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圖2-13所示,2月行情的特點很鮮明,從1991~2012年的22個2月行情中,17個上漲5個下跌,上漲是大概率事件,此外2月獨有的特點就是風險極低。因為單純從漲多跌少的月份看,3、4月也是擁有類似的特點,但不同的是3、4月下跌時跌幅很大,即一旦持續下跌力度會很大,而2月則不同,即便是下跌幅度也很小,最大的下跌幅度也不過是2001年的5.15%而已,這是其餘11個月中所沒有的特點。這對股民操作來說非常關鍵,能夠以最小的風險博弈最大的收益,所以筆者總結認為,如果1月是決定全年行情走勢的話,那麼2月就是最適合買股、持股的時間,不僅可以做年報行情,更可以做一些固定在2月出現的熱點和闆塊,此外2月還有一個不可回避的特殊事件,那就是春節(即便是春節在1月下旬出現,由於春節長假的因素,也會在2月開始春節後的行情),春節附近市場走勢比較強勢,所以這麼多的利好因素在2月出現,使得2月行情是比較甜蜜的。
“牛市長陰與熊市長陽”效應
說到2月行情風險小,適合股民操作,很多老股民可能會提出一些疑問,那就是2007年的2月27日,滬深兩市曾出現了單日暴跌接近9%的情況,這不也是出現在2月嗎?的確,如果單獨看這一天走勢的確是風險,但如果我們將視野放開,就會發現在“2·27”單日暴跌的前後,股市是處於持續反彈的週期中,這樣實際上股市自身走勢就消化了大跌的影響。其實“2·27”暴跌更多是源於“牛市長陰與熊市長陽”效應。所謂“牛市長陰與熊市長陽”效應,這是筆者在《賺在起跑線:股市贏家模式》一書中總結的,歷史上最大的單日漲幅不是出現於牛市,而往往出現在熊市中;同樣,歷史上最大的單日跌幅並不是出現於熊市,而往往出現於牛市中。
自從1996年12月26日A股市場施行漲跌停闆制度後,以滬指為例,最大漲幅出現於2001年10月23日,當時管理層宣佈暫停國有股減持,這讓持續下跌了4個月的股市終於有了一絲暖意,當天滬指大漲9.86%,深成指大漲10%,這成為A股歷史上的最大單日漲幅,除非以後A股取消漲跌停闆制度,否則這一紀錄很難被刷新了。第二大漲幅和第三大漲幅都出現在股指從6124點一路跌到1664點的熊市過程中,即來自2008年的9月19日和2008年4月24日(如圖2-14中標註位置所示),其中滬指漲幅分別為9.45%和9.29%,尤其是2008年9月19日,在印花稅單向徵收的刺激之下,滬深兩市出現了全部個股、權證、封基集體漲停的走勢。而自從1996年12月26日,A股市場施行漲跌停闆制度後,A股歷史上最大跌幅出現於1997年2月18日,滬指跌幅為8.91%,同年5月22日出現了A股歷史上單日第三大跌幅,滬指下跌8.83%,而這期間正好是股市在一波小牛市的上漲中。而在2007年的大牛市中,在2月27日和6月4日的下跌中(如圖2-15中標註位置所示),滬指跌幅分別為8.84%和8.26%,為歷史上單日下跌排行榜上的第二大跌幅和第五大跌幅。
為何熊市中出現單日長陽,而牛市中反而容易出現單日長陰呢?這是源於持續的上漲之後,市場積聚了較多的風險,只是這樣的風險被牛市激昂的情緒掩蓋,最後當這些風險因為外界某一個刺激而集中釋放的時候,便會出現驚天動地的走勢;同樣,熊市出長陽也是類似的情況。極端走勢對於技術面、基本面、心理面等單一的分析方式來說具有非常大的殺傷力,往往這些分析方式在極端走勢面前都變得十分蒼白,甚至是毫無作用的,在這種狀態下唯有市場本質因素在起作用,即資金的逐利性,以及趨勢變化的積累效應。任何資金都是以贏利為第一目的,所以當風險來臨的時候,先知先覺的資金勢必會率先逃離,當相關操作所帶來的影響積累之後便會形成非常明顯的變化,隨之後知後覺的資金也加入其中,這樣便出現了“量”變後的“質”變,走勢上也就出現了一邊倒的極端情況,且“量”積累得越多,其質變時威力越大。
雖然“牛市長陰與熊市長陽”效應表面上似乎與2月效應關系不大,但從股民操作角度來說,其中有很多問題值得股民深思。2月是一年中風險最低的月份,但這並不意味著個股沒有風險,不意味著不會出現單日極端的走勢,股市的魅力很多時候就在於一些“黑天鵝”事件,在於一些我們無法預知的東西。所以說,無論是在2月,還是在其他月份,只要股市出現持續上漲行情時,股民都應該在頭腦中保持著風險控制意識,避免得意忘形,因為越是持續上漲,越是行情走得非常順利,越容易出現突然的大跌,所以保持警惕是股民在股市長期生存的必需。同樣,在持續下跌的過程中,即便會有極端長陽,多數情況下反而是利用反彈撤離的時間,而不要輕易地抄底。所以借助2月這個A股風險最低的月份,筆者希望股民能夠更多地學會心態上的平和,做到“漲可喜卻不忘形,跌可悲卻不氣餒”,有了這樣的心境,股民一定會在股市中獲得更多的機會與收益。
春節紅包效應與持股持幣策略
前面提到過,2月行情關鍵要素之一就是春節效應。而春節、國慶節是我國兩個重要的節日,也是兩個最長的假期,那麼對於股市來說就是節日效應體現最為明顯的時間段。而春節與國慶節又有所不同,春節主要是以農歷計時的,所以其在我們常說的公歷時間並不固定,有時候出現在1月中下旬,有時候在2月中上旬,時間的不同也會導致其時間效應顯現存在差異;而國慶節是固定時間的,就是每年的10月1日,所以其時間效應更為突出,這個筆者會在10月行情篇中重點介紹,到時候也會將國慶節和春節效應作一個對比。
年份春節前一週漲幅春節後一週漲幅年度總漲幅
2012年3.753.32-
2011年1.681.01-21.68
2010年2.681.12-14.31
2009年1.859.5779.98
2008年6.46-2.23-65.39
2007年9.82-5.5796.66
2006年0.221.96130.43
2005年4.56-0.79-8.33
2004年1.20-0.61-15.4
2003年1.400.7410.27
2002年1.40-0.27-17.52
2001年-1.86-5.26-20.62
2000年4.778.6751.73
1999年0.803.8819.18
1998年0.741.88-3.97
1997年1.145.4330.22
如表2-1所示,這裡筆者詳細總結了自從1997年之後的春節前一週和春節後一週,以及全年總漲幅的數據,這裡我們能夠發現春節前後走勢對於全年漲幅數據的相關度較差,沒有1月月線與年線那麼高的關聯度,這說明假期效應的影響還是在於局部。通過對比,我們還是能發現春節前一週市場往往會收陽,而且無論市場處於牛市或者熊市,這一現象都存在,比如說2002~2005年和2008年是典型的熊市週期,但春節前一週依然收陽,而且漲幅比往年還要大。而時間推後,春節後一週的漲跌特性則不那麼明顯了,那麼究竟是什麼要素使得春節前一週往往是紅盤收官呢?
筆者認為春節紅包效應主要是由三個方面要素主導。第一,節前行情往往是消息面相對平靜的時間,沒有大的利空和利好。一般來說,節前消息面唯一的懸念就是準備金率和利率的調整,而管理層對此拿捏得比較好,加息、升準等相對偏空的消息會在節後開市前一天公佈;而類似降息、降準等相對偏多的消息會在節前公佈,以激發市場對節後行情的憧憬與期待,這是造成春節前一週大多是上漲的關鍵。當然不可否認的是,春節處於全年的開始,此時整個市場也處於相對寬松的大環境,雖然這個要素並不直接主導春節前一週上漲,但為整個市場走強提供了有利條件。
第二,持股、持幣資金的操作節奏。一般弱勢格局下,春節前一週依然能夠翻紅,功臣主要來自市場因長假效應帶來的做空動能減退,通過成交量也能夠發現,每逢長假前市場量能總處於地量狀態,而且持幣過節的資金往往會盡快在週前期撤離,以便資金能夠提取,所以在春節週的中後期,市場在節日氣氛和一批持股過節資金的推動作用下會有小幅上漲。比如說前面提到的2002~2005年,以及2008年就是如此,其實更令股民記憶深刻的應該是2012年1月16日那一週的走勢,經歷了2010年和2011年連續下跌之後,此時市場的情緒已經非常低迷了,很多股民都在質疑春節紅包效應,特別是當春節前一週的週一出現下跌後,股民已經不對上漲抱有任何希望了,但週二開始的中陽反彈開始,整個市場人氣又被激活了,連續小陽反彈,最終週漲幅達到了3.75%,喜慶收官。
第三,市場的心理面和長假要素也是關鍵。中國人對於春節有著特別的感情,所以都希望讨個好彩頭,這個在全球其他重要節日(類似聖誕節)時也會有體現,所以春節前一週市場很容易形成上漲的趨勢,甚至可以說大量資金都在此時等待任何可能出現的上漲機會來做紅包行情。此外,面對著春節這樣7~9天的長假,市場預期會發生一些微妙的變化,雖然誰都無法預測長假期間外盤走勢的強與弱,但有一點無法回避,那就是即便外盤走弱,也很難出現連續數日下跌的格局,而對於A股來說,處於弱勢週期中每一次外盤走弱就容易導致破位,那麼長假的中斷反而能夠讓市場情緒有所緩解,避免市場大跌的出現。以上這些要素綜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春節紅包效應。不過對股民來說,股市中從來沒有“紅包”,資金的特性是逐利而不可能到股市做慈善,因此所謂的紅包行情更多的是噱頭,其本質是節日和特定週期下的短線機會。既然明確是短線,那麼說白了就是一種博弈概率,這就需要嚴格的操作紀律與風險收益比的控制。
分析了春節紅包效應,那麼下面就是面臨著持股與持幣的選擇。股市行情需要連續性,一旦經歷長假的中斷,很容易帶來行情的變數,特別是對主力資金來說,最擔心的就是節前辛苦努力得來的趨勢成果會因為長假期間外盤走勢而改變,或者因突發事件、突發政策而導致變盤,所以面臨長假,大資金會顯得比較謹慎,會採取降低倉位、增加套保措施等方式來規避風險。對主力大資金尚且如此,對股民來說就更需要謹慎了。筆者認為,從大的方向來說,對於任何長假,如果股民對當下行情和節後行情沒有太多的把握時,那麼就應該考慮持幣過節,畢竟這樣的風險性最低,而且即便節後出現行情,根據市場走勢判斷主線熱點跟?也來得及,如果真的怕踏空,持有一定倉位的指數品種過節就可以了。而如果說股民通過趨勢分析判斷出當下市場的風險很小,選擇持股過節,那麼一定要選擇那些股性活躍的品種,這樣持股博弈節後首日上漲時才能夠獲得更多的利潤,也符合持股過節的意義,否則選擇股性較差,就算你看對了節後會漲,所持個股也未必能夠獲利。
具體到春節,前面已經分析過了,節前大多是上漲的,所以一般來說會選擇持股過節,倉位控制在6~7成左右,留部分現金作為機動。持股應該持有哪些闆塊呢?第一個是春節時持股策略特有的闆塊,即年報闆塊。無論春節出現在1月中下旬還是在2月中上旬,都在年報行情的建倉期,因此一旦完成佈局,此時是可以持股過節的。其次,持股過節是有一些固定的闆塊的,因為既然持股過節,那麼博弈的就是長假期間海外股市和大宗商品市場的走強,從而給A股帶來利好刺激和相關受益闆塊,從這個角度來看,博弈的重點就是券商股和“期貨類”品種(黃金、農產品、有色金屬和受益本幣升值等幾類品種最容易受到長假期間各方面影響,尤其是類似黃金、銅、鋁等金屬,以及期貨糖、棉、橡膠等農產品所對應的闆塊個股),這兩個闆塊是直接受益於指數上漲和大宗商品市場上漲的,股性最為活躍,是激進型的股民配置的首選,當然期貨不僅有跳高特性,也有跳空,對於這樣的操作需要股民對相關品種足夠熟悉。此時有股民可能會說,那麼既然是激進型,又是期貨概念類個股,為何不說股指期貨呢?筆者認為這種策略不可取,期貨與股市存在差異,期貨是有爆倉機制的,特別是當長假期間出現極端的暴漲暴跌走勢時,股指期貨的空頭或多頭持倉就容易爆倉,哪怕隨後市場恢複到你預計設想的狀態也沒有意義了,因為你已經被平倉出局了,所以說期貨講究的就是過程,即便你預測對了可能達到的點位,但由於過程中出現了極端走勢,也很容易導致你被爆倉出局而無法得到利潤。而“期貨類”個股畢竟還是股票,具有期貨特性,卻沒有爆倉那種熔斷機制,即便看錯也有機會及時止損,這點需要股民註意。
對穩健型的股民來說,封閉式基金或ETF基金也是不錯的持股過節的品種,而且是一種不需要選股的賺錢模式,同樣是博弈節後市場上漲的機會,封基和ETF更為穩健,即便市場下跌,這些品種也比較抗跌,而在市場上漲時,此類品種能夠保證博弈到指數的利潤,特別是當市場出現明顯的領漲闆塊拉起指數,而其餘闆塊上漲有限的情況,持有封基和ETF品種能夠有效解決“賺了指數不賺錢”的情況。甚至很多時候,股民在持股過節,或者對春節後走勢並不確定的情況下,保持一定倉位的封基和ETF基金也是不錯的持幣過節方式。當然持幣不一定非要全部持有資金,也有很多無風險套利的機會,比如說貨幣式基金、通知存款等,這些方式都能夠獲得保本式的收益。貨幣市場基金申購和贖回都沒有費用,天天計息,月月分紅,所以當股民資金量較大,又對節後行情並不期待的時候,不妨將其變成貨幣式基金,獲得一些收益。同樣,個人通知存款業務按照存款人提前通知約定的期限,長短劃分為“一天通知存款”和“七天通知存款”,前者是必須提前一天通知約定支取存款,而後者則必須提前七天通知。一般來說這樣的存款利率會高於同期活期存款利率1~2個百分點,這就是投資者能夠獲得的無風險收益。同樣,一些銀行也會在春節前後提供一些短期理財產品,同樣能夠達到類似的效果,或許這樣的收益對一些股民來說有些看不上眼,但由於是無風險的,且不需要操作,對大量閑置資金來說也能夠起到不錯的收益,更為重要的是其能夠拓展股民的投資思維,正所謂思路決定收益。
本文摘自《日歷買股法》
所謂股市時間效應,即正確的時間做錯誤的事情等於被套,錯誤的時間做正確的時間也是被套,如果錯誤的時間做錯誤的事情就是深套,只有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情才會贏利。所以從時間角度來看。股民必須要按照日歷效應按圖索骥找到時下的熱點個股,才能實現贏利。在我們常規的思維中,股民總是以股市和個股角度去進行操作,而股民本身是弱勢群體,對市場要素、政策、消息、趨勢等方面感知存在滞後性,因此很容易被套;同樣從個股出發,由於股民本身沒有資金優勢,對上市公司研究能力較差結果還是很容易被套。但從時間角度出發則不同,這就如同我們熟知的"天時"。根據不同的"天時"播種對應的農作物,就很容易收獲,而這正是筆者在《解套第二課:日歷買股法》要達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