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懷疑現在中國的人口數據是否準確,例如,有些人聲稱現在中國的人口不是13億,而是14億甚至15億,也有人認為現在中國的人口還不到13億;但很少有人懷疑美國、英國、法國等西方國家的人口數據。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中國實行計劃生育,人口數據往往成為計生獎懲的依據,出於利益方面的考慮,可能存在漏報和重報的現象;而西方國家不實行計劃生育,人口數據不能成為獎懲的依據,因此比較準確。
那麼,是不是說中國的人口數據一直都不準確呢?當然不是這樣!例如1953年進行的第一次人口普查的數據,就被學術界公認為是準確的。但2000年進行的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數據,卻被很多專家認為存在比較嚴重的漏報和重報的現象。事實上,在第五次人口普查之前,國務院下發的《關於集中力量做好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工作的通知》要求:“不得以總人口數多少,出生率、自然增長率高低考核排隊,實施獎懲;不得以普查登記資料作為徵收計劃外生育費的依據;人口普查的數據,不得用於對基層政府的政績考核;不得以人口普查數據追究以往瞞報、漏報的責任。”但在某些地方,人口普查的資料仍被作為超生處罰的依據。
在中國幾千年歷史中,絕大部分時期都沒有留下準確的人口數據,只有少數時期有準確的人口數據。例如,在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進行全國戶口普查,編造黃冊。為了保證資料質量,他派軍隊清查戶口,並且下了嚴令,老百姓隐匿者拿來充軍,官吏隐匿者處斬。由於朱元璋使用極高壓的手段來保證普查質量,因此這次戶口普查的數據是比較可信的,普查結果的戶數為1065萬戶,人口數為5987萬人,平均每戶有5.62人。但在朱元璋死後,由於後任皇帝的昏庸、吏治的腐敗以及賦稅制度的改變,明朝的人口統計數據越來越不可信,明朝200多年間的官方人口數據居然一直在六千萬上下波動,沒有多大變化。明王朝長達200多年的穩定統治,加上明朝的耕地面積比宋朝有較大的增加,因此人口應該是逐漸增長的。如果從明初至17世紀初人口以每年平均0.4%的比率增加,那麼經過200多年,明朝人口至少有1.5億。
明末清初的官方人口數據不可信,還有一個原因是“丁口”只是一個稅收核算單位,不能代表人口數。老百姓為了減輕自身的徭役負擔,有意少報丁口。從這裡也可以看出,利益關系會造成人口數據的不準確,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都是如此。只有當人口數據與利益關系相脫離,才有可能收集到準確的人口數據。
本文摘自《反思中國計劃生育政策》
計劃生育政策執行至今,計生部門宣傳的很多“道理”早已“深入人心”,人們對於人口的觀念還停留在幾十年前。然而,現實的人口危機早已悄然襲來。隨著時代的發展,計劃生育政策的衆多弊端逐漸顯現,一些行業的勞動力不足,社會養老未來將不堪重負,“421”家庭生活壓力增大,性別比失衡嚴重……而且,人口問題的解決並非一朝一夕能夠完成,其是一個週期很長的“大工程”,我們現在還來得及嗎?
本書從衆多人們耳熟能詳的人口問題入手,細致地分析了那些聽起來有道理的論斷是多麼荒誕。在結合中國現狀解讀人口問題的同時,本書還強調了社會道德、個人價值觀等對於人們理解人口問題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