學到的財經知識極少。但是,我們有擔保分配。我被分配到了襄樊市稅務局。不過,我還沒有來得及去襄樊報到上班,就收到了研究生的錄取通知書。雖然專業知識很少,但是我的數學和英文還算不錯。我考到了在北京市五道口的中國人民銀行的研究生部。這裡的學制和師資跟武漢市差不多。三年又順利地過去了,我依然頭腦空空。
在五道口,我的月薪46元人民幣,再加上副食補貼5元,交通補貼3元,日子也能過得去。雖然當時北京的國營企業工人的平均月薪也不過40多元人民幣,但是人家還要養家糊口。所以,我必須開始儲蓄。我的學長跟我強調,我每個月至少要存15元才能保證五年以後成家!
我那樣一個農村的窮學生可以順利讀完七年大學和研究生,靠的是政府支持。而且,當時的城鄉相對平等,大家生活條件差不多,物價也很低。我並沒有感受到城裡來的同學有太
嚴重的優越感。
中國的巨變
到了30多年以後的今天,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跟30多年前比,你的名義收入比我當時增加了很多倍,你的財富增加了很多倍,也許你還買了好幾套房子。但是其實很多人還是會擔心,我們的退休真的有保障嗎?我們的房子會不會因為環境惡化而貶值許多?我們的子女能夠找到合適的工作嗎?他或者她會遇到何種競争?
這30多年來,我認為中國最大的變化是:
(1)房改+利率管制。十多年前“房改”導致的巨大財富聚集。一大批本來的公共性房屋突然間變成了私有財產。擁有房產的人象徵性地付了一點錢,但是這些錢還是大大低於公平價值的。隨後年複一年的經濟發展以及通脹推高了這些房產的價格,使房產擁有者的財富迅速升值,造成了與無房者的差距越來越大。
在一個資產價格持續膨脹的環境裡,你必須有資產,才能跟市場保持一致。如果你的資產多於平均數,你就會跑贏大市;否則,你會被大市甩在後面。就是這樣殘酷。
(2)股市。這20年來的股市傷害了大量股民,養肥了部分上市公司大股東、PE(私募股權投資)投資者和内幕交易者。這裡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呢?
首先,我們把企業上市當成了“扶貧”,以及國有企業的“脫貧”。當然,這種特權不能太多太泛,因此,政府嚴格控制了上市企業的數量,其結果是股票價格的長期被高估。在企業上市數目不斷增加的過程中,股價就處於長期下滑趨勢中。
其次,每次遇到股市大跌,股民便“勇敢地”當起了炮灰。同時,股民看到了四面八方在給我們鼓勁兒:報紙的社論、電視演說、降低印花稅、停止IPO(首次公開募股)。
(3)城鄉差距。60多年來,中國的城鄉差距在迅速擴大。2014年,政府開始下決心逐漸取消這種城鄉差距。不過,我不知道真正取消戶口還要多長時間,因為畢竟這涉及到多方面的利益。
讓人十分擔憂的一點是,即使農民可以自由進城,他們中的一些人可能也沒有經濟能力住在城裡。他們的醫療、教育、文化、經濟和政治地位在短期内還是會有巨大差距。30多年來的通脹和資產價格升值使他們離開家鄉的難度增大了。而農村的土地在萎縮,河流被污染或者幹涸,森林在消逝,他們的生計受到了根本性的威脅。
(4)國有企業。特別是壟斷性國有企業,比如石油、石化、鐵路、電力、交通、水務、銀行等行業的參與者占領了有利的地位。他們的報酬越來越高,越來越高於其他行業,因此現在調整也漸漸開始,以免出現報酬與付出脫節的情況。畢竟,我們不能以“多勞多得,激勵機制”為理由,將國有資產本來就應該有的回報當成員工們的勞動回報。如果不盡快調整,在以上這些行業之外,我們很多人會越來越被甩在後面。
英國是如何轉型的?
過去一年多,我住在倫敦,處於半退休的狀態。我的主要興趣在研究英國和歐洲的經濟變遷。
我經常問自己,英國為什麼國富民強?它的國土面積相當於中國的江蘇、浙江和上海之和,人口相當於江、浙、滬的一半。但是,它的經濟實力和國際地位為什麼那麼高?環境保護得為什麼那麼好?
我想起咱們的榆林地區、大同地區和其他類似地方的命運,不禁有點黯然。咱們何時才能轉型?轉型做什麼?怎麼轉型?100年前,英國曾經也是一個煤炭大國,但是到20世紀
的五六十年代,它的煤炭資源開始枯竭。當撒切爾夫人的政府強制關掉一些奄奄一息的煤礦時,全國的大罷工充分反映了民衆的迷茫和恐慌。今天,那些舊時的產煤地區的經濟仍然比較脆弱,但是,英國的經濟轉型總體還算成功。
過去,英國曾經侵略和掠奪過很多國家和資源,罪大惡極。今天,這樣一個小國依然有大量的公民在世界各地謀生和發展。海外“英僑”占英國總人口比重的排名可能在世界上數一數二。這本身就是開放和進取的標志。除此之外,雖然國土面積很小,但是從英國對外來人口和外商投資的開放程度看,它依然是世界上最好的地方之一,有時堅持這樣做也相當不容易。
開放與富有密切相關
2014年年初,我親身感受了一件有趣的事,足以證明英國的政策穩定性和了不起。十年前,東歐幾個窮國(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等)加入了歐洲共同體。當時的條約是,十年後,這些國家的公民可以隨時到歐洲共同體的任何其他國家(包括英國)就業和定居。2014年年初,十年的限制很快就到了。可是,歐洲經濟整體還在蕭條之中,只有英國經濟稍微好一些,而且,作為歐洲唯一的英語國家和(也許)最開放的國家,英國對於東歐公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所以,從2013年起,許多英國人就開始擔心東歐的勞工蜂擁而至,搶他們的飯碗,導致英國的住房、車站和醫院等基礎設施無法應付。
英國的一份報紙《每日電訊報》(TheDailyTelegraph)甚至組織了萬人簽名運動,呼籲政府緊急採取措施,要麼撤銷當時的條約,要麼增設對外來勞工和移民的限制(其實也是撤銷承諾)。英國政府雖然遇到來自選民的極大壓力,但是承諾就是承諾,條約就是條約。所幸的是,東歐的移民並沒有像潮水一樣湧入英國。
在整個抗議過程中,我一直在思考,如果把英國換成中國,情況又會如何呢?說不定,我們會找無數個理由,說這個不行,那個不行,武斷地撤銷承諾。英國今天的富有當然跟它的開放密切相關。我問自己,咱們能否認識到這一點?
在倫敦,我經常碰到中國的企業家到這裡來考察、旅遊、經商,大家都說英國的法律制度透明和容易遵循。這就是英國成功的關鍵,也是它未來繼續繁榮的根本原因。它在外國人中的口碑,給外國人的消費者體驗實在是金不換。如果一個國家的人非要把外國人折騰得死去活來才善罷甘休,傷害的當然是自己。
我在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工作時,已經有大量的外國銀行在中國成立了代表處。但是差不多30年以後的今天,外國銀行還是受到諸多限制,他們在中國的銀行業務也一直在寒風中哆嗦。
我們多年來奢談監管和限制,受傷害的當然只能是中國人自己。有時候,我們可能還有一些心理障礙,導致了我們的貧困。
在本書中,我希望通過各種話題,談談咱們公衆所需要的心態調整,也試圖對一些經濟政策和咱們老百姓的反應做一些評論,發表我的建議。
今天我們遇到經濟問題時不能歸罪於別人,不能歸罪於政府,只能反思自己。咱們自己的錯誤和無知是最大的敵人。如果我們想朝著美好的方向改變,最大的障礙往往是不能及時意識到或者改正咱們自己的錯誤。
本書前面幾篇文章是新寫的,後面多數是在我的博客文章基礎上整理的。得罪人不是我的目的,我只是希望講出實話。
張化橋
本文摘自《誰偷走了我們的財富?》
中國人勤勤懇懇,帶來的經濟高速增長有目共睹,可為什麼我們還是覺得自己不夠富有?究竟是誰偷走了本來屬於我們的財富?
“得罪人不是我的目的,我只想講出真話”——“最敢言的經濟分析師”張化橋,在本書中延續其風格,深刻剖析我們在個人理財、投資中會導致收入貶值的錯誤,和形成財富不安全感的原因。目前股市的問題在哪裡?我們的財富怎麼不知不覺溜走了?選股中,我們最容易犯什麼錯誤?均是作者想深入探讨的問題。書中從理財方法、股市、金融、公司選擇、政策環境等幾大方面,借犀利的語言,引導我們反思自己,做一個出色的投資者,跑贏大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