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衰退之路上的國家
泡沫經濟破滅後,日本經濟停滞不前,被稱為“失去的十年”(The Lost Decade)。可即便在那以後,低迷的狀況依然持續,如今已經是“失去的二十年”了。
《日本正處於即將迎來第三個“失去的十年”的危機之中》(Japan Risks a 3rd Lost Decade)——其實這一事實無須等到美國《華爾街日報》(2010年1月4日)指出。明眼人都看得出來,日本正站在第三個“失去的十年”的入口,經濟狀況看不到一絲好轉的迹象。
在這“失去的二十年”中,世界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中國、巴西、印度等新興國家實現了高速的成長,世界從美國一國“稱霸”逐漸開始向“多極化”發展。即便是長期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頭銜自豪的日本,也終於不得不將這個寶座拱手讓給中國。
在日本的泡沫經濟到達頂峰的1989年,中國的GDP才勉強達到九州的規模。可是就在這短短二十年間,中國一口氣超越了日本。
政府輕松平常地發表了如下言論,2002年2月以後的日本經濟正處於“超越了伊奘諾景氣的戰後最長的經濟增長”的時期。但也是在這個時期,日本的人均GDP(人均國内生產總值)已經被加拿大、德國、法國超越了。
而被認為是日本代名詞的“貿易立國”,也亮起了紅燈。2008年度,在久違了二十八年後,日本再次出現了貿易逆差的現象。
長年來,日本不斷與匯價不斷攀高的噩夢和泡沫經濟的破滅進行對抗,這期間,拜貿易順差所賜,外匯儲備量不斷增長,可這一切卻止步於2005年。即便在外匯儲各方面,中國也已經超越了日本坐上了世界第一的寶座。政府至今一直表明要擴充重要港口,可實際上輸出量反倒減少了,東京、橫濱、神戶等港口,甚至已經被擠出了世界前二十名港口的行列。
在被稱為日本生命線的貿易領域,赤字現象又是如何產生的呢?這既與由雷曼兄弟倒閉而引爆的全球性經濟危機無關,也不是原油價格不斷走高的原因。主要是日本國内生產的工業制品失去了國際競争力導致的。如今高於世界平均水平的人工費用,嚴格的規章制度等不僅導致了日本的衆多制造商離開了國内,向國外尋求發展,還將日本變成了那些已經在中國、泰國、越南等地立足的日資企業制品的進口國。
三年之内,就將陷入國債違約的危機
曾和日本展開激烈貿易戰争的美國,在上世紀80年代曾面臨跟如今的日本相同的狀況。不過在那之後,美國出現了軟件、金融、通信等服務業類的新興產業,這成了已經瀕臨窮途末路的美國經濟的救世主。這些產業成為制造業這一“產業的王牌擊球手”的繼承者,乃是官民共同努力推進的結果。
回過頭來,我們再看看日本又是怎樣做的呢?泡沫破滅後,反複出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以“緊急經濟政策”為名的撒錢現象。政府居然將寶貴的資金用在力圖保存那些對未來發展毫無益處的老舊產業上。這部分金額大概有300萬億日元。而這筆錢全部來自於國民的稅收。
如果犧牲掉這多達300萬億日元的國民財產能夠換來景氣回升的話,還算情有可原。但是,在過去二十年間,日本國民不但沒有漲過工資,不斷地出現在我們視野當中的反倒淨是企業倒閉、失業率上升等負面新聞。
如2010年的年度經濟財政報告(《經濟財政白皮書》)指出的一樣:近二十年來,在發達國家中,陷入了慢性需求不斷下滑的窘境的只有日本。
正是這樣的供求失衡,給日本帶來了結構性的通貨緊縮。即便是這樣,政府和政治家們除了大張旗鼓地將“只要出動財政來刺激内需,景氣必定可以回升”這一古老的經濟理論當作金科玉律,也別無他法。人口減少導致的國内市場的萎縮和企業的海外遷移,這兩個因素致使日本的經濟規模、雇用以及稅收都相應減少,而且這味用了幾十年的老處方,也根本不可能讓如今的日本經濟起死回生。失去的二十年——日本不斷推出大規模經濟政策,但成效不彰
我認為長此以往,在三年之内日本將面臨無法履行債務的危機。如今的財政狀況已經相當嚴峻,改革迫在眉睫。在這三年之内,如果不能大幅地消減預算,基礎財政收支又不出現盈餘的前景,毫無疑問,日本就會破產。
本文摘自《放膽去闖》
在全球債務危機漫卷、各地經濟持續低迷之際,“日本戰略之父”大前研一、優衣庫BOSS柳井正首次連手,為全世界的青年、企業找出路!
《放膽去闖:大前研一和柳井正給你走到哪兒都能生存的大能力》既是一本關於當下企業經營線路的反思錄,也是一本旨在強化年輕人“賺錢力”的輔導書。21世紀是機會最多的全球化時代,卻也是志向縮小的富裕年代。過去的企業家即使說一口破英文,也要與世界争,今天科技改變了國界,拉平了世界,青年、企業卻把自己放在舒適圈中,只想安定。苦留學生出身的大前研一呼籲年輕人“必須脫離手冊人生,學會通行世界的全球謀生力”;小老闆變身首富企業家的柳井正認為“以全球為目標,機會增多50倍”。他們的成功告訴所有人:“只要敢想、敢拼、敢做第一,世界就是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