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帝國主義在中國嗎?
郎教授有本書叫做《新帝國主義在中國》,主要講述的是外資在陰謀論下對中國進行的經濟殖民。外資在一國經濟結構中占據比例過高,除了它們自身的優勢外,還需要有政府政策的支持。和中國一樣位列“金磚四國”的印度,同樣對外資開放,但它對民營企業一視同仁,所以它們國家民營企業的發展並不比外資差(詳見中信出版社:“中國模式”有多獨特? 黃亞生)。郎教授指出了外資在中國強大這一表面現象,卻用“陰謀論”來解釋它,並未提及背後的真正因素——來自政府的因素造成中國民營企業薄弱、發展緩慢。
依書中講述的“中國大豆市場定價權的喪失”為例,2004年出現的“大豆危機”導致國内壓榨企業損失慘重,大量企業倒閉,尤其以大豆主產區黑龍江省最為嚴重。而此時,控制全球糧食生產運銷的四家國外公司趁機低價收購、參股中國大豆壓榨企業,完成了對中國大豆產業鍊的控制。
中國大豆以及糧油產業在最初並不是這種局面,就算國外糧油企業比中國更具有競争優勢,比如轉基因大豆出油率高、具有規模化優勢等優勢,競争也是一個緩慢的過程,不會這麼快一敗塗地。大豆定價權喪失的主要責任在政府,中國大豆加工企業密集赴美採購大豆原材料,是在政府主導下為解決中美雙邊貿易的不平衡(中國長期貿易順差、美國長期貿易逆差,中國又是美國主要貿易逆差來源國)。在採購團未行動之前,美國芝加哥市場大豆價格就開始走高,後來發佈大豆產量因天氣因素被調低,再加上中國大豆採購團的消息,芝加哥期貨交易所大豆暴漲。在中國完成採購後,大豆產量數據被重新修正發佈——產量並未下降,大豆價格下跌了約一半,“講政治”的代價造成中國大豆加工企業巨額虧損,被外資大規模兼並。
本文摘自《中國離世界還有多遠》
講述2008年爆發的次貸危機嚴重打擊了美國經濟,之後兩年更是席卷全球,歐美衆多國家的經濟陷入低迷。與此同時,中國經濟則取得了不低於8%的高速增長。接下來。中國經濟上超越美國、人民幣取代美元成為國際貨幣、中國取代美國成為世界主導者似乎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但事實上,“盛世”中的中國和危機中的美國依然存在巨大的差距,這種差距也絕非一朝一夕可以縮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