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經常質疑統計局發表的人均收入數據的真實性,似乎統計局在做某些有傾向性的數據統計。其實,這並非統計局有什麼數據造假。我不敢說,統計體系的設計是否合理,是否需要改進,但我以為,不太可能對統計數據進行人為調整。
那麼,為什麼統計局的數據與人們的感覺相差極大?這是統計平均化造成的幻覺。由於中國居民的人口基數太大,行業細分巨多,職業分化繁雜,收入渠道多樣化以及收入差距複雜,這使得統計局抽樣調查得來的看似很大的樣本,相對變成了較小的樣本。這些“小樣本”經過加權平均後,數據的代表性就打了很大折扣,所以統計出來的數據必然和人們在實際生活中感受到的有差距。
社會貧富差距越大,收入水平相差越大,平均後的數字就離真實水平越遠。也許解決這個問題最簡單的一個方法是,把人口中約1%的極富裕人口
這裡富裕人口的定義是:高淨值人口+處級以上的政府官員,包括退休的官員。中國高淨值人群可以根據職業和個人可投資資產規模分為六大類;他們在投資態度、需求和行為上有顯著差別。 這六類分別是:資產規模在5000萬元人民幣以下的企業主、資產規模在5000萬元人民幣到1億元之間的企業主、資產規模在1億元人民幣以上的企業主、職業經理人、企業高管、專業人士、專業投資人,以及其他(主要包括全職太太、退休人士、演藝明星、體育明星等)。根據胡潤研究所的估計,2012年中國大約有270萬高淨值人口。剔除在“收入平均”之外,在這個基礎上計算出來的人均收入的代表性會更真實。
以人均財富衡量,中國更屬中低收入級別
一個人的富裕程度,除了取決於收入外,還取決於財富存量的大小。對於個人和家庭來說,財富存量就是銀行存款、不動產和有價證券。從很大程度上說,財富比收入更能決定一個家庭的窮富。在北上廣,就名義貨幣收入水平來說,大部分的職業白領階層已經達到富裕國家的水平,但是從財富的意義上,他們依然只是窮困的小平民。
本文摘自《少數派的財富報告》
本書先是從社會經濟生活多方面觀察的基礎上,提出和反思了中國經濟改革中的一個關鍵問題,即金融壟斷和資本壟斷;再從中國貨幣發行機制、金融深化、融資制度和資本市場等多方面,分析了金融資本壟斷對中小企業發展的制約和由此引起的社會貧富兩極分化。作者以通俗寫法和實例分析,將深奧的經濟金融理論和社會金融現象剖析還原得簡單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