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淼:一週訂閱過萬的自媒體實驗

2015-01-30 14:28:11

  “山寨發佈會”的微信公衆號在2013年3月正式開始運作,當時設定的目標是100天粉絲過萬。最後在2013年5月份達成目標,用了不到70天。後來仿照網遊裡“練小號”的方式開了第二個自媒體“如是淼聞”,出於驗證“山寨發佈會”運營經驗的想法,挑戰了一下極限,實現了開號後單篇文章一週内過萬的目標。

  自媒體人的運營動機無外乎三種:記錄個人工作生活、尋找看法與愛好相似的群體、媒體化運營。“山寨發佈會”一開始的定位就是媒體,運營目標也是依據這個定位而制定。這就是我們運營自媒體時第一個要解決的問題:定位。很多人習慣把定位說出來而不是做出來(等到做的時候就發現這個定位形同虛設),所以要有一個可以量化的目標來不斷地“校準和糾偏”。

  所以像“山寨發佈會”這樣不依托任何現有媒體、微博大號的自媒體公衆號,運營初期定位“破萬”是一個合適的指標,而在多長時間内破萬就是量化運營的依據。作為一個聚焦在互聯網科技與商業領域的嚴肅媒體,我們的讀者群體畫像是關註事實、關註邏輯、會動腦思考、不盲目追逐、相信熱點的理性人群,這個群體基本上只認優質内容,所以擴散效應會比較弱,關系鍊傳播比較平穩,需要取得價值觀的共鳴後才能獲得認同。所以,我們設定了平均一天增加100訂閱者(粉絲)的初始目標。

  實際開始運營後發現情況比我們設想的樂觀,因為有一篇獨家猛料,第二天訂閱者就突破了500(這個初始用戶往往是最難的,因為從零開始時傳播網絡效應最弱)。所以這是我們要說的第二點:有預期的爆發。

  自媒體也是媒體,媒體的價值核心在於“認可”而不是規模。而要讓用戶認可一個媒體,需要根據記憶力模型施以持續、密集和集中的内容覆蓋,只有反複出現才會強化讀者對一個媒體品牌的認知,在最短的時間内建立起品牌認知和認同。所以,無論是新創一個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第一步的工作都差不多,就是積累一部分能一炮打響的稿件;在媒體面世初期,持續、定時地釋放這批稿件,最快地在用戶群中樹立起品牌認知,迅速而清晰地給自己“貼標簽”,建立起認可度和區隔度。對這一批稿件認可的用戶就是新媒體的種子用戶,他們將成為影響媒體走向、決定傳播路徑的主要群體。

  “山寨發佈會”的成員全部是職業記者,所以在這種“預期爆發”的工作上具有先天優勢,我們當時每天監測會員發佈的稿件,隨後根據互聯網和社交網絡的特點進行重新編輯(尤其是重起標題),有必要時還請作者進行補充和改寫,在達到一萬粉絲之前,堅持每日更新、每天有一個有關註度的頭條,從而實現了這個快速積累的過程。

  有些人可能覺得一天100訂閱用戶的增速有點慢。但這是“山寨發佈會”這類“機構”自媒體號的弱點。一直有人說,“山寨發佈會”好運營,因為不缺内容,300多個專業記者,每天隨便找找誰的稿件就能發一條了。但其實這不是自媒體的玩法。自媒體要強調個體性,強調“主觀”,用這些來拉近讀者的距離,變“報道”為“對話”,只有這樣,自媒體才能用親和力來獲得黏性。而機構類自媒體每天發佈不同作者的稿件,很容易磨滅掉個性,給讀者以“報紙搬上網”的印象。

  克服這一點的做法是我要說的第三點:突出作者個體權益。在運營自媒體時,時時讓用戶感覺到,這是跟一個具體的作者、活生生的人在交流,而不是一個機構、一群面目模糊的“意見”。要做到這一點,除了在把内容編輯得口語化、日常化、第一人稱化之外,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將作者的名字置入標題。

  自創建第一天起,“山寨發佈會”的所有文章標題都採用“標題 by 作者”的命名方式。這種做法,對内,可以團結作者,讓每一位為“山寨發佈會”供稿的記者,都知道他們的個人品牌可以最大化;對外,則可以鮮明地向讀者傳遞信息,這是某人的作品,他最近的文章你可能還有印象。無論是向好友分享還是轉發朋友圈,作者都會作為標題的一部分同步傳播。這是“山寨發佈會”在内容制作上的最高原則,後來,又發展出文首介紹作者的個人自媒體等補充措施,以此來突出“自”媒體的特性。

  我想介紹的第四點與一開始說的那個實驗有關。玩過網絡遊戲的人一般都有體會,就是“練小號”,在自己原來的遊戲人物之外,再重新註冊一個人物玩兒。為什麼要這樣呢?因為一開始對遊戲系統不熟悉,所以難免有很多環節和選擇做得不那麼到位,不那麼盡善盡美。如果一切都重來,能達到怎樣的成就與高峰?這種好奇和至善論就是練小號的最大動力。

  在“山寨發佈會”提前一個月完成一萬訂閱用戶目標後,我也總結了一些自媒體運營的經驗心得,所以想挑戰一下記錄,同時驗證一下自己的這些心得。我也去練了個小號,開了一個完全由我個人作品組成的自媒體——“如是淼聞”。

  首先是定位與數字化目標。定位嘛,我個人寫,題材不妨多元,内容上著眼於給讀者送去信息就好,能好玩就更好。數量目標呢?瘋狂一點,就定一週内粉絲到一萬吧。

  要做到這一點,按照我們上面說的經驗,要準備一批傳播率高的稿子,要用完全個人化的視角與口吻和讀者溝通。我準備的稿件與互聯網上永恒的熱點——“性”有關(當然一定要安全),就是流傳最廣的那篇《AV與憤怒》。除了這篇主打文章,還準備了它的寫作手記、一些與題材類似的男女週邊,和一些批評性報道(批評報道的關註度和傳閱率遠高於一般的商業報道)。除了主文外,其他文章都提前更新在公衆號裡,讓讀者訂閱前能夠看到歷史記錄,確定這個號的風格。

  這些都準備好之後,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我們要談到的第四點經驗:社交化運營。

  在《AV與憤怒》上線的當日也就是2013年7月4日,我分別聯系了幾位題材不同但是在各自領域内都拔尖的自媒體人,請他們幫我在公衆號中推薦“如是淼聞”。這種自媒體間常見的“互推”有幾個原則:一是不一定找同題材的,但一定要找用戶群調性相近的;二是推薦要在主文後附加,最好還能有兩條轉文推薦(這樣可以用標題吸引到讀者);三是提前做好自己公衆號的目錄、自動回複和轉發設置,讓新用戶盡快了解該自媒體的調性與内容風格,並自願轉發。

  上線當日,美食類自媒體“艾格吃飽了”、歷史類自媒體“甘德霜講故事”和泛TMT(Technology,Media,Telecom,科技、媒體和通信三個英文單詞的縮寫第一個開頭)類自媒體“小道消息”都進行了推薦,同時,還有一些社交超級鍊接者在自己的朋友圈進行了轉發,引起了刷屏(後來達到了微信的轉發上限)。兩天内,訂閱用戶超過了7000,在第三天沒有更新的情況下,突破了一萬訂閱用戶。加上上線前的幾天内容更新,正好是一週。

  需要說明的是,這種挑戰只是一種實驗,不應該用來作為自媒體運營的硬性指標。訂閱數量是衡量目標達成的一個數據指標,但它從來不是唯一或者最重要的指標。我在這篇文章中談了定位、預期爆發、突出作者個體權益和用社交關系運營社交媒體這四點經驗,沒有談内容制作精品化,因為這應該是媒體運營的默認前提。限於篇幅,這四點肯定不是自媒體運營的全部,僅僅希望能讓更多的運營自媒體的朋友得到一點有益的參考。

  陽淼:原《新京報》資深互聯網記者。2012年7月離職後加入《商業價值》雜志任移動閱讀主編一職。不久,又順應新媒體風潮,加入虎嗅網供職。2013年第二季度加盟人人遊戲出任公關總監一職,同時運營IT媒體組織“山寨發佈會”,被認為系公關、媒體界的重大創新,以身處媒體的姿態做企業公關,提供雙向視角促進輿情引導工作。微信公衆號:山寨發佈會。

  

本文摘自《自媒體紅利》


   自媒體時代來了,一大批媒體人或者企業借助自媒體這股“東風”從幕後走向了前台,變成了意見領袖,變成了媒體明星!人們不再接受被一個“統一的聲音”告知對或錯,每一個人都根據獨立獲得的資訊對事物做出判斷。新興的自媒體使得原來處於新聞制造邊緣的受衆成為新聞信息傳播的中堅力量,成為很多有追求的人考慮的問題。
這本書就是基於這種需求,從自媒體一線人士手中收搜集到自媒體運營的獨門秘籍並將其匯總,觀點獨到,言之有物、案例豐富,兼具可讀性與可操作性,一冊在手,即可快速了解自媒體並且玩轉自媒體。

 承諾與聲明

兄弟財經是全球歷史最悠久,信譽最好的外匯返佣代理。多年來兄弟財經兢兢業業,穩定發展,獲得了全球各地投資者的青睞與信任。歷經十餘年的積澱,打造了我們在業内良好的品牌信譽。

本文所含内容及觀點僅為一般信息,並無任何意圖被視為買賣任何貨幣或差價合約的建議或請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觀點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況下更改。本文並未考 慮任何特定用戶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需求。任何引用歷史價格波動或價位水平的信息均基於我們的分析,並不表示或證明此類波動或價位水平有可能在未來 重新發生。本文所載信息之來源雖被認為可靠,但作者不保證它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作者也不對任何可能因參考本文内容及觀點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承擔責任。

外匯和其他產品保證金交易存在高風險,不適合所有投資者。虧損可能超出您的賬戶註資。增大槓桿意味著增加風險。在決定交易外匯之前,您需仔細考慮您的財務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見、新聞、研究、分析、報價或其他信息等都僅 作與本文所含主題相關的一般類信息.

同時, 兄弟財經不提供任何投資、法律或稅務的建議。您需向合適的顧問徵詢所有關於投資、法律或稅務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