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大有被口水化之勢,雖然人人都在談,但每個人口中都有一個“哈姆雷特”。那麼,究竟什麼是“互聯網+”?什麼是“+”?“+”什麼、為什麼“+”、怎麼 “+”?它與創新驅動發展、與大衆創業萬衆創新、乃至中國制造2025有何關聯?“互聯網+行動計劃”應該怎樣破題?會帶來怎樣持續的影響?
第一、什麼是互聯網+?
2012年12月7日,習近平在參觀考察騰訊公司時指出,“現在人類已經進入互聯網時代這樣一個歷史階段,這是一個世界潮流,而且這個互聯網時代對人類的生活、生產、生產力的發展都具有很大的進步推動作用”。的確,互聯網已經融入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改變了整個社會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消費方式以及治理方式。而“互聯網+”的提出可以說正是基於對這樣一個趨勢的深刻洞察和智慧因應。那麼,問題來了——
互聯網+是什麼?
官方版:
“互聯網+”代表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即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於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1]。
馬化騰版:
“互聯網+”是以互聯網平台為基礎,利用信息通信技術與各行業的跨界融合,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並不斷創造出新產品、新業務與新模式,構建連接一切的新生態[2]。
阿裡版:
所謂“互聯網 +”就是指,以互聯網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術(包括移動互聯網、 雲計算、大數據技術等)在經濟、社會生活各部門的擴散應用過程[3]。
李彥宏版:
互聯網+計劃,我的理解是互聯網和其他傳統產業的一種結合的模式。這幾年隨著中國互聯網網民人數的增加,現在滲透率已經接近50%。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興起,使得互聯網在其他的產業當中能夠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力。我們很高興地看到,過去一兩年互聯網和很多產業一旦結合的話,“duang”!就變成了一個化腐朽為神奇的東西。尤其是O2O領域,比如線上和線下結合[4]。
雷軍版:
總理報告提“互聯網+”,意思就是怎麼用互聯網的技術手段和互聯網的思維與實體經濟相結合,促進實體經濟轉型、增值、提效[5]。
分析不同的版本,我們可以發現其内涵有共性,也有細微的差異。比如把小馬哥版和官方版做比較,可以發現,盡管兩者措辭不同,但從整體上兩個版本基本是在講同一件事:發揮互聯網在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中的基礎性作用。從落腳點來看二者表述略有不同:官方表述是“新的經濟形態”、“經濟發展新形態”;小馬哥提到的是“連接一切的新生態”。應該說前者更宏觀,強調了整體、大局;後者更基礎、更科技、更人性。
理解互聯網+的四個要點
一是要走出“互聯網+”工具論的狹隘視野,不能只是從實用主義的角度、以自我為中心做取舍;一定把它當作更具生態性的要素來看待,它就是我們生存環境、我們生活、我們生命不可分割的存在。
二是就像每個人都有一個哈姆萊特一樣,每個人也都有一個“互聯網+”,它和你的時間、你的空間、你的生活、你的事業、你的行業、你的關系、你的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糾纏在一起,每個人都有權對互聯網+做出定義、進行解讀。比如,漂在北京的你和皇城土著,互聯網+對你們的意義是有所不同的;你從在媒體行業做採編到做汽車後市場服務,對於互聯網的界定是有巨大差異的;而一個遊戲菜鳥和一個重度沉迷者對於遊戲公司的價值完全不可同日而語。所以,你不需要迷信於別人的定義。讀這本書前後,相信你對互聯網+的看待會有截然的不同。當然,我也相信,你任何時間給出的對互聯網+的界定都不會是最終答案。
第三,盡管互聯網+具有動態性,但我還是想給你一個粗暴的、先入為主的線索:如果看互聯網+的特質,用最簡潔的方式來表述的話,只有八個字:跨界融合,連接一切。如果說連接一切更加代表了互聯網+和這個時代的未來,那麼,跨界融合是互聯網+現在真真切切要發生的事情。獨立TMT分析師付亮也贊同互聯網+就是連接一切。正是這種跨界呀、融合呀會面臨各種可能與不確定性,所以就像第二點強調的是,互聯網+是動態的。
第四,切忌孤立地看待、解讀“互聯網+”。互聯網+是生態要素,當然,生態要素具有很強的協同性、全局性、系統性。其實我們綜合地去看待創新驅動發展、大衆創業萬衆創新、中國制造2025、智慧民生,大家會發現它們是無法分割、片面理解的,串起這些珍珠的線就是互聯網+。有些人可能會跳將出來,說這是誤讀,是歪曲,他們堅定地認為互聯網+就是工具,就是一個選擇,總理沒那麼講雲雲。好在互聯網+允許他們試錯,因為互聯網+主導的創新生態提供了試錯糾錯的平台,即便人再腦筋老舊,也不需要等到人之將老才會悟錯了。
互聯網+不會是停留在字面上的一個概念,未來它對於整個產業、經濟和整個社會都會有著非常長遠深刻的影響;而且一定會匯成一股越來越強大的力量,推動一個新時代的來臨。
第二、怎麼理解“+”?為什麼“+”?
理解互聯網+要從不同層次來區別看待、整體把握,以便於更通透地考察互聯網+。
理解“+”的五個層次
個人認為至少應該區分以下層次來把握“+”,據此來制定計劃,描繪路線圖:
第一個層次:互+聯+網。互聯網是什麼?聯接,形成交互,並納入網絡或虛擬網絡。信息通信技術(ICT)改變了距離、時間、空間,虛擬與現實都成為一種存在,每一個個體都被自覺不自覺地劃分到不同的社群、網絡。從另外一層意思上講,互聯網產業的企業、從業者也有一個連接、聯盟、生態圈的問題,而不要耽於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或者店大欺主,否則你根本沒有“+”別人的能力。像在通用電氣的倡導下,AT&T、思科(Cisco)、通用電氣(GE)、IBM、英特爾(Intel)就已經在美國波士頓宣佈成立工業互聯網聯盟(IIC),以期打破技術壁壘,促進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的融合。
第二個層次: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物聯網+萬聯網+產業互聯網(如工業互聯網、能源互聯網)。不管什麼名頭,連接是目標,互聯互通是根本,一體兩面而不是曲高和寡。如果單純去講某一方面的網絡,和連接本身就是對立的,更談不上連接一切。同時,萬物互聯,不論何種網絡,一定不要變成孤島。
第三個層次:互聯網+人。移動終端是人的智能化器官,讓用戶觸覺、聽覺、視覺等都持續在線、無處不達。互聯網+人,這是互聯網+的起點和歸宿,是互聯網+文化的決定因素,也是互聯網+可以向更多要素、更多方向、更深層次延展的驅動力之所在。
第四個層次:互聯網+其它行業。其它企業不能簡單地歸類為傳統行業,互聯網產業也需要自我革命、持續叠代之外,新興行業更要擁抱互聯網,而創新創業更離不開互聯網。現在進展最快的有互聯網+零售產生的電子商務,互聯網+金融出現的互聯網金融,互聯網+通訊也越來越成熟。
第五個層次:互聯網+∞:把後面看作無窮大,這就是連接一切的階段。人與人,人與物,人與植物,人與服務,人與場景,物與物,這些連接隨時隨處發生;不同的地域、時空、行業、機構乃至意念、行為都在連接。同時,後面也可能有各種各樣的排列組合,這裡面蘊含了形如“互聯網+X+Y”這樣的基本模式,比如互聯網+汽車後市場服務,往往會再+保險、+代駕、+救援、+拼車等服務,這才真正體現跨界與融合,才有可能產生細分領域的創新。
其實即便對於“+”本身,也需要有更結構化的體察和更超脫的定義,它在不同的場景内涵與方式都是不一樣的。一般地,它代表了連接,至於連接的基礎、協議、方式、持續等可能要區別情況而有很大的差異。
獨立TMT分析師付亮指出了“+”的另外兩種理解思路[6]。他認為互聯網+第一個+應該是加速,而不是要破壞什麼。互聯網整個就是一個加速工具,而且一直在加速,我們現在已經在不斷加速,速度越來越快,最近幾年沒有哪個行業離得開互聯網。第二個+是破壞性創新。現在已經開始出現了,像互聯網金融比較明顯,要打破舊格局。整體互聯網的環境已經出現,對所有行業的沖擊力已經出現,沒有哪個行業不重視它。
為什麼“+”?
為什麼要+,通過上面的分析,可能已經不言而喻了。錢穎一教授就有自己獨到的觀察:現在大家都在講互聯網、移動互聯網以及“互聯網+”。互聯網為什麼可以“+”另外一個行業?因為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技術,不僅僅提供了產業方面的革命,而是關系到N個產業的變化。可以想象,這可能跟歷史上電的發明是有相同或類似的性質和特點。
王俊秀認為,數據會穿越一切,用數據的力量重新定義各個行業,重新定義信息化。馬旗戟也談到了數據驅動的原因。為什麼BAT在互聯網時代會這麼牛,是因為信息,因為數據,因為他們能夠獲取人與人、全世界之間、全宇宙之間發生的一切變化,以及把它呈現出來。這個生產要素的組合是互聯網+服務傳統經濟形態轉型很重要的一點。出版人盧俊則認為:互聯網做的就是關系,互聯網連接一切,人和人、人和物、人和信息之間的關系產生了新的價值,中國人在這裡面嗅到商業機會的能力是超越全球任何一個國家的;中國可以在這個上面彎道超車,在信息產業、互聯網上更往前進一步;互聯網+是提供了互聯網和任何行業的可能性,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邏輯。而科幻作家韓松則指出,今年兩會李克強講的所有東西核心在《政府工作報告》裡講了好多次,就是釋放創造力,他說人民有無窮的智慧!我覺得互聯網+,特別是大的互聯網公司,完全能夠發揮積極的社會動員力和積極的文化影響力,去實現大家的夢想[7]。
國信辦主任魯炜直言互聯網是國家經濟增長中的最大亮點[8],“因為網絡的共享,中國的電子商務年交易額超過1萬億英鎊,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10%,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最大增長點。中國如此,世界亦然。互聯網正深刻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推動著社會的進步,引領著國家的發展,創造著世界的未來。”
反觀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異軍突起,正是互聯網+的特徵與要求——跨界融合。互聯網+金融就是要通過融合實現創新,通過融合發現價值,通過融合提升效能和競争力的。互聯網金融是互聯網+創新最強的領域,被總理稱為“異軍突起”;和傳統行業的沖突與合作又像一部大戲天天在上演,恩怨情仇到現在也沒有釋懷。而雙方在許多方面化幹戈為玉帛、相逢一笑泯恩仇又充滿了智慧。所以,讀懂了互聯網金融,也就對於互聯網+展開與其它行業有很強的可借鑒作用。
第三、互聯網+與國家影響力
互聯網+:新常態?新引擎
“互聯網+”與“雙引擎”是“克強經濟學”中一個最新而且頗具分量的模塊。新常態不會自動翩然而至,要經歷深刻的變革,需要“過五關”,方有可能迎來理想的新常態。對於中國這個龐大的經濟體,這不像一部汽車,踩一下離合就可以換擋了,給點油門就可以加速了。再說了,這個龐然大物結構上還存在不小的問題,動態平衡、調適能力弱,加之過去的慣性,所以,其切換難度之大、過程之艱辛可以想見,大家既要保持耐心,又要匯聚智慧。
——新常態要轉換新驅動、新範式。由過去的資源驅動型轉為創新驅動,要面臨的既有思想的轉換,又有機制、體制的變革, 還有對納入新範式、新軌道的不適應與排異。這裡互聯網+會為結構的變化、融合的產生、創新的發生提供支撐。
——新常態需要找到新引擎。2015年經濟工作,總理明確提出了“雙目標”(雙中高,即保持中高速增長和邁向中高端水平)、“雙結合”(穩政策穩預期和促改革調結構)和“雙引擎”(打造大衆創業、萬衆創新和增加公共產品、公共服務),實現中國經濟提質增效升級的總體思路和要求。雙引擎的發動機和的連接器正是互聯網+。經濟學家李稻葵就此評論說,據我了解這是第一次提出的概念。第一個引擎是市場的力量,主要體現在創新,萬衆創新,要讓中國經濟的每一個細胞都動起來,這樣的話,中國經濟就有希望了,中國的調整和升級就好辦了。
——新常態要發育新生態。這是說起來容易、看起來簡單、做起來相當複雜的事情。改革開放三十多年,我們在技術市場、創新市場、知識產權發揮作用、智力資本顯現威力方面亦步亦趨,生態系統要素不齊備、銜接不合理、開放性打折扣等方面問題長期存在,新的生態發育任重道遠。
——新常態要鼓勵新業態。互聯網+針對問題痛點、體驗空白、價值盲區所引致的跨界融合會帶來很多的亮點。開放平台、衆創空間就是新業態的最好示範。除傳統行業、各類實業以及新興產業之外,在細分垂直領域也會有大批兼具創新性和生命力的新業態不斷脫穎而出。
——狀態轉換要耐得了陣痛。狀態切換是新舊力量的角力,是心智與習慣的轉換,需要時間考驗,要經受質疑、唱衰煎熬。今年4月14日,李克強提出:現在中國經濟正處在“銜接期”,一些傳統的支撐力量正在消退,與此同時,一些新的力量則在成長,有的新業態新產業呈爆發式成長。但目前新舊產業與動力轉換還沒有銜接到位。不能忽視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必須牢固確立憂患意識。我們的調控政策既要利長遠,也要穩當前,穩當前也是為了利長遠。
國家智力資本是連接世界的核心能力
適當時機應確立國家智力資本計劃。智力資本是人力資本、結構資本、關系資本的總和,是兼顧軟硬實力、當前與長遠的體現。智力資本影響軟實力、巧實力,智力資本之間差距越大,優勢一方的勢能則越強,競争的格局就越難以撼動。經濟實力固然重要,但是沒有智力資本、文化思想的支撐,一個國家只會大而不強,而國家智力資本是連接世界的核心能力,是國家競争力的最佳體現。
我們過去重視人性和個人價值創造嚴重不足,教育環境與策略、個人成長環境與成就機制均有很大偏差,文化發育與經濟發展完全不均衡,盡管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力明顯增強,但是這些方面對我們產生了嚴重的制約,因此,整體人力資本水準和我們並不相稱。
從結構資本來看,開放創新機制、包容的價值觀和創新文化、完善的法制環境等方面均發育不健全,加之腐敗尋租、利益集團等扭曲了資源配置和價值分配,我們的結構資本價值也未得到很好的積澱和釋放。
從關系資本上,抛開歷史因素、地緣政治因素、東西對峙因素的影響,過去我們在國家關系資本上的建樹和我們的努力是不相稱的。但是“一帶一路”、“亞投行”、“中韓、中澳自貿區”等是創造性之舉,在互聯網+的大背景下,只要形成連接,加強交互,把準脈搏,控制節奏,建立信任,國家關系資本有躍升的可能性。
塑造全球影響力與控制力
互聯網+的目標是連接一切,+∞,開放是生態的基礎;我們要具有影響力、控制力,就要塑造我們的連接力,在定位上洞察趨勢,占領更重要的節點,體察對方的“人性”,提高夥伴的體驗,強化各自的信任,增大節點流量和質量,並要牢牢掌握遊戲規則設計的話語權。亞投行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
此外,互聯網+的跨界、包容、融合、尊重人性、持續創新、動態調適,完全可以成為我們與世?對話的一個新的話題、新的價值、新的“連接器”、新的文化力量。
有理由期待這樣一個互聯網+的新時代,她,屬於中國,她,屬於你我!
第四、互聯網+:融合共識,協同行動
國家去年發佈的《中國互聯網狀況》白皮書認為,“互聯網是人類智慧的結晶,20世紀的重大科技發明,當代先進生產力的重要標志。”正是政府充分認識到互聯網對於加快國民經濟發展、推動科學技術進步、加速社會服務信息化進程、提高人們生活質量和國家競争力的不可替代作用,沿襲固有的路徑安排已經難以充分獲得解放生產力的效能,互聯網+才會走上前台。因此,互聯網+是國家意志,更應該是全民意志,而不是單方意志;互聯網+行動計劃是共同行動、一致行動,但不同的區域、不同的機構、不同的個體都應該根據實際作出個性化安排。
凝聚共識是第一要務
從中央到地方,從機構到個人,上下同欲才不會跑偏,也才會形成合力。要凝聚共識,有必要更全面地看待互聯網+和互聯網+行動計劃:
——這是一場全覆蓋的社會化創造性實驗。之所以說是“實驗”,因為它基於開放、源於創新,因為它要集成智慧、協同融合,因為它會改造傳統行業、影響人們生活、改進社會治理、促進生態優化。這些都沒有定式,沒有現成的、可遵循的路徑。
——這是一場深刻的生活方式變革。“互聯網時代對人類的生活、生產、生產力的發展都具有很大的進步推動作用”(習近平)。它對我們的學習、娛樂、社交、衣食住行都會帶來深刻的影響。未來的時代,是智能的時代,智慧化生活是最主要的生活方式。
——這是一場關系模式的再造。互聯網強調民主、開放、參與、生態、融合、連接、去中心化,前文分析過“重塑結構”的特點,這會對於多維關系的模式產生深刻持續的影響。
——這是一次重新發現新生產要素、釋放生產力動能的集體實踐。連接、智力資本都越來越被當作新生產要素看待;而創新創業生態的塑造、優化,O2O、跨行業的深度融合,對個人創新能動性的釋放,則會有效解除對生產力的束縛。
互聯網+倒逼改革深化
伴隨著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互聯網經濟正成為驅動世界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引發人類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消費方式前所未有的深刻革命,這也是中國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的戰略選擇。互聯網+會對改革形成倒逼,促進改革的進一步深化。
在簡政放權上要堅定不移。如對於審批制、許可制的改革,各種各類監管的改革,產業政策與規制,打破條塊分割的邊界,推動國企改革,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作用,等等,都需要集成共識,協力推進。
在創新驅動發展上要堅定不移。這是大是大非,沒有回頭路。從資源驅動到創新驅動,許許多多方面會不適應新要求。如過去單純強調發展速度、不顧及發展質量的GDP考核必須揚棄,而代之以cGDP(c是創新,考察由創新所帶來的增長)考核、iGDP(麥肯錫提出,考察互聯網經濟在GDP中的比重)考核乃至競争力考核。
在破壟斷、清障礙、倡公平上要堅定不移。營造激勵創新的公平競争環境,打破行業壟斷和市場分割是關鍵。重點破體制壟斷、競争壟斷、身份壟斷,除事關國計民生大計的極特殊領域,市場面前人人平等,互聯網+面前人人平等,國民待遇機會公平。要為社會民間組織的發育提供陽光、空氣和土壤,讓它們成為社會生態一體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深化國企改革上要堅定不移。國企不是獨生子,國企改革必須打破堅冰,國企在互聯網+和中國制造2025上要率先垂範,要成為互聯網+的樣本。在國企改革上,不僅僅是互聯網+,還要形成互聯網+國企+其它社會主體,聯手民企,與兄弟們一起奔跑,一起走向海外,一起互相策應上前線。國企的内部活力不強、創新動能不足是一個痼疾,要破除内部創新、協同創新的掣肘,生產關系必須重塑,尤其是要向市場購買服務,逐步發揮創新發動機作用。要發揮國有企業龐大的產業資本作用優勢,盤活用好,通過“互聯網+產業資本+衆創空間”,促進創新創業生態優化,輸出正向社會價值。
在創新社會治理、發育思想智慧上要堅定不移。發育思想市場是連接未來的最好選擇,也是創新公共服務、社會治理的不二之路。習近平強調,我們進行治國理政,必須善於集中各方面智慧、凝聚最廣泛力量。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建立健全決策咨詢制度。這是在中共中央文件中首次提出“智庫”概念。2014年10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六次會議審議了《關於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提出重點建設一批具有較大影響和國際影響力的高端智庫,重視專業化智庫建設。中國國際競争力的提高,經濟總量只是一個方面,文化與思想是更有穿透力、持續性的因素。所以,互聯網+會為思想市場發育、規範帶來深刻的影響,是對服務觀念、治理結構的變革;而推進互聯網+,也需要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相結合,需要共同智慧。
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評論說:“我們要加快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廣泛參與全球智庫競争,在世界舞台上更加鮮明地展現‘中國思想’,響亮地提出‘中國主張’、及時地發出‘中國聲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夢’的過程中,做出更具獨創性和重要性的、更高質量的知識貢獻、思想貢獻”。“互聯網+”大有被口水化之勢,雖然人人都在談,但每個人口中都有一個“哈姆雷特”。那麼,究竟什麼是“互聯網+”?什麼是“+”?“+”什麼、為什麼“+”、怎麼 “+”?它與創新驅動發展、與大衆創業萬衆創新、乃至中國制造2025有何關聯?“互聯網+行動計劃”應該怎樣破題?會帶來怎樣持續的影響?
第一、什麼是互聯網+?
2012年12月7日,習近平在參觀考察騰訊公司時指出,“現在人類已經進入互聯網時代這樣一個歷史階段,這是一個世界潮流,而且這個互聯網時代對人類的生活、生產、生產力的發展都具有很大的進步推動作用”。的確,互聯網已經融入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改變了整個社會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消費方式以及治理方式。而“互聯網+”的提出可以說正是基於對這樣一個趨勢的深刻洞察和智慧因應。那麼,問題來了——
互聯網+是什麼?
官方版:
“互聯網+”代表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即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於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1]。
馬化騰版:
“互聯網+”是以互聯網平台為基礎,利用信息通信技術與各行業的跨界融合,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並不斷創造出新產品、新業務與新模式,構建連接一切的新生態[2]。
阿裡版:
所謂“互聯網 +”就是指,以互聯網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術(包括移動互聯網、 雲計算、大數據技術等)在經濟、社會生活各部門的擴散應用過程[3]。
李彥宏版:
互聯網+計劃,我的理解是互聯網和其他傳統產業的一種結合的模式。這幾年隨著中國互聯網網民人數的增加,現在滲透率已經接近50%。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興起,使得互聯網在其他的產業當中能夠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力。我們很高興地看到,過去一兩年互聯網和很多產業一旦結合的話,“duang”!就變成了一個化腐朽為神奇的東西。尤其是O2O領域,比如線上和線下結合[4]。
雷軍版:
總理報告提“互聯網+”,意思就是怎麼用互聯網的技術手段和互聯網的思維與實體經濟相結合,促進實體經濟轉型、增值、提效[5]。
分析不同的版本,我們可以發現其内涵有共性,也有細微的差異。比如把小馬哥版和官方版做比較,可以發現,盡管兩者措辭不同,但從整體上兩個版本基本是在講同一件事:發揮互聯網在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中的基礎性作用。從落腳點來看二者表述略有不同:官方表述是“新的經濟形態”、“經濟發展新形態”;小馬哥提到的是“連接一切的新生態”。應該說前者更宏觀,強調了整體、大局;後者更基礎、更科技、更人性。
理解互聯網+的四個要點
一是要走出“互聯網+”工具論的狹隘視野,不能只是從實用主義的角度、以自我為中心做取舍;一定把它當作更具生態性的要素來看待,它就是我們生存環境、我們生活、我們生命不可分割的存在。
二是就像每個人都有一個哈姆萊特一樣,每個人也都有一個“互聯網+”,它和你的時間、你的空間、你的生活、你的事業、你的行業、你的關系、你的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糾纏在一起,每個人都有權對互聯網+做出定義、進行解讀。比如,漂在北京的你和皇城土著,互聯網+對你們的意義是有所不同的;你從在媒體行業做採編到做汽車後市場服務,對於互聯網的界定是有巨大差異的;而一個遊戲菜鳥和一個重度沉迷者對於遊戲公司的價值完全不可同日而語。所以,你不需要迷信於別人的定義。讀這本書前後,相信你對互聯網+的看待會有截然的不同。當然,我也相信,你任何時間給出的對互聯網+的界定都不會是最終答案。
第三,盡管互聯網+具有動態性,但我還是想給你一個粗暴的、先入為主的線索:如果看互聯網+的特質,用最簡潔的方式來表述的話,只有八個字:跨界融合,連接一切。如果說連接一切更加代表了互聯網+和這個時代的未來,那麼,跨界融合是互聯網+現在真真切切要發生的事情。獨立TMT分析師付亮也贊同互聯網+就是連接一切。正是這種跨界呀、融合呀會面臨各種可能與不確定性,所以就像第二點強調的是,互聯網+是動態的。
第四,切忌孤立地看待、解讀“互聯網+”。互聯網+是生態要素,當然,生態要素具有很強的協同性、全局性、系統性。其實我們綜合地去看待創新驅動發展、大衆創業萬衆創新、中國制造2025、智慧民生,大家會發現它們是無法分割、片面理解的,串起這些珍珠的線就是互聯網+。有些人可能會跳將出來,說這是誤讀,是歪曲,他們堅定地認為互聯網+就是工具,就是一個選擇,總理沒那麼講雲雲。好在互聯網+允許他們試錯,因為互聯網+主導的創新生態提供了試錯糾錯的平台,即便人再腦筋老舊,也不需要等到人之將老才會悟錯了。
互聯網+不會是停留在字面上的一個概念,未來它對於整個產業、經濟和整個社會都會有著非常長遠深刻的影響;而且一定會匯成一股越來越強大的力量,推動一個新時代的來臨。
第二、怎麼理解“+”?為什麼“+”?
理解互聯網+要從不同層次來區別看待、整體把握,以便於更通透地考察互聯網+。
理解“+”的五個層次
個人認為至少應該區分以下層次來把握“+”,據此來制定計劃,描繪路線圖:
第一個層次:互+聯+網。互聯網是什麼?聯接,形成交互,並納入網絡或虛擬網絡。信息通信技術(ICT)改變了距離、時間、空間,虛擬與現實都成為一種存在,每一個個體都被自覺不自覺地劃分到不同的社群、網絡。從另外一層意思上講,互聯網產業的企業、從業者也有一個連接、聯盟、生態圈的問題,而不要耽於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或者店大欺主,否則你根本沒有“+”別人的能力。像在通用電氣的倡導下,AT&T、思科(Cisco)、通用電氣(GE)、IBM、英特爾(Intel)就已經在美國波士頓宣佈成立工業互聯網聯盟(IIC),以期打破技術壁壘,促進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的融合。
第二個層次: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物聯網+萬聯網+產業互聯網(如工業互聯網、能源互聯網)。不管什麼名頭,連接是目標,互聯互通是根本,一體兩面而不是曲高和寡。如果單純去講某一方面的網絡,和連接本身就是對立的,更談不上連接一切。同時,萬物互聯,不論何種網絡,一定不要變成孤島。
第三個層次:互聯網+人。移動終端是人的智能化器官,讓用戶觸覺、聽覺、視覺等都持續在線、無處不達。互聯網+人,這是互聯網+的起點和歸宿,是互聯網+文化的決定因素,也是互聯網+可以向更多要素、更多方向、更深層次延展的驅動力之所在。
第四個層次:互聯網+其它行業。其它企業不能簡單地歸類為傳統行業,互聯網產業也需要自我革命、持續叠代之外,新興行業更要擁抱互聯網,而創新創業更離不開互聯網。現在進展最快的有互聯網+零售產生的電子商務,互聯網+金融出現的互聯網金融,互聯網+通訊也越來越成熟。
第五個層次:互聯網+∞:把後面看作無窮大,這就是連接一切的階段。人與人,人與物,人與植物,人與服務,人與場景,物與物,這些連接隨時隨處發生;不同的地域、時空、行業、機構乃至意念、行為都在連接。同時,後面也可能有各種各樣的排列組合,這裡面蘊含了形如“互聯網+X+Y”這樣的基本模式,比如互聯網+汽車後市場服務,往往會再+保險、+代駕、+救援、+拼車等服務,這才真正體現跨界與融合,才有可能產生細分領域的創新。
其實即便對於“+”本身,也需要有更結構化的體察和更超脫的定義,它在不同的場景内涵與方式都是不一樣的。一般地,它代表了連接,至於連接的基礎、協議、方式、持續等可能要區別情況而有很大的差異。
獨立TMT分析師付亮指出了“+”的另外兩種理解思路[6]。他認為互聯網+第一個+應該是加速,而不是要破壞什麼。互聯網整個就是一個加速工具,而且一直在加速,我們現在已經在不斷加速,速度越來越快,最近幾年沒有哪個行業離得開互聯網。第二個+是破壞性創新。現在已經開始出現了,像互聯網金融比較明顯,要打破舊格局。整體互聯網的環境已經出現,對所有行業的沖擊力已經出現,沒有哪個行業不重視它。
為什麼“+”?
為什麼要+,通過上面的分析,可能已經不言而喻了。錢穎一教授就有自己獨到的觀察:現在大家都在講互聯網、移動互聯網以及“互聯網+”。互聯網為什麼可以“+”另外一個行業?因為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技術,不僅僅提供了產業方面的革命,而是關系到N個產業的變化。可以想象,這可能跟歷史上電的發明是有相同或類似的性質和特點。
王俊秀認為,數據會穿越一切,用數據的力量重新定義各個行業,重新定義信息化。馬旗戟也談到了數據驅動的原因。為什麼BAT在互聯網時代會這麼牛,是因為信息,因為數據,因為他們能夠獲取人與人、全世界之間、全宇宙之間發生的一切變化,以及把它呈現出來。這個生產要素的組合是互聯網+服務傳統經濟形態轉型很重要的一點。出版人盧俊則認為:互聯網做的就是關系,互聯網連接一切,人和人、人和物、人和信息之間的關系產生了新的價值,中國人在這裡面嗅到商業機會的能力是超越全球任何一個國家的;中國可以在這個上面彎道超車,在信息產業、互聯網上更往前進一步;互聯網+是提供了互聯網和任何行業的可能性,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邏輯。而科幻作家韓松則指出,今年兩會李克強講的所有東西核心在《政府工作報告》裡講了好多次,就是釋放創造力,他說人民有無窮的智慧!我覺得互聯網+,特別是大的互聯網公司,完全能夠發揮積極的社會動員力和積極的文化影響力,去實現大家的夢想[7]。
國信辦主任魯炜直言互聯網是國家經濟增長中的最大亮點[8],“因為網絡的共享,中國的電子商務年交易額超過1萬億英鎊,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10%,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最大增長點。中國如此,世界亦然。互聯網正深刻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推動著社會的進步,引領著國家的發展,創造著世界的未來。”
反觀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異軍突起,正是互聯?+的特徵與要求——跨界融合。互聯網+金融就是要通過融合實現創新,通過融合發現價值,通過融合提升效能和競争力的。互聯網金融是互聯網+創新最強的領域,被總理稱為“異軍突起”;和傳統行業的沖突與合作又像一部大戲天天在上演,恩怨情仇到現在也沒有釋懷。而雙方在許多方面化幹戈為玉帛、相逢一笑泯恩仇又充滿了智慧。所以,讀懂了互聯網金融,也就對於互聯網+展開與其它行業有很強的可借鑒作用。
第三、互聯網+與國家影響力
互聯網+:新常態?新引擎
“互聯網+”與“雙引擎”是“克強經濟學”中一個最新而且頗具分量的模塊。新常態不會自動翩然而至,要經歷深刻的變革,需要“過五關”,方有可能迎來理想的新常態。對於中國這個龐大的經濟體,這不像一部汽車,踩一下離合就可以換擋了,給點油門就可以加速了。再說了,這個龐然大物結構上還存在不小的問題,動態平衡、調適能力弱,加之過去的慣性,所以,其切換難度之大、過程之艱辛可以想見,大家既要保持耐心,又要匯聚智慧。
——新常態要轉換新驅動、新範式。由過去的資源驅動型轉為創新驅動,要面臨的既有思想的轉換,又有機制、體制的變革, 還有對納入新範式、新軌道的不適應與排異。這裡互聯網+會為結構的變化、融合的產生、創新的發生提供支撐。
——新常態需要找到新引擎。2015年經濟工作,總理明確提出了“雙目標”(雙中高,即保持中高速增長和邁向中高端水平)、“雙結合”(穩政策穩預期和促改革調結構)和“雙引擎”(打造大衆創業、萬衆創新和增加公共產品、公共服務),實現中國經濟提質增效升級的總體思路和要求。雙引擎的發動機和的連接器正是互聯網+。經濟學家李稻葵就此評論說,據我了解這是第一次提出的概念。第一個引擎是市場的力量,主要體現在創新,萬衆創新,要讓中國經濟的每一個細胞都動起來,這樣的話,中國經濟就有希望了,中國的調整和升級就好辦了。
——新常態要發育新生態。這是說起來容易、看起來簡單、做起來相當複雜的事情。改革開放三十多年,我們在技術市場、創新市場、知識產權發揮作用、智力資本顯現威力方面亦步亦趨,生態系統要素不齊備、銜接不合理、開放性打折扣等方面問題長期存在,新的生態發育任重道遠。
——新常態要鼓勵新業態。互聯網+針對問題痛點、體驗空白、價值盲區所引致的跨界融合會帶來很多的亮點。開放平台、衆創空間就是新業態的最好示範。除傳統行業、各類實業以及新興產業之外,在細分垂直領域也會有大批兼具創新性和生命力的新業態不斷脫穎而出。
——狀態轉換要耐得了陣痛。狀態切換是新舊力量的角力,是心智與習慣的轉換,需要時間考驗,要經受質疑、唱衰煎熬。今年4月14日,李克強提出:現在中國經濟正處在“銜接期”,一些傳統的支撐力量正在消退,與此同時,一些新的力量則在成長,有的新業態新產業呈爆發式成長。但目前新舊產業與動力轉換還沒有銜接到位。不能忽視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必須牢固確立憂患意識。我們的調控政策既要利長遠,也要穩當前,穩當前也是為了利長遠。
國家智力資本是連接世界的核心能力
適當時機應確立國家智力資本計劃。智力資本是人力資本、結構資本、關系資本的總和,是兼顧軟硬實力、當前與長遠的體現。智力資本影響軟實力、巧實力,智力資本之間差距越大,優勢一方的勢能則越強,競争的格局就越難以撼動。經濟實力固然重要,但是沒有智力資本、文化思想的支撐,一個國家只會大而不強,而國家智力資本是連接世界的核心能力,是國家競争力的最佳體現。
我們過去重視人性和個人價值創造嚴重不足,教育環境與策略、個人成長環境與成就機制均有很大偏差,文化發育與經濟發展完全不均衡,盡管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力明顯增強,但是這些方面對我們產生了嚴重的制約,因此,整體人力資本水準和我們並不相稱。
從結構資本來看,開放創新機制、包容的價值觀和創新文化、完善的法制環境等方面均發育不健全,加之腐敗尋租、利益集團等扭曲了資源配置和價值分配,我們的結構資本價值也未得到很好的積澱和釋放。
從關系資本上,抛開歷史因素、地緣政治因素、東西對峙因素的影響,過去我們在國家關系資本上的建樹和我們的努力是不相稱的。但是“一帶一路”、“亞投行”、“中韓、中澳自貿區”等是創造性之舉,在互聯網+的大背景下,只要形成連接,加強交互,把準脈搏,控制節奏,建立信任,國家關系資本有躍升的可能性。
塑造全球影響力與控制力
互聯網+的目標是連接一切,+∞,開放是生態的基礎;我們要具有影響力、控制力,就要塑造我們的連接力,在定位上洞察趨勢,占領更重要的節點,體察對方的“人性”,提高夥伴的體驗,強化各自的信任,增大節點流量和質量,並要牢牢掌握遊戲規則設計的話語權。亞投行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
此外,互聯網+的跨界、包容、融合、尊重人性、持續創新、動態調適,完全可以成為我們與世界對話的一個新的話題、新的價值、新的“連接器”、新的文化力量。
有理由期待這樣一個互聯網+的新時代,她,?於中國,她,屬於你我!
第四、互聯網+:融合共識,協同行動
國家去年發佈的《中國互聯網狀況》白皮書認為,“互聯網是人類智慧的結晶,20世紀的重大科技發明,當代先進生產力的重要標志。”正是政府充分認識到互聯網對於加快國民經濟發展、推動科學技術進步、加速社會服務信息化進程、提高人們生活質量和國家競争力的不可替代作用,沿襲固有的路徑安排已經難以充分獲得解放生產力的效能,互聯網+才會走上前台。因此,互聯網+是國家意志,更應該是全民意志,而不是單方意志;互聯網+行動計劃是共同行動、一致行動,但不同的區域、不同的機構、不同的個體都應該根據實際作出個性化安排。
凝聚共識是第一要務
從中央到地方,從機構到個人,上下同欲才不會跑偏,也才會形成合力。要凝聚共識,有必要更全面地看待互聯網+和互聯網+行動計劃:
——這是一場全覆蓋的社會化創造性實驗。之所以說是“實驗”,因為它基於開放、源於創新,因為它要集成智慧、協同融合,因為它會改造傳統行業、影響人們生活、改進社會治理、促進生態優化。這些都沒有定式,沒有現成的、可遵循的路徑。
——這是一場深刻的生活方式變革。“互聯網時代對人類的生活、生產、生產力的發展都具有很大的進步推動作用”(習近平)。它對我們的學習、娛樂、社交、衣食住行都會帶來深刻的影響。未來的時代,是智能的時代,智慧化生活是最主要的生活方式。
——這是一場關系模式的再造。互聯網強調民主、開放、參與、生態、融合、連接、去中心化,前文分析過“重塑結構”的特點,這會對於多維關系的模式產生深刻持續的影響。
——這是一次重新發現新生產要素、釋放生產力動能的集體實踐。連接、智力資本都越來越被當作新生產要素看待;而創新創業生態的塑造、優化,O2O、跨行業的深度融合,對個人創新能動性的釋放,則會有效解除對生產力的束縛。
互聯網+倒逼改革深化
伴隨著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互聯網經濟正成為驅動世界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引發人類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消費方式前所未有的深刻革命,這也是中國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的戰略選擇。互聯網+會對改革形成倒逼,促進改革的進一步深化。
在簡政放權上要堅定不移。如對於審批制、許可制的改革,各種各類監管的改革,產業政策與規制,打破條塊分割的邊界,推動國企改革,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作用,等等,都需要集成共識,協力推進。
在創新驅動發展上要堅定不移。這是大是大非,沒有回頭路。從資源驅動到創新驅動,許許多多方面會不適應新要求。如過去單純強調發展速度、不顧及發展質量的GDP考核必須揚棄,而代之以cGDP(c是創新,考察由創新所帶來的增長)考核、iGDP(麥肯錫提出,考察互聯網經濟在GDP中的比重)考核乃至競争力考核。
在破壟斷、清障礙、倡公平上要堅定不移。營造激勵創新的公平競争環境,打破行業壟斷和市場分割是關鍵。重點破體制壟斷、競争壟斷、身份壟斷,除事關國計民生大計的極特殊領域,市場面前人人平等,互聯網+面前人人平等,國民待遇機會公平。要為社會民間組織的發育提供陽光、空氣和土壤,讓它們成為社會生態一體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深化國企改革上要堅定不移。國企不是獨生子,國企改革必須打破堅冰,國企在互聯網+和中國制造2025上要率先垂範,要成為互聯網+的樣本。在國企改革上,不僅僅是互聯網+,還要形成互聯網+國企+其它社會主體,聯手民企,與兄弟們一起奔跑,一起走向海外,一起互相策應上前線。國企的内部活力不強、創新動能不足是一個痼疾,要破除内部創新、協同創新的掣肘,生產關系必須重塑,尤其是要向市場購買服務,逐步發揮創新發動機作用。要發揮國有企業龐大的產業資本作用優勢,盤活用好,通過“互聯網+產業資本+衆創空間”,促進創新創業生態優化,輸出正向社會價值。
在創新社會治理、發育思想智慧上要堅定不移。發育思想市場是連接未來的最好選擇,也是創新公共服務、社會治理的不二之路。習近平強調,我們進行治國理政,必須善於集中各方面智慧、凝聚最廣泛力量。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建立健全決策咨詢制度。這是在中共中央文件中首次提出“智庫”概念。2014年10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六次會議審議了《關於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提出重點建設一批具有較大影響和國際影響力的高端智庫,重視專業化智庫建設。中國國際競争力的提高,經濟總量只是一個方面,文化與思想是更有穿透力、持續性的因素。所以,互聯網+會為思想市場發育、規範帶來深刻的影響,是對服務觀念、治理結構的變革;而推進互聯網+,也需要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相結合,需要共同智慧。
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評論說:“我們要加快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廣泛參與全球智庫競争,在世界舞台上更加鮮明地展現‘中國思想’,響亮地提出‘中國主張’、及時地發出‘中國聲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夢’的過程中,做出更具獨創性和重要性的、更高質量的知識貢獻、思想貢獻”。
本文摘自《國家戰略行動路線圖》
中國進入新常態,李克強總理制定國家級“互聯網+”行動計劃以推動經濟進一步發展,並認為站在“互聯網+”風口順勢而為,可以使經濟飛起來。
《互聯網+:國家戰略行動路線圖》由“互聯網+”理念的提出者於揚、最強有力推動者馬化騰等創作。書稿從理論層面、實踐經驗等多個角度,結合當下各產業的現狀、發展趨勢,全方位進行闡述,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將這一經濟發展新引擎呈現出來,並對讀者如何抓住新時期的機遇有切實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