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可以高保真地播放所有東西。”拉文德拉說,“它代表最高水平的觀點,你在電視上看到的所有東西都是最高水平的,所以肯定會給你動力。在電視上,你能看到世界級標準的東西。如果你在《發現》節目中看到某個人捕捉巨蟒,你看到的是世界上最善於捕捉蟒蛇的能手。在電視上我們從沒看到痛苦掙紮著的人們或類似的東西,我們看到的都是自我實現的人。”
但是,雖然有很多夢想,拉文德拉只不過是個農村孩子,沒有人際關系網也不會說英語,而從20 世紀90 年代開始,英語已經成了成功的必要條件。在十年級結束時,他決定去最近的城鎮尤裡德上英語學校,雖然他不會說英語。他和外村來的人坐在教室最後,日複一日地學著零零碎碎的詞匯和語法,靠耳濡目染來學習。
他畢業後升到了尤裡德的一家學院,主修貿易專業。但是下課後他就要去幹活,養活村子裡的家人。這種過度緊張勞累的生活最終讓他無法承受,他沒通過第二年的考試,被開除了。在我父母那個時代的印度,他的故事可能就到此為止了,不會再有第二次機會,沒有其他的路可走。文憑是唯一的流通貨幣,知識是保護門第出身的堡壘。在古代,這意味著只有祭司種姓才能學習梵文。在較近的時期,它的意思變成了對精英高校(比如我父親上的印度理工學院)公共投入巨大,對印度大多數人的基礎教育則完全忽視。即使是在今天,除了最好的幾所大學以外,其他高校的教學質量也非常差。我也是通過去很多教室裡聽課了解到的。所以如果你像拉文德拉那樣,甚至在無情的考試制度把你踢出局之前,你也從沒受到很好的教育。
但是内心的抱負為新生的中產階層課外學校創造了市場,它們迎合那些出身低微、心中充滿夢想卻被舊體制排除在外的年輕人。這些學校往往只有一間教室,只收現金,教學方法也很糟糕。我在孟買接觸的一所學校發放的文憑包括航空、醫院管理、醫療轉錄、法語、德語、阿拉伯語、航運和物流、服務業以及時裝方面。另一所學校安排的課程五花八門,從幼兒保育到室内設計無所不包。但是最常見的課程是英語,這不是印度學校和高校裡陳舊過時的英語課,學生們把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背得滾瓜爛熟但並不明白是什麼意思,老師高高在上地對著講台下的學生宣講。他們學的是今天學了明天就能在工作中使用的口語,粗糙但速成的語言。它教給學生習慣用語、詞匯以及沒有地域特色的口音,在這個口音談吐暴露太多東西的地方,你卑微的家庭出身無迹可尋。
拉文德拉用一個接一個的課外學校技能來武裝自己,學了很多本事,從電工到桌面排版。其中一家學校發現他善於跟人打交道,聘請他做老師,每月薪水360 盧比。另一家學校很快用高出一倍多的價格把他挖走,他又一次感到自己不僅僅是個成功者。人們喜歡他,聽取他的意見,學生們來徵求他的建議。隨著課外學校的風靡,公司在村莊裡不斷開設分校,在他的家鄉比瓦普爾也開設了分校,他被派到那裡管理一所學校。離開村子時他還是個男孩,最後一頓飯是在人家的婚禮上吃的。等他回來時,他成了印度人當中地位最崇高的人——教師,不僅如此,教授的還是新經濟技能。現在他每個月的薪水是1 800 盧比,他成了一個大人物。
2002 年9 月,在他21 歲生日那天,他買了一輛摩托車。這是他們家族歷史上擁有的第一台機動車。他直接從展廳騎到家,載上母親在村子裡繞了一圈。“她什麼話都沒說,”他回憶說,“她只是哭,後來她說:‘要愛護這輛自行車。’”
但是拉文德拉一刻都不能停息。他在比瓦普爾感到施展不開,消息閉塞,就好像自己的長途探險最終又回到了起點。他在那格浦爾找到了工作,那裡的城市化程度比尤裡德更進一步。他的工作是在一家旅行社出售一個名叫“五年家庭娛樂套餐”的旅行計劃,這是一個包含各種活動的套餐組合,有週末旅行、宗教朝聖和遊樂園門票。這個套餐價值10 萬盧比,合2 000 美元,主要面向四口之家。顧客們走進旅行社,對這款產品很感興趣但需要有人說服。拉文德拉就加入了說服者的行列,想辦法賣出產品,每成交一筆即可獲得4% 的提成。這是拉文德拉第一次真正與成功人士接觸,包括商人、律師、醫生、買得起旅行度假套餐的人們。他很快意識到顧客們除了能帶來提成,還有另外的價值。
本文摘自《亞洲崛起與壯大的見證》
本書作者和奈保爾相似,是移民海外的印度後裔,作者受到印度文化和美國西方價值觀的雙重影響。他是印度經濟、社會變革的親歷者。他以一個局内人的外界觀察家身份,對審視印度發展現狀以及未來前景做出了客觀的全新思考。每一個他筆下的印度故事的觀察和評論都非常透徹、精辟。
作為新興市場之一,印度的高速發展令世人矚目。本書從從夢想、抱負、自豪、自由等六個層面講述印度社會發展的變化和人們生活、思想境界的變遷,講述了印度這片古老的土地極度渴望激情、民主、熱烈的思想註入,打破它的階層束縛,迅速融入全球化的浪潮。作者採訪了諸多當事人,以獨特而深刻的筆觸,向您呈現了一個所有東西方媒介眼中不曾看到過的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