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統一中國的人口因素

2013-08-29 10:13:46

  戰國群雄紛争,最終統一天下的,不是強大的楚國,也不是殷實的齊國,而是起初很不起眼的秦國。歷史學者衆說紛纭,但是卻忽略了最重要的因素--人口。

  戰國初期的秦國地處偏僻的雍州,人口稀少,政治、經濟、文化制度都比較落後,大家都用夷狄的態度對待秦國。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登基,憤然喊出:“國家内憂,未遑外事……諸侯卑秦,醜莫大焉”,下令求賢,商鞅應召入秦。經過商鞅變法,使秦國走上了富國強兵之路。

  商鞅認識到人力資源是第一資源,“人衆兵強,此帝王之大資也”。當時制約人口發展的是糧食,只有發展農業才能獲得足夠的糧食。因此,商鞅變法的核心就是“農戰”:對内讓民衆專註於農耕,對外讓民衆專心於作戰。商鞅的變法非常有利於人口發展:

  1、廢井田,開阡陌,獎勵耕織。原來井田制下的奴隸轉變為封建制度下的農民,生產積極性高漲。“舍地而稅人”,將軍賦從過去的“因地而稅”改為按人口徵收(等於是鼓勵開荒)。獲取秦爵的途徑只有兩種:作戰時,可以憑借立下的戰功獲取爵位;休戰時,爵位則可以根據農耕的業績獲得。於是老百姓便“喜農而樂戰”。

  2、增加農業人口比例。當時生產力水平低下,需要絕大多數勞動力從事農業才能獲得足夠的糧食,商鞅主張應盡量減少非農人口比例,手段之一是提高糧價,“食貴則田者利,田者利則事者衆”,“使商無得籴,農無得粜”。現在生育率低,從事人口再生產的人口比例低是重要原因。

  3、降低農業稅賦。對農業是“徵不煩,民不勞,則農多日。農多日,徵不煩,業不敗,則草必墾矣”,而“不農之徵必多,市利之租必重”,使得“農逸而商勞”,“農逸則良田不荒”,農業就能得到發展。

  4、防止超前消費。商鞅提出“貴酒肉之價,重其租,令十倍其樸”,擡高耗糧的酒肉等奢侈品的價錢,那麼糧食就可以最大程度用來養活人口。現在,主流家庭養育三個孩子才能維持人口可持續發展;如果以2012年的消費能力追求2050年的消費,必然降低養育孩子的能力。

  5、營造有利於生育的社會環境。推行小家庭政策,鼓勵生育:實行嚴格的一夫一妻制;還規定凡一戶有兩個兒子,成年後必須結婚分家。縮小貧富差別,“治國之舉,貴令貧者富,富者貧。貧者富,富者貧,國強”。樹立清純的民風,反對淫亂。禁止私鬥,加強社會治安。

  6、理順人口與經濟的關系。商鞅認為:“國好生金於境内,則金粟兩死,倉府兩虛,國弱;國好生粟於境内,則金粟兩生,倉府兩實,國強。”這種觀點非常符合現代人力資本理論:物質資本的報酬是遞減的,如果積聚黃金,那麼會貶值的;人力資本的報酬是遞增的(人口分母可以轉變為GDP分子),如果積聚糧食,可以養活更多的人口,轉變為人力資本,人財兩旺。現在中國的很多人口學家和經濟學家還達不到商鞅的學術境界,認為減少人口分子可以提高人均GDP分母,犧牲可增值的人力資本換取不可增值的物資資本。

  7、充分利用土地和人口資源。商鞅認為:“夫地大而不墾者,與無地者同;民衆而不用者,與無民者同。”商鞅的這一觀點與管子、墨子的觀點一致。管子認為,“地大而不為,命曰土滿;人衆而不治,命曰人滿;兵威而不正,命日武滿。三滿而不止,國非其國也”。墨子認為,缺少人口耕種的土地,只是一種得不到收獲的“虛地”;所以,賢明的統治者應當使國家富、人口多,“人民寡則從事乎衆之”。現在中國很多學者卻反其道而行之,不積極利用人口資源,而認為是“人滿為患”,希望減少人口。中國現在一方面是“人滿”,一方面是“地滿”(土地無人耕種,工廠缺人幹活)。

  8、掌握準確的人口統計數據。戶籍法規定“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於上”,“舉民衆口數,生者著,死者削”。商鞅認為不知道準確的人口數據,土地即使肥沃,人民雖然衆多,國家也難免越來越弱,直到被別國分割。而中國現在的人口危機很大程度是因為人口統計出了問題,經歷了兩次人口普查,竟然連生育率都拿不準,人口總數竟然靠推測。

  9、積極解決“人地矛盾”。商鞅認為如果“地狹而民衆者,民勝其地”,那麼“民勝地務開”。就是說,人多地少就應當開荒、辟土,比如秦國修建都江堰和鄭國渠,使得關中平原和成都平原成為秦國的糧倉。而中國現在一些學者卻主張採取用“減少人口”的消極的方法來應對人口與自然資源之間的矛盾,而不是通過科技進步來提高土地對人口的承載能力。

  10、積極的移民政策。商鞅認為如果“地廣而民少者,地勝其民”,那麼“地勝其民者事徕”。換言之,地多人少就應當吸引移民。商鞅總結認為,秦國以前雖然也打過勝仗,但是對方並不屈服,就是因為秦國僅能獲其地,而不能奪其民。商鞅建議秦孝公發佈優惠政策,凡是各諸?國來歸附的人,免除他們三代的徭役,不用參加作戰;秦國四界之内,嶺坡、土山、窪濕的土地,十年不收賦稅。秦國讓原居民徵戰,讓新移民務農,農戰兩不誤。商鞅建議用軍隊春天圍敵國農田,夏天去吃其貯糧,秋天收其秋糧,冬天挖其倉糧,敵國的人口就無法繁衍起來;秦國同時用寬厚的文德吸引他們的人口、安撫他們的後代,秦國人口卻不斷增加。除了吸引外來移民外,還必須防止本國人口外移。商鞅認為,民衆努力從事農業生產,資本就會增多;作戰積極,鄰國就會危險。民衆資本多就不容易帶著出逃,鄰國危險就不會去投靠。美國是很好地繼承了商鞅的人口思想,既鼓勵生育,又吸引移民。而中國目前一方面不讓生育,一方面卻又缺乏凝聚力,大量富人攜帶巨資外移。

  秦國在其後的徵伐中,“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不光是獲得土地,更獲得人口(包括張儀、範雎、李斯等人才)。李斯繼承了商鞅的人口思想,提出“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衆,兵強者士勇。是以泰山不讓士壤,故能成其大;……王者不卻衆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士夫物不產於秦,可寶者多;士不產於秦,而願忠者衆。”李斯認為,即使像秦國這樣資源豐富的國家,也有很多東西不能自足,需要通過貿易等途徑從其他國家獲得。而現在中國很多人口學家卻以資源不足為理由而要求減少人口。

  公元前230年,秦始皇發動統一戰争的時候,秦國土地和人口已經超過其他國家總和。商鞅的戰時經濟學在135年之内將弱秦變為強國並最終統一中國;但其過分崇尚行政權力、軍事徵服,“嚴而少恩”,“仁義不施”,剛性有餘,彈性不足,又播下了得天下後 “二世而亡”的種子。

  由於秦國鉗制思想,雖然人口衆多,但智力來源卻非常有限,治理國家主要依賴於客卿,即便秦二世沒有滅亡,但是統一之後沒有了客卿來源,也很難繼續治理好國家的。春秋戰國是思想和文化最為輝煌燦爛、群星閃爍的時代。但是秦國統一中國之後,法家獨強,焚書坑儒,“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妨礙了文明的發展。漢朝再度實現統一後,繼承了秦政中有益部分,又以道、法並用,王道、霸道兼行,才贏得一段穩定發展期。但是公元前134年,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中國至今沒有恢複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繁榮。如果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如司馬遷所描述的那樣“因陰陽之大順,採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用陰陽家、道家奠基,法家立柱,儒家蓋頂,墨家砌牆,名家裝修,那麼其後兩千多年的中國文明必將更加輝煌。

  唐代杜牧說:“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複哀後人也”。“後人複哀後人”,正好反映了中國歷史在變中保持不變的宿命。

本文摘自《大國空巢》


  大陸版的《大國空巢:反思中國計劃生育政策》持論更溫和,内容更精簡,數據更紮實,觀點更明確,如作者在《大國空巢:反思中國計劃生育政策》自序中所言:“從文字來看,香港版去除了一些‘酒糟’,只濃縮為《大國空巢:反思中國計劃生育政策》20%的内容,新增了80%内容……香港版裡主要用的是自制的‘鳥铳’……這一版添置了一些‘槍炮’(複習了大學和研究生時學過的人口統計學,並向一些人口學者請教,使得方法更符合規範)。”可以說,這是作者的一本心血力作!

 承諾與聲明

兄弟財經是全球歷史最悠久,信譽最好的外匯返佣代理。多年來兄弟財經兢兢業業,穩定發展,獲得了全球各地投資者的青睞與信任。歷經十餘年的積澱,打造了我們在業内良好的品牌信譽。

本文所含内容及觀點僅為一般信息,並無任何意圖被視為買賣任何貨幣或差價合約的建議或請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觀點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況下更改。本文並未考 慮任何特定用戶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需求。任何引用歷史價格波動或價位水平的信息均基於我們的分析,並不表示或證明此類波動或價位水平有可能在未來 重新發生。本文所載信息之來源雖被認為可靠,但作者不保證它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作者也不對任何可能因參考本文内容及觀點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承擔責任。

外匯和其他產品保證金交易存在高風險,不適合所有投資者。虧損可能超出您的賬戶註資。增大槓桿意味著增加風險。在決定交易外匯之前,您需仔細考慮您的財務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見、新聞、研究、分析、報價或其他信息等都僅 作與本文所含主題相關的一般類信息.

同時, 兄弟財經不提供任何投資、法律或稅務的建議。您需向合適的顧問徵詢所有關於投資、法律或稅務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