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經濟差距多少年?

2013-08-29 10:21:00

  中日經濟差距多少年?這是個古老的話題。2001年的時候,日本經濟產業研究所的關志雄先生說至少40年;我認識的一位日本經濟學教授在跑遍了大半個中國後感慨地說:“說差距100年有些誇張,差距50年有些保守,應該差距在80年左右吧!”

  作為經濟學家,會通過國内生產總值、平均壽命、嬰兒死亡率、第一產業占國内生產總值的比重、城市的恩格爾系數和人均電力消費量等方面的各項數據進行科學分析後得出自己的結論,中國各行業、各地區和日本的差距大有不同。我近日參加在大阪舉行的第六屆中日經濟研讨會,從中日企業家的言談中親身感受到了巨大的差距。

  中日經濟是互補的,中日的經濟界人士大都喜歡用這個時髦的詞匯。究竟如何互補,廣汽集團老總張房有說得明白,日本有技術,中國有勞動力和資源,他驕傲地宣佈“廣汽已經成為本田最優秀的海外工廠”。

  中日互補促進了中國經濟的繁榮、解決了就業,從這個角度來說是“雙贏”,但對環境破壞的弊端日益凸顯,將來需要花辛辛苦苦掙來的國内生產總值來還債。如今,資源也成了中國的短缺品,我們不再驕傲地認為自己“地大物博”,競争力不過是廉價的勞動力。然而,一旦有其他地方,如越南,出現更為便宜的勞動力,工廠很快就會搬走,剩下一片廢墟。2005年發生“涉日”遊行時,日本對華投資減少,企業考慮轉移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如此看來,中日之間的互補是不均衡的,中國是乙方。

  豐田和中國企業的合資,正是中日互補的典型模式。在熱火朝天的建廠、造車、賣車後,在中國工人沒黑沒白的辛勞後,利潤大都流向日本,中國不過是賺了一點可憐的加工費。

  當然,中國是“世界工廠”早已不是什麼新聞,中日處在產業鍊的不同位置,兩國經濟界人士都非常清楚。社會科學院日本所研究員丁敏和

  我聊天時說,日本掌握的是核心技術,我們處在邊緣,我們掙了打工錢。

  為什麼我們處在邊緣,主要原因之一是不掌握核心的、先進的技術。

  資源短缺、國土狹小的日本,發展到今天靠的是技術領先,業内人士常說,美國人掌握標準,站在最高端;日本人掌握技術,站在中間;中國人有的是力氣,只好在底端做苦力。在改革開放之初,中國企業缺少資金、技術和管理,於是採取拿來主義,最具典型的是汽車業的“以市場換技術”,結果市場給了人家,技術沒學來。

  技術方面差多少,舉幾個例子就清楚了。中國準備建造高速鐵路,就引進法國的TGV還是日本的新幹線而熱烈讨論,可別忘了,新幹線是日本20世紀60年代發明的技術;吉利、奇瑞等國產汽車品牌破土而出,紅紅火火,但業内人士清楚,大街上的吉利豪情恐怕比不過日本60年代就已經淘汰的夏利,再想想豐田上百款車型的技術儲備,差距之大不能忽視。數碼產品方面,更是日本技術獨步天下,熱衷於抵制日貨的人買數碼相機、數碼攝像機時大都會碰到這樣的尴尬:沒有國貨可以替代,除非你不買。

  說到技術方面的差距,不由自主地想到2010年參觀世博會日本館和中國館所受的震撼。日本館裡的高科技演示,充分展示了未來的方向:機器人排著隊,給觀衆演奏交響樂;汽車已不再是汽車,而是“移動技術”,人可以像穿衣服一樣把“汽車”穿在身上,享受自由自在移動的樂趣。而中國館,展示的無非是老祖宗留下的古典音樂和古典家具。

  在大阪的松下展示中心,有100寸的液晶電視;如果石油價格飛漲,豐田的燃料電池汽車會迅速占領市場;在神戶,政府耗資上百億日元進行基礎研究,向醫療尖端領域進軍。這絕不是給日本企業做廣告,它們靠著技術的領先,站在產業的上遊,和中國的廉價勞動力、資源形成互補。按照日本企業界人士的邏輯,隨著經濟全球化,開展商務活動時單靠一個國家能力有限,應當以國際分工方式來提高生產能力,中國是日本最好的國際分工對象。

  對這種流行已久的國際分工論、比較優勢論,應該仔細分析。非洲的資源和歐美的技術應該是互補,可惜結果是資源的銷售沒有換來非洲的繁榮。

  關於這個問題,我贊同鐘慶先生《刷盤子,還是讀書?》一書的觀點:知識和技術才是寶貴的財富,是民族安身立命之本。氣派的摩天大樓、轟鳴的制造工廠和耀眼的國内生產總值不是根本,技術,擁有技術的人,擁有這些人的國家,才是最具競争力的。因為高樓大廈可以被地震毀掉,海外投資隨時可能撤走,工廠也可以遷移,貨幣更是虛妄,中國外匯儲備超過一萬億,但美元貶值就意味著這筆錢的縮水。當年的日本就是在最有錢的時候,被迫簽署了《廣場協議》,結果經濟停滞不前,長達10年。

  從“二戰”的廢墟中恢複,成為世界經濟大國;走出“失去的十年”,經濟再度升溫,日本除了政府各項政策,根本還在於技術優勢。攜技術優勢,日本鋼?、建築機械、海洋運輸、家用電器以及電子零部件生產廠家成了中國經濟發展的最大受益者。

  回到開頭的問題,中日經濟到底差距多少年。我認為至少50年,因為技術差距至少50年。技術的差距,就意味著經濟的差距;技術水平趕不上去,就難免處於給人“打工”的地位。比如說,在技術含量較低的服裝領域,表面上看,日本的衣服80%以上都是中國制造;實際情況是,中國購買日本的佈料,用日本的機器進行加工,然後返銷到日本或其他國家,通過這種分工實現雙贏;結果是,中國在賺取加工費的同時,替日本戴上了出口大國的帽子,被歐美指責。

  對此,中國政府審時度勢,提出了十一五期間“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目標,一些企業也意識到加強研發的重要性。日本 eAccess株式會社首席執行官千本??夫在2006年中日經濟研讨會上,對華為公司大加贊賞,認為他們的技術要超過朗訊和摩托羅拉,並介紹了他們公司使用華為公司提供的技術的例子,令在座的許多日本人感到吃驚。

  日本的電信公司使用了中國的技術,海爾的廣告牌在銀座耀眼地宣佈它的存在,無錫尚德太陽能公司借技術優勢收購日本最大光伏制造商MSK進軍日本市場……這些練好内功後走出國門的企業,在日本技術占優、向中國投資的大環境下殺出一條希望之路。

本文摘自《差距》


  假如按照人口總量計算,中國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大國;假如按照經濟總量計算,中國也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大國。可是,假如按照人均生產效率計算,那麼,中國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弱小國家;假如按照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來計算,中國在世界排名跌落到100 位以後。“落後就要挨打",這道理現在很多人都明白,但為什麼會落後,真正懂的人不多。如何能改變落後的現狀,藥方也很多:科教興國、經濟建設、軍事強國等等。但這些沒有觸及根本的原因。中國為什麼是今日之中國?歐洲為什麼是今日之歐洲?日本為什麼是今日之日本?美國為什麼是今日之美國?在中國的強國之路上,我們的差距在哪裡?中華民族的複興之路,我們任重而道遠。

 承諾與聲明

兄弟財經是全球歷史最悠久,信譽最好的外匯返佣代理。多年來兄弟財經兢兢業業,穩定發展,獲得了全球各地投資者的青睞與信任。歷經十餘年的積澱,打造了我們在業内良好的品牌信譽。

本文所含内容及觀點僅為一般信息,並無任何意圖被視為買賣任何貨幣或差價合約的建議或請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觀點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況下更改。本文並未考 慮任何特定用戶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需求。任何引用歷史價格波動或價位水平的信息均基於我們的分析,並不表示或證明此類波動或價位水平有可能在未來 重新發生。本文所載信息之來源雖被認為可靠,但作者不保證它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作者也不對任何可能因參考本文内容及觀點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承擔責任。

外匯和其他產品保證金交易存在高風險,不適合所有投資者。虧損可能超出您的賬戶註資。增大槓桿意味著增加風險。在決定交易外匯之前,您需仔細考慮您的財務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見、新聞、研究、分析、報價或其他信息等都僅 作與本文所含主題相關的一般類信息.

同時, 兄弟財經不提供任何投資、法律或稅務的建議。您需向合適的顧問徵詢所有關於投資、法律或稅務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