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控好適當的距離:別和領導走得太近

2013-09-01 12:46:07

  其實,每個人都不希望自己的隐私被別人看到,而對於老闆來說就更是如此。不管你是有意還是無意,一旦被老闆知道你了解了他的隐私,即使你們的關系再密切,關系也將會開始變質。沒有哪個老闆喜歡掌握了自己隐私的下屬,即使他不會解雇你,也會在以後的工作中對你有所顧忌,甚至會找機會把你踢得遠遠的。正是因為你知道了老闆的隐私,抓住了對方的“小辮子”,使得他自身的地位受到了威脅,因此必定會除之而後快。

  美國一位有財有勢的房地產大亨在一檔職場招聘的電視節目《飛黃騰達》中,曾經一手捧紅了一個名叫卡羅琳的36歲中年婦女,而她原本只是他的一家高爾夫俱樂部的經理。但是自從被老闆捧紅,在全國擁有了知名度之後,卡羅琳便驕傲自大起來,甚至不把老闆放在眼裡,還在一些電視訪談節目上大談有關自己老闆的私事。而就在她沉醉於紐約上流社會的浮華名利之時,一天,她的老闆突然對她說:“你被解雇了!”此時,自認為沒有做錯事的卡羅琳感到非常委屈,並且無法接受這樣的結果。但是,她的同事卻並不感到意外,因為卡羅琳的野心實在太大了,行為也太過高調,老闆是不會喜歡野心大、動作大的下屬的。而與之相反的是,房地產大亨的另外一位下屬喬治的名氣也很大,但是他一直以來都恪守本分,低調内斂,對老闆尊敬有加,並且和老闆保持一定的安全距離,對於老闆的私生活,他向來都是只聽不說,而對自己的私事也很少透露。可以說,至今為仍和自己的老闆維持著良好的主雇關系。見過大風大浪的喬治非常明白這樣的道理,即和領導保持一定的距離。

  再來看一個例子:

  明朝大太監魏忠賢原本只是一個身份低微的廚師,但是在得到了熹宗皇帝的寵愛之後,便開始變得驕奢跋扈,不可一世,甚至以九千歲自居。但是,正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在熹宗退位之後,魏忠賢很快被繼位的崇祯皇帝看做是眼中釘,欲除之而後快。因此,一向嚣張跋扈、不守君臣之禮的魏忠賢在改朝換代之後很快被驅逐出了朝廷。

  在現今的職場生活以及工作中,一家公司或者單位在更換了新的領導之後,往往會進行一系列的人事調整,原來的管理人員有的地位不保,而同時有的員工會在競争中脫穎而出,走上管理崗位。而此時,如果你跟原先的上級走得太近,就會在調整的過程中受到影響。不管你的上級最後是晉升還是調離了,你的新上司都會對你有所顧忌,因為你是以前的上司的心腹,很有可能會經常跟以前的上司聯系,如果再繼續重用你,對於新上司來說,這就是一種危險的行為。

  可以說,在人和人的交往過程中,最難掌握的一個原則就是距離,這個距離被形象地比喻為“豪豬的距離”。美國心理學家萊歐·博格指出,有一個寓言可以生動地表達出人與人之間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間距離:

  冬天來臨之時,山中的一些豪豬開始感到寒冷。於是它們為了取暖而互相靠攏在一起。如果擠得太近,它們身上的刺就會刺到對方,讓它們痛不可言;而如果離得太遠,它們又會感到寒冷。最後,經過不斷地調試,它們終於摸索到一個不遠不近的最佳的距離。這個最佳距離既能免去互相刺傷,又能用彼此的體溫來抵禦寒冷。

  那麼,究竟要和領導保持怎樣的距離才是最為恰當的呢?事實上,這就要求把握好以下幾點:

  (1)和領導單獨相處的時間不宜過長。在去老闆的辦公室匯報工作,或者請示工作的時候,一定不能拖延時間,要速戰速決。如果時間過長,就會讓人覺得你和領導之間的關系過於親密而對你產生誤解。此外,在公共場合交談的時候,即使是娛樂也要避免跟領導相處過久,這樣最容易引起別人的猜疑和關註了。

  (2)不要跟領導有過於親密的行為或舉動。在同性之間,無論你的領導是多麼隨和,即使他不介意,也不能跟他發生親密的行為或舉動;而在異性之間,就更不能有過於親密的舉動發生,這樣只會給人留下你們之間關系暧昧的不良印象。

  (3)盡量不要參與領導的私事。有一些領導喜歡讓自己的下屬幫自己做一些私事,如果你答應去做,不僅會犧牲自己的休息時間,還可能引起別人的猜疑;而如果你拒絕了領導,又會使領導丢了面子。因此如果實在沒有好的借口,偶爾幫一次也可以,但是第二次一定要想辦法婉言拒絕。

本文摘自《職業力:如何說領導才會聽,如何做領導最滿意》


  這是一本職場實戰類圖書,明確分為上下兩篇,上篇講的是職場談話技巧、註意事項及有效溝通的捷徑等,下篇講的是在職場中上位的方法,及與領導共事時必須註意的一些潛規則,内容實用。

 承諾與聲明

兄弟財經是全球歷史最悠久,信譽最好的外匯返佣代理。多年來兄弟財經兢兢業業,穩定發展,獲得了全球各地投資者的青睞與信任。歷經十餘年的積澱,打造了我們在業内良好的品牌信譽。

本文所含内容及觀點僅為一般信息,並無任何意圖被視為買賣任何貨幣或差價合約的建議或請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觀點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況下更改。本文並未考 慮任何特定用戶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需求。任何引用歷史價格波動或價位水平的信息均基於我們的分析,並不表示或證明此類波動或價位水平有可能在未來 重新發生。本文所載信息之來源雖被認為可靠,但作者不保證它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作者也不對任何可能因參考本文内容及觀點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承擔責任。

外匯和其他產品保證金交易存在高風險,不適合所有投資者。虧損可能超出您的賬戶註資。增大槓桿意味著增加風險。在決定交易外匯之前,您需仔細考慮您的財務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見、新聞、研究、分析、報價或其他信息等都僅 作與本文所含主題相關的一般類信息.

同時, 兄弟財經不提供任何投資、法律或稅務的建議。您需向合適的顧問徵詢所有關於投資、法律或稅務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