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美國一直是個資本主義國家,但所存在的不平等(或者至少是當前這種高度的不平等)卻是個新話題。大約30年前,收入者中最上層的1%群體只得到了全國收入的12%。13雖然那種程度的不平等也不應該被接受,但是從那以後,貧富收入差距變得愈發驚人,14以至於到了2007年,最上層1%群體的平均稅後收入達到了130萬美元,而最底層20%群體的平均稅後收入卻只有17800美元。15最上層1%群體一週的收入都比最底層1/5群體全年的收入多出40%;最上層0.1%群體一天半的收入幾乎相當於最底層90%群體一年的收入;最富有的20%群體的稅後總收入超過最底層80%群體的總收入。16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簡稱“二戰”)後的30年裡,美國整體一起增長——每個社會群體的收入都增長了,特別是底層群體的收入比上層群體的收入增長得更快。美國為生存而戰給予了國民一種新的團結感,並促成了像《軍人安置法案》(GI Bill)等一系列有助於這個國家更為緊密團結的政策。
但是在過去的30年裡,我們已經越來越成為一個分化的國家;上層群體的收入增長得最快,但底層群體的收入實際上在下降。(這並非是一種持續的格局——在20世紀90年代,底層和中層群體曾一度收入很好。但正如我們所看到的,從2000年左右開始,不平等以一種更快的速度加劇了。)
上一次達到我們今日所見的令人震驚的程度的不平等還是出現在20世紀30年代經濟大蕭條爆發之前的年代裡。當時我們所見的不穩定和最近我們所見的不穩定都與這種日益加劇的不平等密切相關,對此我將會在第4章加以解釋。我們如何解釋不平等的這些起起落落的格局將是第2章和第3章的話題。此刻,我們只是簡單地指出,1950~1970年期間不平等的顯著減少部分上歸功於市場的發展,但更多地要歸功於政府的政策,比如通過《軍人安置法案》為廣大退伍軍人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以及“二戰”期間制定的高累進稅制度。然而,在“裡根革命”(Reagan revolution)之後的年代裡,市場收入的差距變大了,更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這期間,政府為克服市場中存在的不平等而設計的各項舉措都取消了,對上層群體的稅收降低了,社會福利計劃也削減了。
市場力量(也就是供求定律)當然不可避免地在決定經濟不平等的程度時起著一定作用。但是同樣的力量在其他發達工業化國家也同樣發揮著作用。甚至在標志著21世紀頭10年的那種不平等爆發之前,美國就已經有了比幾乎歐洲所有國家以及澳大利亞和加拿大都更高的不平等和更少的收入流動性。
不平等的趨勢是可以被逆轉的。其他幾個國家已成功地這樣做了。巴西一直是世界上存在最高程度不平等的國家之一,但是在20世紀90年代,巴西意識到了不平等給社會和政治造成分裂以及長期經濟增長造成的危害。於是整個社會達成了一種政治共識,即必須要採取一定行動。在卡多索總統的領導下,國民教育經費大規模增長,包括對窮人的教育經費。在盧拉總統的領導下,大筆的福利支出用以減少饑餓和貧困。17不平等減少了,經濟增長提高了,18社會變得更穩定了。盡管巴西仍然比美國有更多的不平等,但是當巴西相當成功地致力於改善窮人的困境並縮小貧富之間的收入差距時,美國卻允許不平等和貧困進一步加劇。
更糟糕的是,在美國,政府政策對於不平等的產生一直起著關鍵作用。如果我們要逆轉不平等的趨勢,我們就必須取消那些使美國變成了經濟上最為分化的發達國家的政策,此外,我們還要採取進一步行動來減少那些本身由市場力量造成的不平等。
針對當前這種程度的不平等,有些辯護者聲稱,雖然這種不平等並非不可避免,但是採取任何做法都會代價過大。他們認為,要讓資本主義創造奇迹,那麼高度不平等就是不可避免的,甚至高度不平等是經濟的必要特徵。畢竟,那些努力工作的人應該也必須受到獎勵。某些不平等的確是不可避免的。某些人願意比其他人幹得更賣力、工作時間也更長,對這些人的辛苦付出,任何運行良好的經濟體制都必須獎勵他們。但是本書將告訴讀者,今日美國的不平等的程度以及它的產生方式實際上既削弱了增長也破壞了效率。這種情況的部分原因是美國的不平等主要是由市場扭曲造成的,即市場提供的激勵不是引向創造新財富而是引向攫取別人的財富。因此,另一種情況就不足為奇了:當不平等程度較低時以及各階層一起增長時,我們的增長就更為強勁,19這不但發生在“二戰”後的幾十年裡,在最近的20世紀90年代裡也出現過。20
本文摘自《不平等的代價》
1%的少數群體雖然享受著最好的住房、最好的教育、最好的醫生、最好的生活方式,但是有一樣東西是金錢買不到的,那就是意識到他們的命運是與那99%的大多數命運捆綁在一起的。縱觀歷史,這些1%的群體最終都會明白這一道理,只不過他們常常明白得太晚了。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斯蒂格利茨教授,通過走訪世界各地的普通人,與他們交流,發現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不滿的根本原因是相同的,那就是這些國家的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在很多方面都失敗了,並且二者都相當不公平。由此誕生出全球一個新趨勢——服務大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