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時候不聰明,學習成績不好,1985年八年級後(當時小學五年制、初中三年制,八年級念完即初中畢業),沒有考上高中,又是在農村,也就沒有再讀書了。
我在念初中時,家裡做買賣金銀器的生意(改革開放後,銀行需要金銀,而百姓則有了做生意的許可和勇氣,便把家裡藏著的銀幣、銀器、首飾等賣出去,獲得一點收入用以改善生活或投入生產、生意),父母把銀器從週邊的農戶手中收購起來,賣給銀行。記得當時質量、含量不等的銀器只有30元-100元一斤。
因為家裡做金銀器買賣,我從小就對金、銀、銅、錫等比較懂,一般拿在手裡看一看、捏一捏、掂量一下,就知道真假和大概的成色。
父母經常會出去收購金銀器,很多時候,放學後就我一個人在家。父母做金銀器買賣的生意在我們村和週邊地區算是比較出名的,所以也有一些上門客戶帶著家裡的金銀器“慕名而來”,放學後我就在家裡接待客人,有時候也就自己做主收下一些金銀器。
我雖不聰明,但從小就是個有主見的孩子,也喜歡做生意,感覺在父母的熏陶下,在自己的學習、模仿和摸索中,有了點生意頭腦、有生意敏感度,也由此,我對有把握的事情會充滿自信,甚至過於“大膽”。
有一天,父母都出去了,我剛好放學在家(初中),李屯村來了一個賣“金克子(音)”、“銀垛子(音)”的人,所謂的金克子就是一小兩(十六兩一斤,31.25克等於一小兩)一個小金元寶,所謂的銀垛子就是各種式樣的銀塊。那個金銀販子因為知道我家是做金銀器生意的,主動找上門來推銷。
當時我十六七歲,一個人在家,既然這個金銀販子來了,我就招呼他。我手裡拿起他想要賣給我們的金克子,看一看成色,掂一掂分量,摸一摸質感,我就知道這是真的金子。於是就和他談價格,談了一個比較合適的價格,我就自己做主買下了。
這個金克子,重一小兩,就是31.25克,按照現在的黃金價格,要上萬塊錢,當時只要幾百塊,但即便是幾百塊也是一戶普通人家一年的收入,我一個“小孩”就做主把它買下了,還真讓那個金銀販子吃了一驚。
我當時為什麼敢買下這個金克子,一方面是因為家裡本來就是做金銀器生意的,常看常摸,也就知道真假了,之前父母在整理、處理金銀器的時候我經常在一邊看著或者幫忙;第二方面我還算比較好學,特別是和“做生意”有關系的事情,我很願意學,父親做了多年小生意,我也跟著學了不少“商業知識”、“交易邏輯”和“談判技巧”;第三方面,我覺得可能也有一點自信的因素,甚至是自負或者說是虛榮心的影響,我想證明自己是有能力辨別真假,有能力談價格,有能力做生意的人。
父母回家後一看買的是真的金克子,價格也合適,就沒說我什麼。
不過我後來想想這個事情,是稍微有點後怕的。如果當時買的是假貨,會給家裡造成不小的損失,估計要被父母大訓一頓。
本文摘自《一個農民的億萬傳奇》
“市場運動遵循天道規律,價格趨勢源於供求動力”,這是傅海棠先生做期貨的核心觀點和具體操作的指導依據。這明顯高於目前期貨市場絕大部分的交易哲學、投資理論和操作方法。
傅海棠先生的人生故事,還有著很強的激勵意義,不單是對六七億農民,對所有進行投資和想要進行投資的人,甚至對所有奮鬥中的人,都有很大的借鑒意義、激勵意義。
他的操盤方法、投資邏輯、經濟思考也很有價值,體現了他的獨到思想、實幹精神和講究實效的出發點,不愧於他“農民哲學家”的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