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不可能無限地走下去。最終債務會超過我們能借的數額,那麼消費必然會下降。相對於信用收入的錢而言,借錢(債務)的承諾不能再提高時,這個過程便反向進行,於是形成了減債。既然借錢只是拉動消費的方式,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每年花11萬而只賺10萬的人不得不在相等的年份裡把他的花費減少到9萬每年……當減債發生時,就不是在上漲浪潮中相對於錢的債務上升,與之相反的事情變成了現實。當債務人的收入和借款不足以償還他的債務時,資產會被賣出、消費會被削減並用以兌現。這會使資產價格下跌,並引發擔保價格下跌,進而減少收入。由於擔保價格和收入的下降,借款人的信用能力也下降了,於是他得到的信用額度變小了,因此這個自我強化的過程繼續進行著。
戴利奧強調說減債是和衰退非常不同的過程:
不像在衰退時降低利率並創造現金可以校正這種不平衡那樣,在減債過程中貨幣政策不會有效的創造信用。換句話說,在衰退時(當貨幣政策有效時)貨幣量和服務於債務的需求量的平衡可以被校正,因為利率可以被降低到足夠來①緩解債務服務的壓力,②刺激經濟活動,因為相對於收入而言每月要償還的債務很高,③產生正的財富效應。然而,在減債的情況下,這些都不會發生。在通縮的蕭條/減債中,貨幣政策通常對創造信用是無效的,因為利率達到0%就不能再降低了,因此其他不那麼有效的方法便會跟進。信用增長很難被刺激,因為借款人的債務仍然過多,這使得合理放貸不再可能。在通脹的減債中,貨幣政策對創造信用無效,這是因為由於投資者擔心他們的貸款會被貶值的貨幣所償還,所以增長的錢進到其他貨幣和抗通脹的資產中去了。
3.經濟週期——經濟週期指的是經濟活動中的波動。雷R26;戴利奧解釋說:“在‘經濟週期中’,信用的可獲得性和成本取決於中央銀行,而在‘長週期’中,信用的可獲得性和其成本受到那些遠超央行可控因素的影響。”在標準的經濟週期中,央行通過降低利率可以延時地刺激經濟。在長波動週期的減債階段下,央行無法發揮任何影響,因為利率已經低到接近零了。
應當明確的是,雷R26;戴利奧相信任何只基於美國二戰後這段時期的基本分析方法都是不充分的。即便這是一段囊括了接近70年的時間,但除了自2008年開始的減債之外,這段時間沒有其他的減債發生了。而就如之前所述的,經濟和市場行為在減債的情況下和在標準的衰退下表現是很不同的。通過關註更長時期和更廣泛的地域,戴利奧能夠拿出和現在相對的過去發生的事例(比如,大蕭條、泡沫破滅後的日本、拉美的違約)。
在關於週期對於單個國家的影響方面,雷R26;戴利奧的視角更加寬廣,以世紀為單位,這被他稱為足夠成為“真正的大局觀”。他相信所有國家都會經歷五個階段的週期:
階段1——貧窮國覺得自己貧窮。
階段2——快速致富的國家仍然覺得自己貧窮。
階段3——富有國認為自己富有。
階段4——變窮了的國家仍然認為自己很富有。
階段5——經歷減債和相應衰退的國家開始慢慢接受了現實。
以下是戴利奧對於經歷階段4的國家的描述:
這是一個債務上升的時期——也就是說相對於收入,債務在上升直到它無法再升為止……因為這時的消費一直很強勢,國家看起來一直很富有,即便是他們的資產負債表已經惡化了。基礎設施投資、資本商品和研發的效率降低使得其生產收益放緩。其城市和基建比處於前兩個週期中時老化、低效了很多。其償付能力在惡化,反映了它們競争力的下降。它們越發依賴其名聲而不是競争力以為其赤字融資。這時期它們通常在軍費上花費頗多,有時因為戰争使費用不知凡幾,來保護其在全球的利益。雖然不是一貫如此,但隨著這一時期的進一步演變,這些國家產生了“雙赤字”,也就是償付貸款和國家同時赤字。
在這一階段的最後幾年裡,往往會產生泡沫……泡沫的產生源自於投資者、商人、金融中介、個人和政策制定者願意相信未來一如既往,於是他們在趨勢的延續上大量壓註。他們錯誤地認為上漲的投資代表了優質而不是昂貴,於是他們融資購買,而這就促使價格進一步高漲並加劇了泡沫化進程……當收入和投資回報不可避免地低落至債務償還額之下的時候泡沫便會破裂……泡沫破滅會帶來的財務損失要歸咎於國家經濟的下滑。不論因為戰争還是泡沫,這一階段的典型特徵是累積的債務無法用不貶值的貨幣清償,於是引發了下一個階段。
而階段5的描述:
在泡沫破滅後減債發生時,在一個自我強化的負週期下,私人債務上升,私營部門的花費、資產價格和淨值紛紛下跌,而用政府債務的上升,政府赤字和央行“印刷”貨幣量上升來彌補。用這樣的方法,這些央行和中央政府降低了實際利率,並提高?名義GDP的增長,並使之在名義利率之上用以緩解債務壓力。作為這種低利率、弱勢貨幣和差勁的經濟狀況的結果,其債務和權益資產表現拙劣,並使其越發需要與那些廉價的、尚處於前幾個階段的國家相競争。他們願意看到其貨幣的貶值。作為這些經濟和金融趨勢的延續,這些國家會發現他們在國際上的分量在下降。
上述對於階段4和階段5的簡介聽上去仿佛是對美國讓人不悅的具體描述(階段5——現在的狀況;階段4——過去的數十年),不是嗎?
[1]市場大盤風險是貝塔風險的一種。貝塔風險還包括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短期波動率風險。貝塔收益是指通過承擔風險而獲取的收益,這些收益可以通過持有不同的長期被動投資組合而獲得。長期來看,貝塔收益為正是對投資者承擔風險而進行的補償。
[2]很多期貨市場都設置每日最大漲跌幅限制。如果購買方和出售方之間力量懸殊很大,比如發佈了一個令人意外的導致牛市或者熊市的政府報告,市場開盤的時候就會停在漲停或跌停的位置,否則均衡價格會超過漲跌停限制。比如,單價是60美分/每磅,政府發佈報告後市場認為合理的價格應該是在50美分/每磅,因為存在漲跌幅限制,市場價格就只能每天跌2美分。第一天,會有很多抛售者,但肯定不會有買入者,所以市場開盤以後就會維持在58美分/每磅直到收盤(有價無市)。當然,當市場受到一系列漲跌幅限制的時候,就沒有人知道新的均衡價格是多少了——也就是市場可以自由交易的價格。
本文摘自《對沖基金奇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