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2004年以來,中國已經多次出現“民工荒”。那麼,民工荒的原因是什麼?有人認為是因為工資太低,生活成本太高,不如留在家鄉種田;有人認為是因為工作環境差,社會保障不完善,沒有尊嚴和歸宿感;還有人認為民工荒是因為人民幣實際匯率升值,等等。
我認為,民工荒的根本原因,是勞動力總量供應速度的下降,特別是20歲~40歲這個年齡段的勞動力人口的減少。中國從1971年開始全面推行計劃生育,到現在將近40年時間。而現在中國外出打工的民工,主要集中在20歲~40歲這個年齡段。
建國後一直到1970年,除了1959-1961年的非正常時期以外,中國人口的總和生育率(平均每個婦女所生孩子數)均在5.0以上,個別年份甚至超過6.0,加上建國以來醫療衛生事業的進步,死亡率大幅度下降,每年淨增人口數量大大增長,人口再生產類型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長率”。正是這一時期出生的大量人口,給改革開放以後的中國帶來了“人口紅利”,創造了中國近30年來經濟快速增長的奇迹。
然而,中國從1971年開始全面推行計劃生育,生育水平開始快速下降。1970年中國的總和生育率高達5.8,到1980年,總和生育率降至2.24,接近世代更替水平。人口是一個社會的基礎,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必然會影響到社會經濟發展的各個方面。如果僅僅是沿海地區出現民工荒,還可以說是由於沿海地區的民工待遇不高,導致民工“用腳投票”。但近兩年的民工荒不但發生在幾乎所有的沿海地區,而且蔓延到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後的中西部地區,成為全國性現象。這就不能不考慮民工荒的人口學因素了。
另外,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1978年中國的城市化率僅為17.92%,2012年突破50%。農村人口占全國人口比例不斷下降,意味著農民工的源泉規模不斷萎縮,導致農民工的供給能力隨之下降。
與民工荒形成鮮明對比的另一個現象是: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其實這兩個現象是有關聯的:1999年以來的大學擴招,降低了進大學的門檻,使很多年輕人選擇了去讀大學,而不是早早的進入工廠,從而減少了大量的年輕民工。而大學生畢業之後,很多人不願意去當藍領工人,現在中國又尚未完成產業升級,這樣就導致中國一方面出現民工荒,另一方面出現大學生就業難。
本文摘自《反思中國計劃生育政策》
計劃生育政策執行至今,計生部門宣傳的很多“道理”早已“深入人心”,人們對於人口的觀念還停留在幾十年前。然而,現實的人口危機早已悄然襲來。隨著時代的發展,計劃生育政策的衆多弊端逐漸顯現,一些行業的勞動力不足,社會養老未來將不堪重負,“421”家庭生活壓力增大,性別比失衡嚴重……而且,人口問題的解決並非一朝一夕能夠完成,其是一個週期很長的“大工程”,我們現在還來得及嗎?
本書從衆多人們耳熟能詳的人口問題入手,細致地分析了那些聽起來有道理的論斷是多麼荒誕。在結合中國現狀解讀人口問題的同時,本書還強調了社會道德、個人價值觀等對於人們理解人口問題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