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消費者、增長極限……和危機?

2015-06-15 14:32:50

  中國和其他新興經濟體的消費需求

  由於不平等和人口因素結合在一起,抑制了美國、歐洲和其他發達國家的消費支出,迅速增長的發展中國家的消費者被視為能彌補這一損失。這些希望特別指向了中國,那裡驚人的經濟增長速度讓很多人預測其可能在未來十年左右的時間裡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

  我認為,懷疑中國和新興世界的其他地區很快成為全球消費需求的主要驅動力的理由有很多。第一個問題是,中國自身面臨著龐大人口的沖擊。

  該國的獨生子女政策在控制人口增長方面取得了成功,但它也造成了一個迅速老齡化的社會。到2030年,中國將有超過2億老年公民,大約是2010年的兩倍。到2050年,超過四分之一的國家人口將在65歲以上,有超過9000萬人至少達到80歲。曾經有國有產業提供養老金,但資本主義在中國的崛起導致了這些“鐵飯碗”的終結。退休人員將在很大程度上需要自己養活自己,或是依靠他們的孩子,但急劇下跌的生育率已導致了臭名昭著的“1-2-4”問題,即一個處在工作年齡的成年人最終要幫助養活父母、祖父母和外祖父母。

  老年公民缺乏社會保障可能是中國驚人的高儲蓄率的一個重要原因,估計高達40%。相對收入來說房地產的高成本是另外一個重要因素。很多工人日常省下超過一半的收入,就是為了某一天能夠付房子的首付。

  各個家庭把如此巨大的一筆收入儲蓄起來,明顯沒有進行很多消費,事實上,個人消費僅占中國經濟的約35%,大致是美國的一半。相反,中國的經濟增長一直主要依靠制造業出口和超乎尋常的大量投資。2013年,在中國國内生產總值中,對工廠、設備、房屋和其他基礎設施等方面的投資所占比例從去年的約48%上升至54%。幾乎所有人都認為這在根本上是不可持續的。畢竟,投資最終還是要為自己來買單,而出現這種情況就是因為消費的原因:工廠要生產那些可以獲利的商品,新的住房要靠租用等等。中國需要調整經濟結構以有利於國内消費,這一點政府已經承認並廣泛讨論了多年,但目前幾乎仍沒有任何實質性的進展。用谷歌搜索短語“中國經濟再平衡”(China rebalancing),會得到超過300萬頁的網頁,我懷疑裡面幾乎所有都在說大致相同的事情:中國的消費者需要跟上潮流,並開始購買東西。

  問題是,要實現這一點需要大幅提高家庭收入,以及解決導致儲蓄率飙升的問題。一些諸如提高養老金和改善醫療保健系統的舉措,可能有助於減少各個家庭所面臨的財務風險。中國的央行最近也宣佈計劃,放寬控制儲蓄賬戶利率的規定。這可能變成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提高了家庭收入,但另一方面又進一步增加了儲蓄的動力。允許存款利率上升也可能威脅到中國的許多銀行,它們現在正從人為的低利率中獲利。中國人儲蓄傾向背後的一些因素可能很難解決。經濟學家魏尚進和張曉波提出,高儲蓄率可能是由中國的獨生子女政策導致的性別失衡引起的。因為女性稀缺,婚姻市場的競争非常激烈,男人往往要積累大量的財富,或擁有一套房子來吸引潛在的配偶。也很可能只是因為節省的強烈願望是中國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人們常常說,中國面臨著未富先老的危險,但我覺得人們很少認識得到,與中國比賽的不只是它的人口問題,還有技術問題。我們在第一章中看到,中國的工廠已經正在積極引進機器人和自動化。一些工廠正在向發達國家回流,或是搬到了像越南這樣更低工資的國家。回顧一下第二章中的圖2.8,裡面清楚地顯示出技術進步給美國制造業就業帶來長達六十年的下降。最終,中國將不可避免地不得不走上基本相同的道路,而且其工廠就業的下降可能甚至比美國還要迅速。雖然美國工廠的自動化進展與新技術發明一樣快,中國的制造業在許多情況下,可以直接簡單地從國外進口領先的技術。

  為了使這種轉變不引起失業率的激增,中國將不得不在服務行業雇佣不斷增加的勞動力。然而,發達國家走過的典型道路是先在強大的制造業基礎上富起來,然後再過渡到服務型經濟。隨著收入的增加,各個家庭一般將收入的大部分花在服務業上,因此有助於在工廠部門以外創造就業機會。美國利用二戰的“黃金期”建立了一個強大的中產階級,當時技術發展迅速,但遠不能完全替代工人。在機器人時代,中國面臨著做出類似的壯舉,但在這樣一個時代,機器和軟件將越來越多地威脅到不只是制造業的就業,還有服務業本身的就業。

  即使面向國内消費中國重新使經濟回歸平衡軌道,但對該國消費市場向外國企業全面開放的希望看起來還是太過樂觀。在美國,金融和商界精英從全球化中獲利巨大,社會最有政治影響力的行業有強大的動力保持進口流動。中國的情況則完全不同了。該國的精英們大多隸屬於政府,他們主要關註的就是保持統治權力,大規模失業和社會動蕩也許是他們最大的恐懼。如果面對如此前景,毫無疑問,他們會選擇實施公開的保護主義政策。

  中國面臨的挑戰對更窮的國家來說更為艱巨,它們在技術的比賽中遠遠落在後面。因為就連勞動最密集的制造業領域都開始更多地採用自動化,所以對這些國家來說,通向繁榮的傳統道路可能在很大程度上要消失了。一項研究表明,1995年和2002年之間,全球有2200萬的工廠工作蒸發。與此同時,制造業產出增長了30%。完全想象不出在這樣一個不再需要更多低工資工人的世界,亞洲和非洲最貧窮的國家將如何能顯著改變前途。

  隨著先進技術不斷推動收入和消費的不平等,它最終將破壞對於持續繁榮至關重要的充滿活力和廣泛的市場需求。消費市場的作用不只在支持當前經濟活動中很關鍵,其在推動創新的過程中也很重要。雖然新的想法是由個人或團隊產生的,但最終還是消費市場為創新創造動機。消費者也能決定哪些新想法會成功,哪些註定要失敗。這種“群體智慧”功能是達爾文優勝劣汰過程必不可少的,通過它能使最好的創新脫穎而出,最終運用在整個經濟和社會中。

  雖然人們普遍認為,企業的投資應主要集中在更長遠的未來,在很大程度上不應受到當前消費的影響,但歷史數據顯示,這是一個謬見。自20世紀40年代以來,在美國幾乎所有的經濟衰退中,投資都在急劇下降。企業做的投資決定深深受到當前經濟環境和短期前景的影響。換句話說,今天不溫不火的消費需求可能會剝奪我們繁榮的未來。

  在消費者繼續艱難掙紮的環境下,許多企業將傾向於把重點放在削減成本,而不是拓展市場上。為數不多的前景相對較好的未來投資可能是在節省勞動力的技術方面。而風險投資和研發投資可能會大量流向專門能擺脫工人勞動或將工作去技能化的創新。這樣下去,我們最終可能會有大量的求職機器人,但能提高整體生活質量的、基礎廣泛的創新卻很少。

  本章中我們看到的趨勢,我認為都是很現實、甚至保守的技術發展路徑。毫無疑問,那些主要涉及執行比較常規和可預見任務的職位,在未來十年左右的時間内將會很容易受到自動化進步的影響。隨著這些技術不斷改進,越來越多的就業崗位將受到影響。

  但是,還有一個更極端的可能性。很多技術人員,其中一些被認為是他們行業的佼佼者,對最終的可能性有一種更為激進的觀點。在下一章中,我們將公正地看待一些真正先進、也更具猜測性的技術。可能在可預見的未來,這些突破還將只存在於科幻小說中。但如果它們最終得以實現,那將大幅增加技術失業飙升和收入不平等加劇的風險,可能最終會導致比我們目前關註的經濟風險更為危險的情形。

  


本文摘自《技術、工作與經濟的未來》


   未來的工作會是什麼樣的?還有多少工作機會是屬於你的? 你可能會想象或希望這一場機器人工業革命將像上次那樣展開:即使一些工作被淘汰,但會有更多的工作被創造出來以滿足新時代新的創新。在《機器人時代》中,矽谷企業家馬丁R26;福特認為,你的想法完全錯了,因為情況絕非如此。 隨著技術發展的不斷加快和機器自動化的發展,對人的需求將會減少。人工智能已經在大步邁進,所謂的“好工作”將會過時:很多律師助理、記者、上班族,甚至電腦程序員將被機器人和智能軟件取代。隨著技術的進一步發展,藍領和白領工作都將蒸發,使工薪家庭和中產階級家庭受到進一步擠壓。同時,人們的家庭還要經受生活成本上漲的沖擊,尤其是教育成本和醫療保健成本的上漲。到目前為止,這兩個領域尚未被信息技術改造。這一切的後果很可能是大範圍的失業和經濟狀況的不平等,還有消費經濟本身的崩潰。 在《機器人時代》中,福特詳細說明了機器智能與機器人可以完成的事情,並且懇請雇主、學者和政策制定者都來面對由此帶來的問題。過去應對技術幹擾的解決方案,特別是培訓和教育的強化是行不通的,我們必須現在就決定,將來是要看到全面的經濟繁榮還是災難性的經濟不平等和不穩定。對那些想要了解技術發展的加速對自己和子孫,以及整個社會到底意味著什麼的人來說,《機器人時代》是一本必讀不可的書。

 承諾與聲明

兄弟財經是全球歷史最悠久,信譽最好的外匯返佣代理。多年來兄弟財經兢兢業業,穩定發展,獲得了全球各地投資者的青睞與信任。歷經十餘年的積澱,打造了我們在業内良好的品牌信譽。

本文所含内容及觀點僅為一般信息,並無任何意圖被視為買賣任何貨幣或差價合約的建議或請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觀點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況下更改。本文並未考 慮任何特定用戶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需求。任何引用歷史價格波動或價位水平的信息均基於我們的分析,並不表示或證明此類波動或價位水平有可能在未來 重新發生。本文所載信息之來源雖被認為可靠,但作者不保證它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作者也不對任何可能因參考本文内容及觀點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承擔責任。

外匯和其他產品保證金交易存在高風險,不適合所有投資者。虧損可能超出您的賬戶註資。增大槓桿意味著增加風險。在決定交易外匯之前,您需仔細考慮您的財務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見、新聞、研究、分析、報價或其他信息等都僅 作與本文所含主題相關的一般類信息.

同時, 兄弟財經不提供任何投資、法律或稅務的建議。您需向合適的顧問徵詢所有關於投資、法律或稅務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