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炸彈”如何變成競争優勢
比哈爾等北部各邦是印度新興的令人興奮的人口增長核心地帶,而這些地區曾一度被視為“人口炸彈”,成為恐慌的焦點。20世紀七八十年代,日益增長的人口被視為經濟的一個威脅,這種恐懼在被稱為“緊急狀態”的黑暗時期引發了極端的人口控制措施。1975年,印度經濟在石油價格的沖擊下陷入不景氣,總理英迪拉R26;甘地面臨大規模的罷工和抗議,一個地方法院判決她在1971大選中濫用政府權力並對她的當選表示質疑。在家人和親信的建議下,甘地進行了反擊,在炎熱的6月實施了緊急狀態法,暫時關閉了議會並限制公民自由,在隨後的幾個月裡數萬名活動家、工會領袖和政治對手被投入監獄。
在“緊急狀態”期間實行的各種嚴厲措施當中,最富争議的是由英迪拉的兒子桑賈伊領導的絕育手術運動。這場運動要求所有政府雇員每人至少找到兩名已經生育了兩個或兩個以上孩子的男性,接下來這些男性就被強制接受絕育小組實施的15分鐘手術。
引人註意的是,很多中產階級成員支持這項運動,理由是印度必須要從“貧困陷阱”中被拯救出來,而一般認為這個陷阱是由爆炸性增長的年輕人口造成的。通常用很少的錢就可以找到替身來做絕育手術,因此這不是中產階級男人們必須承受的犧牲。政府通過為志願者提供免費的收音機來消除普遍的抵制。當時有個笑話,說的是如果有哪個家夥走路跌跌撞撞或者走路的姿勢很奇怪,人們就會說“他一定有一台新的收音機”。
“緊急狀態”在1977年結束,甘地宣佈開始新的選舉,絕育運動也隨之結束,此前共有780萬名印度男子被強迫或收買而接受了輸精管結紮手術。國大黨在1977年的選舉中敗北,結束了該黨的統治,同時釋放了區域化的離心力,今天仍在侵蝕著印度中央政府的權力。即使到了80年代,新政府仍在敦促印度人把人口控制看作公民的義務。在那個10年中,最吸引人的廣告詞來自於兩句公益廣告歌詞:“生了一個,現在別再生。生了兩個,永遠別再生。”這首曲子的旋律用印地語優美地唱出,人們很難把它從腦海中驅逐出去。
然而在過去10年中,印度政府抛棄了這一主題,壓倒性的共識認為人口增長意味著更多的工人,這將推動經濟增長。印度圖書館的書架上擺滿了研究報告,把中國引為先例,認為這種人口紅利是必然發生的奇迹,但卻回避了為這些年輕人提供教育以及為每年進入勞動力市場的上千萬人創造就業機會的巨大挑戰。
越來越多的年輕工人可以成為一個巨大的優勢,但前提是國家努力讓他們為職業生涯作好準備。翰威特咨詢公司近期所作的一項調查表明,印度城市工人的工資比亞洲任何其他地方上升得都要快,平均工資在2011年增長了將近13%。這是熟練工人太少,從而可以要求高薪的一種表現。
人口分析作為全球性行業,發展驚人。我無法計算在這些年有多少位人口學家曾經到過我的辦公室,每個人都會提供一些關於人口增長將推動經濟增長的分析,並就哪些國家將會享有最大的人口紅利給出提示。這些分析熱潮在華爾街來了又去。20世紀七八十年代,每家投資公司都有自己的政治經濟學家,他們類似於政變和戰争的預測者,但在20世紀90年代被逐漸淘汰,因為戰争變得更加局部化,而新興世界中的政治穩定性在不斷增加。現在則是人口學家在主宰潮流,他們喜歡談論印度。諸如此類的咨詢熱潮應該被可笑地抛棄,而這股熱潮中的認識也會成為過去。毫無疑問,“人口炸彈”的說法用不了多久就會被再次提起。
印度是政治變色龍,這是好話
印度的繁榮也導致了不平等的加劇,一定程度上這在經濟發展的早期階段是很自然的。然而如果不加以應對,不平等會對增長構成威脅。在過去10年中,所有印度人的消費水平都明顯上升,但10%最富有人群消費水平的上升速度比10%最貧窮人群快6%。這個國家的領導人已經在控制潛在的社會緊張局勢,主要通過增加政府補貼,而不是通過擴大商業和就業機會。甘地家族一如既往地表現出對窮人的關心,但是有些做法可能會對經濟增長產生相反的效果,因為這會帶來赤字。在過去5年中,政府開支以每年20%的速度增加,遠遠超過了經濟發展的速度。在此期間,印度總體財政赤字從國内生產總值的6%增加到9%,而公共債務在國内生產總值中的占比目前是70%,在所有主要的發展中國家中處於最高水平。
這種無論經濟好壞都進行赤字開支的習慣的養成,是目前美國和西歐債務問題的主要原因,而印度承受不起。更重要的是,農村就業保障等福利計劃鼓勵農民繼續種田,這違反國情。我們已經看到,中國通過鼓勵内地農民大規模遷移到生產力更高的沿海城市,把不斷增加的勞動力轉變成一場經濟奇迹。在過去10年中,中國居住在城市地區的人口從35%上升到46%。而在同一時期,印度城市人口的增長要緩慢得多,從總人口的26%增長到30%。
印度對人口增長帶來巨大收益的期望,忽視了人們生活在何處。只有當人們轉移到工資更高、更具生產力的工廠崗位而不是務農時,不斷增加的人口才會推動增長。在中國,有23座城市從50年代的10萬人口增長到超過100萬人,這包括深圳在内的很多最具活力的城市,深圳在70年代還只是一個漁村。印度只有6個城市在發生這種爆炸性增長,更積極地鼓勵城市化或許會讓印度的長期增長速度提高到兩位數。
所有這些對印度的政策制定者來說似乎都不重要,他們直到最近還對印度將成為這10年中全球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信心十足。即使他們忽略了人口統計、債務和腐敗將從根本上如何影響長期增長,這種樂觀的看法仍有可能是正確的,部分原因在於大數法則有可能讓中國的經濟放緩,因此有可能把第一名的位置讓給印度,因為印度在一個很低的基數上仍有大量的發展空間。
沒有其他大國像印度這樣擁有如此之多的有利條件,這包括人口特徵、創業能量以及或許最重要的,人均收入只有中國的1/4。但永遠不要認為命運是理所當然的。印度的政策制定者不能假設人口特徵會讓印度取勝,而裙帶資本主義上升和不斷增加的福利開支等問題只是細枝末節,不是實際存在的重大挑戰。正是這些因素在其他新興市場中過早地抑制了發展。
印度的變數是其民主的隨意性,在這種環境下,社會潮流變化迅速。就在過去10年中,印度開始把自己視為下一個中國,把不斷增長的人口視作一種競争優勢,而不是威脅。而現在南方針對北方的優越感最近正讓位於一種尊重。國家層面的過度自信同樣可以快速讓位於更為有益的緊迫感,同時新的領導人也會認識到印度原本複雜的情況。印度偉大的通天繩魔術或許不可思議,但印度的領導人不需要這麼令人眼花缭亂的手法。這個魔術的簡化版本——不需要有人消失在天空中,也不需要有屍塊落下來——就已經足夠令人印象深刻和目不轉睛了。
本文摘自《探尋下一個經濟奇迹》
這是一本對新興國家的成長動力進行精彩絕倫的分析,並大膽預測了決定國家未來成敗的趨勢與因素的權威著作。對於中國讀者而言,這本書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大量從事制造業和國際貿易的生意人的投資戰略指導,另一方面本書是指導政府決策機構應該如何規避國家戰略的風險,以及各級地方政府如何引導企業拉動當地經濟的必讀的決策參考。
21世紀的頭10年,各個新興國家幾乎同時經歷著普通繁榮時期,但在下一個10年,它們的發展將會千差萬別。作者全景式地展現了新興市場繁榮發展、衰退的局面,包括中國、俄羅斯、巴西、印度、東南亞以及歐洲國家的經濟增長模式和發展軌迹,並深入探讨了各國的政體、地方保護主義、家族繼承制企業等相互作用力與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之間的和諧與不平衡關系。
作者對全球經濟發展趨勢以及未來投資新熱點和走向的揭露性觀察,能夠幫助我們在這次金融蕭條中找到變革的思路。而且本書語言通俗易懂,從溫州小商品市場的老闆到政府高層,都沒有任何閱讀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