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是全年中上漲次數比較多的月份,22年中3月出現了15次上漲,7次下跌,這個和2月行情非常類似,但不同的是,2月下跌時是小跌(最大跌幅才5%左右),而3月下跌往往都是幅度比較大的,在1993年下跌超過了30%,2008年下跌超過了20%,其餘下跌時幅度也接近10%。而觀察漲幅來看,都不大,基本是小漲。由此可知,3月雖然容易上漲,但並不是指數主升行情,而更多提供的是相對穩定的環境給予個股表演空間,所以3月的主角更多的是在局部熱點闆塊上。此外,如果結合全年走勢來看,4月往往是很容易出現變盤月的月份(在4月篇中會詳細介紹),所以3月表面上的平靜往往是變盤前的一種醞釀,這也是為何3月很少出現大漲而總保持小幅上漲的内在原因,這就有點像大戰前多空雙方的試探性進攻,雙方表面上在對戰,實際上並不是想真正決戰,而是互相察看對方的虛實,來調整自己的兵力配置。所以對股民來說,3月行情需要忽略指數做個股,又不能完全放開指數不管,需要對其細微的變化和異動保持足夠的警惕,這樣對後面的行情把握有幫助。
兩會效應是把雙刃劍
3月一個固定事件是“兩會”,一般在3月3日到3月14日召開,這個特殊的因素也直接決定了3月走勢的特殊性,從歷史經驗來看,在“兩會”所在的兩週時間中,市場往往會出現維穩的走勢,既沒有大漲,也沒有大跌,更多的是橫盤振蕩,或者是緩升的局面。而這也成為雙刃劍,表面上這樣刻意地維穩是為兩會獻禮,但實際上也很容易讓本來應該釋放的風險被積聚起來集中釋放,因為漲跌就是股市的特性,人為地改變該有的走勢,那麼就很容易接受市場的“教育”,這也是為何我們經常看到3月行情容易在“兩會”結束後持續突然下跌的走勢。從這個角度我們再來看圖2-20展示的22年來的3月行情走勢,就能夠明白為什麼3月大多會上漲而漲幅不大,一旦下跌就是深跌的原因,這就好比是“治水”,在沒有任何的阻攔時,水流可以任意流動,而“兩會”因素像是一個水壩,將水流人為地阻擋住了,這樣水位就會持續增加,而“兩會”結束後就如同開閘放水的效果。這樣“兩會”期間漲得越高,後面越容易回吐漲幅而調整;漲得較小時,調整幅度也會小些。這樣3月行情就變成了持續小漲,偶爾大跌,總體平穩的格局,這樣的環境很容易形成個股的表演舞台,所以市場也有一種說法是3月是牛股的搖籃。
所以無論是了解行情,還是說開啟3月牛股闆塊,都必須要了解“兩會”對A股影響的本質。如圖2-21所示,在《賺在起跑線:股市贏家模式》一書中的“政策與消息面解讀實戰系統”中,筆者將政策解讀分為四個層次,而3月的“兩會”和年底的中央經濟會議是兩個政策密集發佈的時間段,對股民分析來說,中央經濟會議則是把握貨幣政策對資金流動性的影響,資金是股價和指數變動的唯一執行者,資金面的變革對股市影響很大;而“兩會”主要把握管理層對金融市場的功能定位和調控方向,這樣將直接影響股市的走勢。
下面筆者幫助股民回顧一下過去十餘年間,“兩會”期間管理層關於金融方面的發言,以及對應的A股市場隨後的走勢,找尋其中的内在聯系。2001年起A股開啟了一波熊市調整,而内在原因就是股權分置改革的問題沒有得到解決,那麼這期間股市中雖然也會有一些政策利好,但由於都沒有涉及實質問題,特別是在2004年兩會期間,管理層推出了《關於推動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幹意見》(即“國九條”)力圖救市,但A股依然無動於衷。2005年總理在“兩會”記者招待會上表態,“我雖然很少就股市發表意見,但我卻每天關心著股市的行情”,一時間這成為所有股民沾沾自喜的流行語,但由於股改問題沒有得到實質解決,市場的失望情緒繼續,導致A股繼續下跌。
而轉機就出現在2006年3月,此時股改問題已經推出了正式的解決方案,特別是管理層在兩會期間,提出來了要大力促進資本市場的發展,擴大券商、基金等為首的國内機構投資者進入A股的渠道,引入更多的資金進入股市,規範和發展QFII為首的外資資金進入A股,這樣持續向A股註資的行為讓A股開始走牛,我們看到了2006~2007年的牛市起點,正是在2006年3月後進入到了加速拉升的階段,基本上是一口氣就走高到了6124點,沒有任何的停歇。同樣在2007年兩會也是類似的情況,管理層繼續拓展資金進入A股渠道,尤其是大力推動了基金的發展,甚至此時出現1個月基金的發行量幾乎是之前1年,甚至是幾年總和的情況,這樣多的資金向A股持續註入,帶來的最直觀變化就是A股成交量的激增,如圖2-22所示,我們可以看到,2006年開始A股明顯出現了成交量上的激增,而且幅度非常大,可以說2006年開始,之後每一年的成交量都比之前十幾年的總成交量還多,所以我們看到了在2006~2009年間市場的振幅也跟隨量能的擴大而擴大,這是之前所沒有的,而2010年開始之所以振幅降低是源於股指期貨改變了市場的贏利模式,這個在後面還會介紹。
2008年開始,管理層對股市的定位進行了改革,特別是出現了金融危機,管理層從之前拓展資金入市渠道,變成優化投資者結構,完善股市相關制度以抵禦泡沫和市場風險,這樣資金面的收緊和嚴格的監管,再加上之前牛市瘋狂的退去,讓市場迎來了熊市的大調整。2009年開始,管理層開始著重進行制度改革,進行了新股發行制度的改革,IPO重啟,創業闆成功上市,融資融券、股指期貨獲批等一系列的動作,這對後面行情的改變是顯而易見的,首先是新股神話的破滅,再也不是申購即可獲利,也需要進行個股、時間上的慎重選擇;其次是市場熱點闆塊再也不是呈現集體特性,而是主線領漲,其餘跟漲的行為,包括我們看到2009年小牛市中也是如此,先是以金融、地產、煤炭、鋼鐵為首的權重股輪番領漲,此時中小盤個股根本沒怎麼漲,出現了賺指數不賺錢的情況。而自2009年8月調整後,權重股持續調整,出現了滬深本地股、區域經濟闆塊、次新股等中小盤個股輪番上漲的情況,之後在2010年、2011年和2012年也是如此,只有局部熱點上漲,而不再是全部個股都在上漲。原因是兩點,第一是市場規模自2006年後擴張非常快,任何大資金在A股日益擴張的規模面前都只是大散戶,失去了對市場的絕對控制力;第二是市場個股太多了,每年300多只新股上市的發行速度,導致A股股票數量快速增加,這使得資金選擇的目標多了,自然只會選擇局部主線操作,而不再是齊漲共跌。
在2010年兩會時,管理層提出的是“積極擴大直接融資。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擴大股權和債券融資規模,更好地滿足多樣化投融資需求”。從前面的分析來看,管理層的動作都是連貫的,先是救市,樹立股市的信心,隨後借著牛市大力發展股市,在規模擴大了之後,開始完善整個市場的機制,而在這之後,就是要讓已經做大的股市繼續做強,為國民經濟服務發揮更大的功效。尤其是經歷了金融危機之後,刺激政策將逐步淡化,所以2010年時管理層希望資本市場本身的基礎功能(融資、投資)發揮更大的作用,從政策主導變為市場機制自發主導,這才是管理層的深意所在。在2010年4月16日,股指期貨上市後,市場這樣的特性更加明顯,股指期貨是贏利模式之王,其幾乎可以串聯所有的交易品種,所以其上市後,將A股之前錢與股的點線單一模式,改變為錢、基金、ETF、股票、融資融券、股指期貨等立體化的交易模式,也帶來了兩大直接改變。第一是股市沒有了多、空,很多時候資金不再需要泾渭分明的多空選擇,什麼賺錢就操作什麼,也不再需要單一品種坐莊式的拉升獲利,而是多個品種的套利和功能型機會,只有套利而沒有多空。這也是為何我們看到了從2010年開始,A股市場的振幅雖然降低了,但成交量繼續保持高位,這說明資金贏利模式出現了改變。第二是資金面監測平台,之前我們判斷資金只需要股市成交量,而股指期貨時代則必須要將成交量、ETF和股指期貨三者結合起來才是資金平台,筆者在《賺在起跑線:股市贏家模式》書中總結的“股指期貨實戰系統”和“權重股與ETF套利實戰系統”,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監測市場資金行為,發現更多的機會。
2011年兩會期間,管理層提出了一個提法,叫做“雙向擴容”,這是管理層對2010年剔除加大股市方面提供直接融資功能的再度延伸,主要是兩方面的信號:其一,所謂的雙向擴容,實際上和股指期貨類似,就是為了彌補市場不斷地抽資和資金交易的消耗,引入更多新資金來填補,雙向擴容的核心還是繼續提高融資總量;其二,市場需要繼續飽受融資、增發巨額抽資,以及全流通市場估值體系修複,使得2011年市場就是類似2010年的振蕩之年,結構性的局部機會是主線,波段操作是主要策略。所以我們看到,2011年依然是振蕩
走勢,市場更多的機會在於一些功能型的機會,股市量能逐級萎縮,但ETF和股指期貨卻保持放量,並且類似農業、醫藥、釀酒、軍工、文化、傳媒、科技等二三線股性活躍的品種出現了局部的機會。
由此我們看到了“兩會”是股民研究政策的好時間,而且我們是從管理層的角度去研究市場的機會與風險,這不同於平時的分析,平時我們的視野聚焦在個股與闆塊,是非常低的角度,很難發現市場的大機會。筆者創立的“主體思維選股法”,追求的就是自上而下的方式,時刻從市場趨勢和動態資金入手來分析,所以說必須要從更高的角度去分析市場,只有股民站的角度高了,才能夠發現更多的機會,如果初始的視野就低,那麼你向下發現的機會就小。對普通股民來說,不可能總研究政策和消息面,而“兩會”則是個相對好的時間段,股民不妨對此進行一下研究,或者觀看一下市場機構、媒體各方對兩會消息的解讀。
本文摘自《日歷買股法》
所謂股市時間效應,即正確的時間做錯誤的事情等於被套,錯誤的時間做正確的時間也是被套,如果錯誤的時間做錯誤的事情就是深套,只有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情才會贏利。所以從時間角度來看。股民必須要按照日歷效應按圖索骥找到時下的熱點個股,才能實現贏利。在我們常規的思維中,股民總是以股市和個股角度去進行操作,而股民本身是弱勢群體,對市場要素、政策、消息、趨勢等方面感知存在滞後性,因此很容易被套;同樣從個股出發,由於股民本身沒有資金優勢,對上市公司研究能力較差結果還是很容易被套。但從時間角度出發則不同,這就如同我們熟知的"天時"。根據不同的"天時"播種對應的農作物,就很容易收獲,而這正是筆者在《解套第二課:日歷買股法》要達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