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兒時的我眼中,美國和印度最顯著的區別就是印度有仆人。在美國我們要自己花時間刷鍋洗碗,自己收拾草坪和修剪自家灌木,自己爬梯登高換電燈泡,星期六自己組裝宜家家具。我母親每晚自己做晚飯,無論我和妹妹想去哪兒,都是她自己開車送。這是美國式生活方式,這似乎很正常,甚至不可避免,而印度之行卻讓我見識到了另一種生活狀態。
在那裡我們遇到了一種新人類——仆人。他們不是管家、清潔工或司機,那些是專職人員,雇用的時候過來,完成一個特定任務後就可以走了。仆人和這些專職人員不同,他們住在主人家裡,通常離自己的家鄉很遠,所以幾乎不用花時間來照顧自己的家庭,他們在主人家吃飯,隨時被主人呼來喝去。他們被訓練得完全能迎合主人的生物鐘,知道早晨什麼時候給主人端茶最合適,能在主人沉浸於最喜歡的肥皂劇時恰到好處地送上晚餐。他們來自鄉村,週圍沒有什麼認識的人,所以一旦被雇用,幾乎別無選擇只能留下。
經過觀察,我發現這些仆人從事此行並非偶然,他們的下一代多半也會接著當仆人。奴役幾乎是代代相傳的。仆人有自己的生理特徵,由於經常吃不飽,他們在20 歲以前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小,而由於繁重的勞動和缺乏醫療,他們20 歲以後的相貌則比實際年齡大。他們的姿勢也有別於他人,在主人面前弓背彎腰,手放在背後,眼裡都是崇拜和恐懼,對主人言聽計從。主人的食物是蔬菜和肉,仆人的盤子裡則只有米飯和扁豆。頭一次在德裡的外祖父母家看到低種姓的清潔女工自慚形穢地蹲在地上,一直保持著這個姿勢跑來跑去地幹活時,我感到十分尴尬。後來和印度所有有閑階層一樣,我也不再看她了。把我母親養大的保姆多年後回德裡最後一次探望外祖父母,她坐在床下的矮凳上,而我們都坐在床上,雖然她已經80 多歲,雖然她這次來是因為感覺自己將不久於人世,雖然我們和那麼多印度人一樣,告訴自己她不是仆人而是“家中一員”。
當然,我眼中十分陌生的等級制度在全世界有著悠久的歷史,從歐洲封建制到美國奴隸制再到俄國農奴制。但在印度它與種姓制度密切聯系,幾千年來,這種種姓制度規定磚瓦匠的孩子只能砌磚,剝牛皮家庭的子孫只能剝牛皮,神職人員家庭的後代則只能傳道,印度人毫無怨言、毫不抗争地做著自己的本分工作,知道越是順應今生的命運,來世就會獲得更好的果報。種姓制度又規定剝牛皮的人地位低於磚瓦匠,而磚瓦匠的地位低於神職人員,並且用家族姓氏來區分這種地位差別。理論上說,任何低種姓的人都可以跳上火車,跑到國家的另一邊,在一個無人知道自己種姓的地方開拓全新的生活,這被人類學家稱為“穿越”。但是很少有印度人會採取這種行為,可見種姓的心理力量是非常強大的。
不過在現代印度,種姓已經不再是從前的樣子了。以前,作為罪惡核心的賤民制度規定某些種姓非常低下,甚至是不道德和不能接觸的。這個制度在我父母出生前就已被宣佈為非法。在他們年輕的時候,印度大刀闊斧地廢除這個制度。印度從國家層面為低種姓的人留出了幾百萬個政府工作崗位和大學入學名額,利用法律來懲罰和阻止“種姓主義”的行為。民主逐漸為那些出身低賤的領導人騰出空間,所以很多印度人現在堅持把自己的低種姓地位當成團結和自豪感的徽章。在農村,這些改變的影響較小,種姓依然延續:很多人還是了解和在意家庭出身,很多仍然做著與自己的種姓有關的工作。在城市裡,不管是乘坐公交車、在辦公室裡工作還是雇用仆人,人們往往不知道也不關心和自己打交道的人來自什麼種姓,這在我父母的時代就開始了,何況是現在。但是即使是在城市裡,在彬彬有禮的談話背後,種姓仍然會影響很多人的生活,使他們或一帆風順或舉步維艱。種姓制度的殘留影響不是硬性的等級劃分,而是等級劃分背後的理論影子:印度人心中直覺地認為人類是分等級的,有些人天生就是主人,而有些人生來就要伺候這些人。
在印度的新等級制度中,餐館裡的侍者可能是個婆羅門,而他的顧客是個賤民——至少已經有了這麼大的改變。但是顧客仍然按照傳統角色所要求的方式和侍者說話,只是他們的種姓已經不存在了:冷嘲熱諷,趾高氣揚,根本不考慮別人的感受。侍者則會聆聽、採納、微笑並連連點頭,就像仆人的慣常舉止。我來到印度後,看到的就是這種淡化的沒有種姓的種姓制度。在孟買麥肯錫公司的電梯裡,我註意到人們的身高分兩等。分別是高級管理人員和送貨員,前者比後者平均要高1 英尺。他們的臉龐似乎更豐滿,五官更端正。他們腿不瘸,身上沒有腫塊,皮膚光潔沒有斑點,因為他們有辦法來對付這些東西。送貨員膚色較黑,其貌不揚,身體外形有問題的也多一些,歲月的滄桑讓他們疲憊不堪。他們弓形腿,眼睛沒精打採,手指畸形醜陋,由於多數人都瘦得皮包骨頭,所以和整個身體輪廓相比?腳顯得很大,使他們的身體比例看起來更像骨架而不像活人。當然,不僅僅是送貨員,他們各行各業的兄弟姐妹也都是這個樣子。指揮交通的低級警員,腰細得就像富人的大腿,一個沒有任何權威的執法人員根本引不起人們的恐懼。一流餐館的服務生,禮服在營養不良的瘦弱身體上松松垮垮,在上菜時鞠躬,點頭哈腰,“先生,先生”地不離嘴。孟買五星級酒店衛生間裡的服務人員在你走向盥洗池時就開始敬禮,擰開水龍頭,把肥皂送到你手裡,遞毛巾然後再敬禮,與此同時不斷輕聲說著:“對了,先生。好的,先生。謝謝,先生。”孟買尼彬濱海大道(Nepean Sea Road )上豪華公寓的仆人們白天在裡面幹活,夜裡則睡在外面的過道上,根本得不到信任,在裡面清掃廁所的人卻不允許使用這些廁所。
本文摘自《亞洲崛起與壯大的見證》
本書作者和奈保爾相似,是移民海外的印度後裔,作者受到印度文化和美國西方價值觀的雙重影響。他是印度經濟、社會變革的親歷者。他以一個局内人的外界觀察家身份,對審視印度發展現狀以及未來前景做出了客觀的全新思考。每一個他筆下的印度故事的觀察和評論都非常透徹、精辟。
作為新興市場之一,印度的高速發展令世人矚目。本書從從夢想、抱負、自豪、自由等六個層面講述印度社會發展的變化和人們生活、思想境界的變遷,講述了印度這片古老的土地極度渴望激情、民主、熱烈的思想註入,打破它的階層束縛,迅速融入全球化的浪潮。作者採訪了諸多當事人,以獨特而深刻的筆觸,向您呈現了一個所有東西方媒介眼中不曾看到過的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