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我國的經濟始終保持穩定增長,但自2003年開始,失業率卻陡然高漲,且在9年的時間裡,這一難題從未得到解決並逐漸惡化,發展到今天已變成很多大學生“畢業即失業”的噩夢。
但要註意的是,就業難的問題只存在於大學生中,對於廣大的體力工作者(農民工)來說,他們的就業卻很好解決,珠三角等發達地區甚至出現了廣泛的用工缺口。這就是個值得讓人深思的話題,為什麼就業難只存在於大學生中?是什麼造成了他們的結構性失業?
在評價這一社會現象的時候,很多批評家認為這是大學生的眼高手低,好高骛遠造成的,他們不願意從基礎做起,總想著一下子拿著白領的薪水。但事實上,這種情況很少,大多數大學生還是踏踏實實地想從基礎做起,卻苦於無法進入自己喜歡的行業。如果評論家批評的是他們為何不能像體力工作者一樣,從事簡單機械的工作,那麼大學生是有足夠的理由來拒絕的。簡單的機械工作是任何人都可以從事的,而大學生為了自己的教育做了大量投資並接受了長時間的教育,他們有理由從事一份與自己的知識相稱的工作從而回報自己的教育投資,這是完全符合市場規律的。也有評論家認為這是學生在大學時代荒廢光陰不學無術造成的,這種論調實在更為荒謬,學生在學校裡荒廢光陰實在是一個教育制度的問題,而不是大學生自身可以改變的。真正造成這一社會難題的,並不是大學生的就業心態,也不是他們大學期間的遊手好閑,而是現有的就業崗位完全滿足不了過多的競争。
每個國家都會出現大學生的人數多於就業崗位數量而造成的失業現象,因為這比大學生不足造成的勞動力短缺對經濟的傷害性要小許多,而兩者相當的情況又很難發生。但中國的大學生失業率卻是極為可怕的。在針對大學生的招聘會上,我們往往會看到這樣一個現象:上百個人競争一個就業崗位!供求之間的關系是多麼緊張!大學生找不到工作的現象便很容易理解。他們為了逃避就業壓力,甚至採用了繼續讀研,讀博的方式來解決,但這仍無法解決就業崗位滿足不了需求的難題。
問題在於,中國的第三產業所占的GDP比重每年都在增長,能為大學生提供的就業崗位每年都在增多,為什麼還有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面臨失業的難題?這源於我國1999年的高校擴招計劃。
1999年,普通高校招生從98年的108萬人擴大到156萬人,擴招幅度為45%!而擴招的目的,也從來不是為了向大衆普及高等教育,99年第37期的《領導決策信息》公開承認高校擴招是為了在當時通貨緊縮,内需乏力的情況下拉動經濟增長,並於當年取得了經濟增量70億的好成績。就像中國大多數的政策一樣,這是一個只解決眼前困境,卻不顧長遠經濟的不可持續發展戰略。到今天,高校擴招造成的社會難題成為困擾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阻力。
高校擴招以後,大學生待業人數與就業機會嚴重失衡,2008年,大學生失業率為9.1%,2010年為12%,2011年上漲到17.5%!也就是說,中國大學生的失業率每年的增幅都在增加,那麼,舊有的待業大學生尚未找到新工作,新的待業大學生又像潮水般襲來,這造成了待業大學生人數滾雪球式增加,就業壓力越來越大。
而我國的產業結構,仍然處在一個比較低端的水平,且因為上述人才,環境與市場的約束,使這一情況在短時間内很難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在未來還會更加嚴重。而由於勞動力的過剩,使得大學生的工資甚至低於體力勞動者。
在就業崗位有限的情況下,就業環境的惡化更加加重了大學生的就業壓力。除了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外,中國其他城市的產業結構更加落後,它們對高端人才的需求較小,能為大學生提供的工作機會不多,所以大學生只能集中到一線城市中。而集中了全國資源優勢的一線城市也集中了全國的富人,這些資本大鳄造成了這些城市的投機盛行,房價被炒作得嚴重脫離實際經濟發展水平,北京甚至出現了膠囊公寓等只能容納一張床的狹窄公寓。這造成大學生的生活負擔加重,就業壓力明顯增大。
我國教育的厚此薄彼也是造成大學生就業難的一大因素。受國家教育政策傾斜的作用,我國職業技術學校的發展非常滞後。又因為主流文化對職業教育的長期淡化,使得民間有了一種畸形論調:學生只有到大學深造才能有好的出路,而職業學校永遠是最後的選擇。與大學生的就業難不同的是,我國技術人才卻出現了短缺的現象。而事實上,技術人員的收入並不比擁有學士以上學位的職員收入低。一個高級廚師的年薪至少都在10萬 以上,這絕對可以媲美任何一個白領。而一個熟練修車工的月薪也可達到5千以上,這與教師的工資幾乎持平。
在我國經濟環境的約束下,大學生自主創業這條出路也顯得難度重重。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大力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並解決了大量的社會就業問題。在矽谷,大學生往往只憑借幾個新鮮的創意就可以組成一家公司,並能輕松獲得銀行的貸款。而我國,在沒有法律強制力保證實施的情況下,願意貸款給大學生的金融機構少之又少,能夠借貸的資金也十分有限,想要成立一家公司也困難重重,受經濟發展的限制,我國的市場也沒有對新型產業表現出足以鼓勵大學生進行創新創業的熱情。
在上述種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下,大學生就業難就成了一個反複堆積的社會問題。一方面面臨著高端人才過剩的壓力,另一方面,我國陷入了勞動密集型產業用工荒的困境。
高等教育擴招的另一惡果是造成了體力勞動者的後繼無人。自2010年以來,大量的制造業企業就出現了用工荒的難題,體力勞動者的工資因此有了不同於其他各階層的漲幅。1990年的民資繁榮帶動了全國的體力勞動者就業狂潮,經過20多年的發展,這些生產線的工人已經年老體衰,已經面臨或即將面臨退休,而年輕的勞動力卻沒有補充進來。
受貧窮的壓迫和對體力勞動強度大的抗拒,原先的生產工人在教育擴張的背景下拼命把孩子送入大學中,希望他們將來可以從事輕松高薪的工作。當然,教育的擴張也只是擴招了很小一部分人數,48萬人對應13億人口來說實在是個很小的比例,除了教育擴招吸收了大量原本可以從事體力勞動的年輕人之外,計劃生育使得年輕的勞動力的數量驟減,在兩者的合力下,傳統的制造業企業便陷入了用工荒的困境。而第二產業是我國GDP的主要都成部分,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這一產業的整體用工荒勢必限制其向前發展的步伐,造成我國經濟整體的增長速度放緩。
本文摘自《中國經濟盛世背後》
本書從人們的日常經濟生活入手,分析了當今中國經濟盛世背後的諸多問題,指明了我們與世界存在的巨大差距,告訴了人們盛世背後的冰冷真相。
收入分配不均、貧富差距擴大、法制不健全、政府權力過大、市場失靈、投機盛行、民衆道德滑坡……這些問題不僅是當今中國經濟的弊端,更為我們未來的發展埋下隐患。要想讓中國人過上更好的生活,我們必須直面這些棘手的問題,而不是盲目地高唱贊歌。盛世與否並不重要,改善民生,讓每個人過得更好才是政府最應該關註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