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數據,還是數據!(1)

2013-08-27 22:07:03

  “事實並不會因為被忽略就不存在。1”

赫胥黎(Aldous Huxley,1894~1963)

懷疑,是邁向成功思考的第一步。

而當我們一步一步地消去我們心中的懷疑,那麼我們就會離問題的答案又更近了一步。其實,正如同赫胥黎所說的,事實一直都存在,只是看我們有沒有能力去發掘這樣的事實而已。

舉例來說,在巴斯德“發現”微生物與其所產生的影響之前,這些微生物與其所產生的作用本來就是既存的事實、在亞裡士多德(Aristotélēs,公元前384~前322)“發現”地圓論之前,地球也一直都是橢圓形的,麥哲倫則是通過實際的航行來證實這件事情、而争議了數千年的“地心說”與“日心說”也不會因為哪一派的論點占了上風就改變宇宙運行的模式。

事實一直都存在,而就如同丹尼爾·凱曼(Daniel Kehlmann,1975~)在他的著作《丈量世界》(Die Vermessung der Welt)中所描述的兩位年輕人一樣,你可以像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1768~1859),親自到各地去探險以認識這個世界,或者你也可以像高斯(Carl Friedrich Gau??,1777~1855)一樣,不用出家門就可以計算出空間的樣貌。你可以用任何方式來證明你的想法,重要的是,當我們懷疑一件事情的合理性,我們就應該要學習從數據與證據裡面找到答案。

然而我在這裡想要告訴各位讀者的,並不是如何去找到證據來支持自己的論點,因為我相信大部分的讀者要做到這點並不是一件太難的事情,相反的,我要在這讓大家知道,很多的時候,我們反而是會被統計數據給蒙蔽而遠離真相,註意,千萬別被數字給誘拐了。

別讓數字給誘拐了

美國名作家馬克·吐溫(Mark Twain,1835~1910)曾說過:“世界上有三種謊言:謊言、巨大的謊言和統計數據。”(There are three types of lies-lies,damn lies,and statistics.)

很多統計數字的真實性是需要再經過檢驗的,除了刻意造假以及前述統計上的誤差之外,即便是真實的統計數字,有時候也會扭曲了真相。這些數據並不是在說謊,但是卻很可能誤導你走到錯誤的方向,嚴格地來說,更像是一種真實的謊言吧。

有個統計上的笑話是這麼說的,一位統計學家老是喜歡把概率、平均數跟中位數等統計名詞挂在嘴邊,帶進生活的應用,他的科學家朋友對這件事感到很厭煩。有一天科學家告訴這位統計學家說,根據科學研究,50 ℃度以下的水溫是不會燙傷人的。這位統計學家按捺不住自己的個性回答說:“你是說平均來看這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吧?”科學家回答說:“是的,那麼你把左手放到一鍋100 ℃的開水中,右手放到一鍋0 ℃的冰水裡,應該也沒事吧?因為這兩鍋水平均不過是50 ℃而已!”

雖然這是個笑話,然而在現實生活中若誤用了這些統計數據可能會產生嚴重的後果。

高德拉特(Eliyahu M.Goldratt,1947~2011)在《關鍵鍊》(Critical Chain)這本講述專案管理的商業小說中,曾舉了一個有趣的例子。假設有一種環環相扣的鎖鍊,其上共有5個環節,強弱度分別從1到5不等,如果我們從整條鎖鍊來看,它的平均強度是3。當我們在兩條這樣的鎖鍊上,分別強化最強的環跟最弱的環一個級別,也就是說一條鎖鍊的強度會變成1、2、3、4、6,而另一條則是2、2、3、4、5,我們從平均值來看,這兩條鎖鍊的強度同樣都上升到了3.2。

但如果你把這兩條鎖鍊拿去做拉扯實驗,強化了強度5的那條鎖鍊絕對會先斷裂,因為該條鎖鍊中最脆弱的那個環還是等級1的強度,就算把剩下的4個環都增加到最高級,仍沒有改變這條鎖鍊中有個脆弱的等級1環節的這個事實,雖然兩條鎖鍊的平均強度都是3.2,然而卻得到了完全不一樣的實驗結果。

舉例來說,當今天信用評級最差的一群房貸戶出現了違約的情形,銀行必須要回收這些人的房屋並進行拍賣,而這麼一來將會影響附近正常繳交房貸的借款者所持有的房屋價格,而另一方面,因為銀行在前述的借貸中出現了損失,所以必須開始緊縮放款,這麼一來繳不出房貸的人就更多了。在這樣的加成效果之下,房屋價格的下跌以及銀行的損失將會逐漸擴散到信用評級較佳的借款者以及放貸條件較為嚴謹的金融機構身上,最終形成全面性的資產價格下跌。

這也是為什麼當美國的次貸危機發生的時候,僅僅一小撮信用最差的次級貸款的貸款人付不出錢,卻會引起全球這麼大的危機,又為什麼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一家金融機構倒閉後會掀起整個華爾街,甚至於全世界的金融海嘯。我們如果從美國整體平均的信貸違約率或者是整體金融機構的平均資本適足率來看,絕對無法了解為什麼我們的金融體系是如此的脆弱且不堪一擊。因為整個金融體系就像是一條環環相扣的鎖鍊,只要最脆弱的一個環節出現斷鍊,便影響了整個金融?系,甚至於全球的金融環境。千萬不要使用不合宜的數據來作為評估的基礎,因為這麼一來我們往往要等到整條鎖鍊已經斷裂之後才會發現問題的嚴重性,但為時已晚。

以《隨機的致富陷阱》(Fooled by Randomness)和《黑天鵝效應》(The Black Swan)聲名大噪的納西姆·尼可拉斯·塔雷伯(Nassim Nicholas Taleb)曾說:“千萬不要涉水過河,因為河流平均有4英尺深。”其實4英尺差不多是120厘米左右而已,為什麼不能涉水過河呢?一樣的道理,因為你根本無法從“河流平均有4英尺深”這句話判斷河流最深的地方是多深?一條平均深度4英尺的河流,實際深度很可能從2英尺到20英尺都有。錯誤的運用數據不僅僅會虧大錢,還很可能會致命。不是只有捏造的數據才會騙人,真實的數據往往也會誤導大衆,千萬別被統計數字給誘拐了。

心理判斷的偏差

同樣的一種統計數據,但採用不一樣的表述方法,很可能會得到完全不一樣的反應與結果。舉例來說,如果有一種絕症必須要採用一種尚在實驗中的手術方式才有可能治愈,醫生告知說:“動這個手術的病人,一百個人中有十個人會在手術中過世。”如果你就是這個病人,你會選擇動這個手術嗎?

先不用急著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再換一種說法:“動這個手術的病人,一百個人中有九十個人會在手術後存活。”這樣的說法聽起來是不是會增加你想要動手術的意願呢?即便兩種論述在統計上來看都是90%的生存率,但是不一樣的陳述方式就是會讓我們在直覺判斷上出現誤差。

另一種偏差的原因在於我們對於這個數據的熟悉度,也就是這些事件出現的頻率是不是容易評估。舉例來說,1999年的9·21大地震,台灣出現了2 415名不幸的罹難者,如果這個時候有保險業者上門兜售比平常加價一倍的地震死亡險,我相信大多數的民衆應該毫不考慮地就掏出錢包簽約了吧?

但如果我們仔細去分析地震的破壞力,從1999年的9·21大地震一直到2011年,這13年間全台灣因為地震而過世的人數是2 430人,也就是說9·21大地震過後的12年間,全台灣因為地震喪生的人數為15人,平均一年大概是1個人多一點。而若包括9·21大地震在内,這12年間2 430名因地震死亡的人數,其實還遠遠地低於全台灣一年間的自殺死亡人數,同時也只有一年不到因癌症死亡人數的1/20,然而我們卻可能因為心理上的恐懼因素而放大了地震對於生命造成的危害。事實上,根據能量釋放的理論,大地震發生過後其實往往是最安全的時候,但我們卻很容易因為心理因素而在災難過後去購買最貴的災難險。

同樣的現象也發生在其他的事件,例如許多人常常害怕飛機失事,甚至怕到不敢搭飛機,但每一年因車禍事故身亡的人數其實遠遠超過飛機失事罹難的人數。很多時候,我們常常會因為心理上的因素而對於數字產生錯誤的判斷。

統計佐證?統統忘記還比較好!

有個統計的笑話是這麼說的:“根據統計的資料顯示,床是全世界最危險的地方,因為大多數的人都是死在床上,所以如果你想活久一點,千萬別上床。”

我們在利用數據作為佐證資料時常常會遇到另一種問題,就是統計的謬誤。

彭博社《商業週刊》(Businessweek)的錢德勒沙卡倫(Vali Chandrasekaran)曾發表一篇名為《是相關還是因果關系》 (Correlation or Causation?)的文章。這篇文章其實沒有幾個字,他只列出了幾個具有高度相關系數的統計圖表,但已經充分地說明了統計謬誤的問題。

例如臉書的使用者與希臘公債的殖利率有高度相關性,所以是臉書造成了希臘金融危機?美國房屋價格指數與命名為Ava的嬰孩數量呈高度相關,所以Ava是美國房地產泡沫的元兇?全球平均溫度與科學機構預算具有高度相關性,所以全球暖化是科學機構的騙局?即便這些數據在統計上具有高度的相關性,但我們其實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它們之間並沒有絕對的因果關系,這就是統計上的謬誤。好吧,也許最後一點可能是真的也說不定。

符合統計檢定的數據,不見得就合乎邏輯上的推論。如果你去作統計的相關性檢定,我相信你可能會發現全世界的回教徒人數與全世界的豬肉消費量呈現正相關性,當然,從邏輯上來看你一定會知道這一點意義也沒有,因為回教徒根本就不吃豬肉。我們應該盡可能地避免看圖說故事,也避免讓數字間的關聯性超越邏輯的推論,也許你會覺得上述的故事實在荒謬,但很多現實生活上的行為其實相關不了多少。

如果你到過賭場,你應該會註意到有一種賭博遊戲叫做“俄羅斯輪盤”。這種賭局是由賭場的人員在輪盤上擲出一顆小鋼珠,並以最後落在哪個格子内作為勝敗的依據,有個有趣的現象是,在擲小鋼珠的人員旁邊會列出過去幾次的結果供大家參考,但如果你懂得簡單的概率理論的話,你應該會知道一個公平的俄羅斯輪盤賭局,每次擲小鋼珠的結果都是獨立事件,跟前面幾次的結果一點關系也沒有。

這就像每次樂透彩券開獎前總有人擠在投註站前面,根據過去的開獎記錄煞有其事的計算這次可能出現的號碼一樣,這些都是顯著的統計謬誤,拿一個看似合理但其實完全沒有意義的統計資料作為判斷依據。

本文摘自《預見未來》


  貿易壁壘興起、1%與99%的對立、人才争奪戰、科技交替下的大崩壞,以及小個體時代的來臨,將會是未來全世界最重要的五大浪潮。我們的政府與企業是否已經作好準備?身處這浪潮中的我們又該如何面對這樣的改變?最後是乘風破浪或者被大浪淹沒?這中間的關鍵,就在於你的思考力!唯有當我們每一??人都能夠自主的思考,去判斷這一切的是與非,我們才有辦法知道我們該追求的是什麼,也才有辦法改變我們的自己的人生和未來。
?e再害怕和?e人想的不一樣、?e再盲從、害怕挑戰主流與權威!作者在本書中給你勇敢運用思考的力量,溫柔地改變這個僵化的社會,創造你所預見的未來。

 承諾與聲明

兄弟財經是全球歷史最悠久,信譽最好的外匯返佣代理。多年來兄弟財經兢兢業業,穩定發展,獲得了全球各地投資者的青睞與信任。歷經十餘年的積澱,打造了我們在業内良好的品牌信譽。

本文所含内容及觀點僅為一般信息,並無任何意圖被視為買賣任何貨幣或差價合約的建議或請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觀點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況下更改。本文並未考 慮任何特定用戶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需求。任何引用歷史價格波動或價位水平的信息均基於我們的分析,並不表示或證明此類波動或價位水平有可能在未來 重新發生。本文所載信息之來源雖被認為可靠,但作者不保證它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作者也不對任何可能因參考本文内容及觀點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承擔責任。

外匯和其他產品保證金交易存在高風險,不適合所有投資者。虧損可能超出您的賬戶註資。增大槓桿意味著增加風險。在決定交易外匯之前,您需仔細考慮您的財務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見、新聞、研究、分析、報價或其他信息等都僅 作與本文所含主題相關的一般類信息.

同時, 兄弟財經不提供任何投資、法律或稅務的建議。您需向合適的顧問徵詢所有關於投資、法律或稅務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