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切爾能源公司是最早一批涉足美國頁岩氣開採的企業之一,在老闆喬治.米切爾的力排衆議下,該公司自1998年起開始對位於得克薩斯州的巴尼特頁岩進行頁岩氣的勘探和開採工作。在幾年的探索和豪賭之後,如履薄冰的米切爾能源公司最終確定了巴尼特頁岩擁有1850億立方英尺/立方英裡的龐大天然氣儲量。2001年,該公司被德文公司以31億美金的天價收購,自此,頁岩天然氣的概念在美國一炮而紅,進而家喻戶曉。
“如果你對這些岩層進行壓裂,天然氣產量會是原來的兩到三倍。”米切爾對一位買家說,“我們對這個很在行。”
大多數買家都持懷疑的態度,心想那只是短暫的奇迹。但那些公司不想花大價錢買米切爾能源公司的股份,這對米切爾又是一次侮辱。
“安納達科石油公司不相信我們能夠把天然氣給開採出來。”米切爾說,“大家都不懂我們在說什麼。”
米切爾能源公司創造了奇迹,然而大家卻都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那個時候,”尼科爾斯說,“根本沒有一個人相信鑽探頁岩會有結果。”
2001年8月,德文能源公司同意出31億美元買下米切爾能源公司,並承擔米切爾能源公司4億美元的債務。這個價位高出米切爾能源公司股份的20%,米切爾要的就是這個價。
“我們說服了德文能源公司,”米切爾說,“他們搞明白了。”
很多人還在懷疑,到底尼科爾斯和德文能源公司的買賣劃算不劃算,因為被拿來進行投機的土地太多了。米切爾週邊的人也似乎質疑巴尼特是否可以真正創造奇迹。在交易定下之後,一直持懷疑態度的比爾·史蒂文斯去找丹·斯圖爾特,說:“天哪,我們打出全壘打了。”
“他說這話的時候讓人感覺他松了一口氣。”斯圖爾特回憶道。
喬治·米切爾和他的團隊破解了巴尼特的密碼,證明難纏難搞的頁岩是一個大金礦。得克薩斯州的巴尼特地區將成為美國本土最大的天然氣產地,僅2013年的產量就占全國產量的6%。喬治·米切爾一直堅信頁岩裡的天然氣能夠給能源饑渴的美國帶來甘露,會帶動另一撥石油個體戶去尋找其他的頁岩,看是不是能打出天然氣。
公司買賣成功之後,米切爾的身家高達20億美元。他和兒子托德到其他地方去租賃土地,繼續增加他們的財富。米切爾依舊是一匹我行我素的野馬,他捐款數百萬美元用來研究潔淨能源,還捐款給其他的事業機構,同時還呼籲對不環保的公司進行制裁。
對米切爾來說,壓裂鑽探頁岩的技術似乎給美國提供了更多的時間,讓它去尋找可以依賴的、可再生的能源資源。“我們必須把二氧化碳封存在地底,因為這是個嚴重的問題。”他在2008年福特沃思《明星電報》刊物上說,“我們現在所需要了解的,是如何跨過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這道鴻溝。”
繼米切爾之後,比爾·史蒂文斯也享受到了自己的成功。公司賣給德文能源公司兩年後,他進了EOG能源公司的董事局。EOG能源公司是個高端的石油天然氣開發公司,旨在在美國能源界進行革命性的發展。
但那些對美國能源業這一百年來最重要的突破做出貢獻的人,他們的結局卻沒有米切爾和史蒂文斯那麼好。2001年聖誕節前幾天,鮑克的老闆丹·斯圖爾特去找德文能源公司的高管,讨論合並後的一些預算方面的事情。在讨論的時候,斯圖爾特很驚訝地得知,公司合並後就不需要他了。斯圖爾特對米切爾能源公司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在公司合並後只能待上幾個月就得騰出辦公室。
尼古拉斯·施泰因斯貝格爾找到了壓裂所用液體的成分最佳比例。在公司合並的時候,他拿的年薪也不過是10萬美元多一點。他從沒有因為他的技術突破而得到獎勵,不過這麼些年來,他從股權當中獲得10萬美元。施泰因斯貝格爾在德文能源公司待了一年多之後也走了。他和其他能源公司合作,又開始了成功的職業生涯。施泰因斯貝格爾看到他的發現被全美國無數公司所採用。不過,他住在印第安納州的父母聽朋友說壓裂對環境有影響,所以施泰因斯貝格爾還得給他們解釋解釋。
肯特·鮑克在米切爾能源公司被賣出的那年賺了12萬美元,和他的年薪一樣。公司被賣掉之後,他又從股權那裡賺了2萬美元。他精確計算出巴尼特頁岩的天然氣含量,這給公司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使之成為搶手公司,但他卻沒有因此而得到任何獎勵。
公司合並的消息宣佈幾個月後,德文能源公司負責米切爾能源公司員工去留的人和鮑克進行了面談。鮑克向那人解釋他的職務,德文能源公司的高管好像聽得不耐煩,幾分鐘之後竟然在鮑克面前睡著了。
鮑克意識到,他在新公司不可能會做實實在在有意義的工作,所以辭職到巴尼特一家活躍的小公司去了。“該走了。”他說。
本文摘自《新能源億萬富豪背後的驚人故事》
六年前美國還在擔心石油依賴,六年後美國卻即將成為下一個中東,一切都源於頁岩氣。
本書講述的是,幾位被視為極度投機和瘋狂的企業家,如何靠著近乎偏執的創業精神和技術創新,為美國在頁岩油氣開採方面帶來革命性變化。
頁岩開採技術在美國能夠率先商業化,依靠的是幾個中小石油公司的企業主,他們在美國屬於“能源個體戶”,他們抵抗住了股東壓力,幾乎把整個公司的利潤都壓上,在瀕臨絕境之時迎來曙光。來聽聽他們的故事:他們不是完人,貪婪且自負,同時帶來了20年來最大的能源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