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切入精益創業的一些具體的方法論之前,我們先對矽谷創業思維 做一個簡單的回顧。
矽谷是全球創業大本營,是全球創業思維的發動機。矽谷起步於 1910 年左右,最早是從真 空管開始,然後切入到測試儀器。20 世紀 40-50 年代,由於二戰的需要,跟國防相關的行業對矽谷的發展起了極大的 推動作用。“矽谷”這個名字源於 60、70 年代大規模集成電路的興起。
從大規模集成電路一直到互聯網,矽谷主流的創業思維是依靠天才 人物的天才設想:某個具有天賦的創業人物,有一個好點子,風險 投資資源跟入,之後封閉開發,投放市場,最終進行大規模地複制。 在這三四十年内,矽谷主流的創業思維用三個字可以概括:GBF(Get Big Fast,快速擴大),而這三個字背後的主要的推動力就是當時的 風險投資家。
有一個風險投資家對 GBF 創業思維畫過一張很有意思的對比圖,左邊是一個日本盆栽,右邊是加州紅木公園裡邊的一棵參天大樹,這位風險投資家用這張圖來說明一個什麼問題呢?他說,我們 VC 要支 持的企業不是這些小的盆栽,而是右邊這些可以長成參天大樹的樹 苗。所以從中我們可以看到,GBF 創業思維的背後,風投起到非常 強大的資源支撐的作用。而這種 GBF 的思維,或者說我所定義的“火箭發射式”的思維,在互聯網時期達到頂峰。
本文摘自《新創企業的成長模式》
短短三年間諾基亞隕落,
摩托羅拉區區29億美元出售給聯想,
芯片業霸主英特爾在移動芯片領域份額幾乎為零,
風光無限的巨頭轉眼成為被颠覆的恐龍,
默默無聞的小公司一戰成名迅速崛起,
令人瞠目結舌的現象幾乎都被“颠覆式創新”法則所解釋。
颠覆式創新教你在新的商業競争中“換操作系統”而不是“打補丁”,
小公司用破壞性思維可以“以小博大”占領新興市場。
大公司進行自我攻擊,才是唯一活下去的機會,
今天,全人類都面臨一個在新“價值網”中生存的大懸難,
本書從哲學、物理、思維、管理多個維度,探索已知世界的邊界,
透過費解的現象,揭示商業社會中令人驚悚的真相。
不確定的世界裡,探索比結論重要,
移動互聯網時代,見識比知識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