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交易的出發點是對顧客個性的把握。以前的商人,如商業街的魚店老闆,在這方面就做得很好。
魚店老闆通過與家庭主婦的交流,巧妙地獲取她整個家庭的信息。首先,魚店老闆會了解她的家庭構成及相關情況:有幾個小孩,加上丈夫共有幾人,丈夫和小孩的喜好是什麼,生日是哪天,等等。當然,上一次到店是什麼時候,像這種信息是務必掌握的最基本的信息。
當魚店老闆看到許久未到店的顧客經過時,他可以很自然地跟他打招呼說“您好久沒來了呀”,接著向他推銷說:“今天的魚很便宜哦,來一條怎麼樣?”如果這位顧客之前買過金槍魚,就可以說:“您家小公主很喜歡吃魚子,今天有上好的魚子,要不要買一點兒?”這些都是很好的促銷手段。對於經常光顧的老主顧,魚店老闆們也不忘常常提供一些打折服務。
店主根據他所掌握的每個顧客的信息,靈活變換推薦的商品、價格,甚至向顧客搭話的時機都要隨機應變,所以才能生意興隆。這是很普遍的營銷方式,絕不是個例。
從經濟高度發展期到20 世紀90 年代是日本的泡沫經濟時代。在這段時間裡,商家重視的不是單個顧客的訴求,而是集體、大衆的需求。當時,黑白電視機、洗衣機、冰箱“三大件”以及空調、彩電、汽車等可以充分顯示富裕程度的東西都還沒有普及,絕大多數人都需要這些產品。因此,最有效的商業模式是把握大多數人的需求,大量生產品質優良的商品,大量引進並出售物美價廉的物品。
因此在大量生產、大量銷售的時代,根本無須把握每個顧客的需求,而且想要做到這一點也十分困難。
當時,最具代表性的是位於地鐵站附近繁華地帶的百貨店以及商業圈的大型商場,只要將最暢銷的商品大量陳列在貨架上,就會吸引衆人來購買,銷售額自然也跟著上升。
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成熟以及消費的飽和,以前那種根據大衆需求提供商品或服務、大量生產的商業模式已經行不通了。每個人的需求都有所不同,大衆的概念也淡化了。如果不能提供個性化商品或服務,就會被市場淘汰。生產廠家、零售店的個性化服務意識也逐步提升。
本文摘自《移動互聯時代的商機》
這是一本運用移動互聯網實現市場拓展的實操性圖書,揭開了移動互聯網終端——智能手機作為新型營銷平台的神秘面紗,極富洞察力地分析了智能手機在營銷、支付和消費體驗等方面的巨大作用。
這本書將教你巧妙運用移動互聯網,嗅到新商機,搶占先發優勢。麥當勞持續發行高性價比電子優惠券、旅遊“達人”在出發前動動指尖即可輕松買保險、商家在與顧客實時互動時把“點子”變成明天的收入……信手拈來的國内外典型商業案例讓這本書的探讨具有市場前瞻性和很強的可操作性。案例給出的營銷步驟和技巧,每個商家都可以直接拿來應用到商戰中,簡單實用;每個讀者都能從中獲得靈感,找到商機空白區域。
讀這本書不僅能給你帶來豁然開朗的營銷思路,還有更多的深層次思考——手機電子商務的春天即將到來,你我手中的智能手機到底有著怎樣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