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行為科學中教的技術
前言中提到,我因為苦於無法有效管理,只好到處學習各種方法,期間,我接觸到美國一套根據行為分析學發展出來的管理方法。
這套方法的理論明確,十分吸引人,我在返回日本之後,便立刻用來管理自己的公司。結果發現,員工開始充滿活力,五年後的營業額甚至提升約五倍,發揮的效果遠超過預期。
不過,這套方法的體系由於是美國人建立的,有些地方並不適用於亞洲人。我於是保留這套方法的基礎,增加符合日本商業習慣的要素,構建出一套新的方法,也就是我所提倡的“行為科學管理”。
“行為科學管理”的基礎“行為分析學”,如字面所示,是一門以科學方法研究人類行為的學問,而研究的目的是為了理解:人為什麼會出現特定的行為?要怎麼做才能加以改變?
行為分析學最大的特徵在於所有分析出來的法則,都是通過實驗而來的科學產物,因此有重現的可能。也就是說,無論時間、對象或地點如何改變,都能得到相同的結果。
“行為科學管理”當然也和行為分析學一樣,只要操作正確,任何人都可以得到理想的結果。
本書的内容,主要是集結了“行為科學管理”運用在教育或指導下屬時,所使用的具體方法和創意。
這個方法的目的是和下屬建立良好的關系,激發個人的特色,讓他們在職場上大顯身手。
本書以科學的方法觀察和分析,並重現極少數優秀領導者的“行為”。
對於那些正苦於不知如何培養下屬的主管,我相信這本書一定能夠提升各位“教的技術”。
02 解決問題的關鍵是行為,而不是心
“無論怎麼教,業績就是毫無長進。”
“我明明教他了,他卻怎麼都做不好。”
這是為什麼呢?
答案很簡單,你的“教法”不適合對方。也就是說,你無法引導對
方做出你希望他做的事。
然而大部分主管和資深員工都認為,問題是出在下屬或新進員工的“心”。
因為他們“被寵壞了,缺乏毅力”、“缺乏對工作的熱情”或“得想辦法改一改優柔寡斷的個性”等。
主管認為下屬或新進員工的表現之所以不如預期,是因為他們的個性或精神狀態。如果不改變這個部分,就無法解決問題。
但是我必須說,只要你這麼想,就很難解決問題。因為毫無心理學或精神醫學專業知識的上班族,每天要處理大量的工作,誰有辦法可以矯正下屬或新進員工的“心”?
我想通過本書讓大家知道“行為”的重要性。
觀察並分析你的對象,也就是人的“行為”。當對方做的事符合你的期待時,就想辦法讓他繼續做;如果不是,就想辦法讓他做對。
將重點放在“行為”並加以改善,一點都不難。行為科學管理的基礎“行為分析學”,從20世紀30年代初期起,便以“這個人為什麼會這麼做?要如何才能加以改變?”為主題,進行大量的實驗和研究。
只要運用這種經由實驗得到的科學方法,任誰都可以解決或改善問題。
本文摘自《不懂帶人你就自己做到死》
無論是交代部下做事,帶領團隊工作,或是與同事一起分工合作,如何輕松地讓對方做出你想要的結果,是提高工作效率、完成工作績效亟需解決的問題。
本書根據行為科學管理和作者本人的親身經歷,針對如何溝通、如何應對不同類型的員工、如何交代不同類型的工作内容、如何稱贊和訓斥等,這些帶隊工作中最常遇到的問題,列出了55種引導別人行為的實用技術,讓你成為職場上的好老師,短時間内將身邊庸才變成得力左右手,讓該做的事情減少一大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