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什麼是教?
無論是在職場還是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天都在使用“教”這個字。例如“教人工作”、“教人讀書”、“教人做菜”、“教人打高爾夫球”、“教人使用工具”或“教人如何抵達目的地”等。而教別人做某件事,或讓別人教你做某件事,也是稀松平常的事。
那麼,我要問各位一個問題:“在職訓練時教新進業務員基本技巧”、“數學課上教學生計算球的體積和表面積”和“教第一次漢堡做失敗的丈夫正確的做法”,這三種不同的“教”有什麼共同之處?
這個問題沒有絕對正確的答案,而我的答案是:所謂的“教”,就是引導對方做出你希望他做的“行為”。
為新進員工舉辦在職訓練時,講師會教授符合商業禮儀交換名片的順序、如何打招呼博取對方的好感、傾聽對方說話時如何響應,以及如何詢問顧客的需求等各種“行為”。
上數學課時,老師則努力讓學生了解求取體積和面積的公式,並學
會如何正確計算的“行為”。
在廚房裡,妻子站在丈夫身旁,確保他每一步都做出對的“行為”,例如洋蔥沒有炒焦、將材料混合後攪拌到產生黏性,或者在幫漢堡肉翻面時沒有弄壞形狀等。
總而言之,我認為的“教”,就是讓對方學會你希望他學的行為、做對你希望他做的行為,或改變錯誤的行為。也就是讓學習者學會你希望他會而他不會的行為(例如記住計算球的體積公式,根據需要加以使用),或是將錯誤的行為(例如以大火炒洋蔥,結果炒焦了)轉變成正確的行為(以小火慢炒)。
此外,一般人提到“行為”時,大多會聯想到活動身體做出動作,但是行為科學則將理解、記憶和思考都歸類為“行為”。
如果以“行為”這個關鍵詞為中心,重新檢視“教”——這個以往我們從不深入追究它的意義,只是理所當然地使用的字,應該更有希望解決長期困擾大家的各種有關“教”的問題。
當你在教別人做某件事時,請務必記住這句話:
“引導對方做出你希望他做的行為。”
04 無論小孩或大人,
都希望獲得認可或許有人會覺得,將培養下屬和養兒育女相提並論非常突兀,但是
從行為科學的角度來看,兩者之間有不少共同之處。
基本上,孩子會因為希望獲得父母的認可而學習“新的行為”。
他們之所以能夠站起來走路、記憶各種詞匯和學習說話,是因為只要他們有進步,父母就會高興地給予贊美。
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成人。下屬或新進人員之所以拼命工作,動力就是來自於主管或前輩的認可。
面試時主管斬釘截鐵地要你一起努力,但是正式上班之後,你卻發現對方幾乎不指導或協助你,一天到晚只會問你業績如何。
如果你是個孩子,而父母只用學校考試的成績幫你打分數,你會有什麼感覺?應該會覺得“沒有這麼糟糕的父母”或“自己不想成為這樣的父母”吧!對此我亦有同感。
但是如果換成公司裡的主管和下屬,以下屬的觀點來看,應該有不少主管的指導方式,跟那些只靠考試成績來評斷自己孩子的父母,沒什麼兩樣吧!
如果是表現優異的員工,經常可以獲得主管的認同和正面的評價。
但如果是無論怎麼努力就是表現不佳的員工,就幾乎沒有獲得主管或前輩贊美與認同的機會。
如果你衷心希望下屬或新進人員有所成長,就不能只重視工作的“結果”,而是必須理解和認同下屬或新進人員工作表現(行為)的重要性。
本文摘自《不懂帶人你就自己做到死》
無論是交代部下做事,帶領團隊工作,或是與同事一起分工合作,如何輕松地讓對方做出你想要的結果,是提高工作效率、完成工作績效亟需解決的問題。
本書根據行為科學管理和作者本人的親身經歷,針對如何溝通、如何應對不同類型的員工、如何交代不同類型的工作内容、如何稱贊和訓斥等,這些帶隊工作中最常遇到的問題,列出了55種引導別人行為的實用技術,讓你成為職場上的好老師,短時間内將身邊庸才變成得力左右手,讓該做的事情減少一大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