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跋;90年代中國和香港的投資機會
據說20年前,一般的中國人想要的是一輛自行車、一台縫紉機和一塊手表。80年代這張單子上增加了彩色電視機、電冰箱和其它設備。現在90年代,再去預計下一張民族“願望單”也許很困難。但可能包括一台放像機、一套音響系統、空調和移動電話,對許多高收入者來說還有一輛汽車。
人們該怎樣從經濟觀念上來描述中國呢?單純的統計數字超過了人們的想象力,它表明中國已經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制造業和服務業公司。一個有12億消費者的市場,一個有7億人口的勞動力大軍,一個1994年以13%的速度增長的經濟(相比於美國的3%的增長率),更不用說從發達國家幾乎每個角落湧入的億萬投資資金。
經濟學家們預測,由於中國在進行經濟改革,到本世紀末,其經濟增長速度平均可達約9%。但這一發展速度一點也沒保證,發展的道路也許並不平坦。相伴而來的迅猛通貨膨脹,起起落落的國際看法以及基礎設施,都使任何理性的觀察家想系緊安全帶,戴好防護甲。
15年前,中國的最高領導人鄧小平發表了一次歷史性的講話,激發了一場經濟革命。鄧先生簡單地說:“貧窮不是社會主義。”他說了這些話,並發動了一場推動中國向前發展的運動,幫助引導現代中國社會走向他所說的“小康社會”。
十年“文化大革命”,使中國陷入一片混亂,國家瀕臨崩潰的邊緣,中國領導人在此之後發現中國已完全與世界發展相隔離。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和1952年第一次開始二戰後經濟恢複時期的生活水平一樣低,
1978年,國家統計公報說“肉食、家禽、飼料和其他糧食短缺……無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需要。”大多數糧食,甚至從自行車到洗衣粉這樣的消費品都採用配給方式供應。
但到1992年,分配券已經取消,肉類、蛋和飼料的人均產出分別為2;公斤、8公斤和令人吃諒的380公斤,與國際水準相平。
鄧先生說,在改革中“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
他的話現在已成事實。
1994年,經濟增長迅速,產業多樣化發展信心十足。改革給中國社會帶來了巨變,神奇般地提高了生活水平,尤其是較發達地區更是如此。
多年以前,當我剛做美菱公司的業務員時,我記得和一位淵博的華爾街人士談到瑞士銀行家。我尤其記得這句話:“如果你看到一位瑞士銀行家跳出窗外,你就跟著他往外跳。他不僅可以軟著陸,而且還可能以這種方式賺到錢。”顯然是一句誇張的話,但這中間不無真理。
最近,瑞士三家最大公司之一的瑞士銀行公司宣佈進一步進軍中國,在上海建立其在中國大陸的第二家代表處。
瑞士銀行駐北京代表處的一位發言人以瑞士人特有的沉默態度指出:“這是個明顯的信號,我們的銀行想在中國擴展業務。”
如果作為榜樣的瑞士銀行家想跳人中國,為什麼我們不同樣做?我們應當更多地進入中國嗎?時機如何安排?
作為一名長期的華爾街交易商,我已被訓練成這樣:在我開始談贏利潛力之前,我認為先談談涉及的風險更合適。
(I)我們只看到中國在過去15年的增長,在進行大規劃時,這只是非常短的一段時間,不足以得出長期推論。
(2)中國的基礎設施不具有配套性。經濟腐敗和醜聞看來很猖獗。盡管政府看來有進行整頓的決心,但人們會問,他們有經驗和人力來恰當實施這項工作嗎?
(3)我經常被要求挂牌做中國的商品和期貨市場的業務。抛開衆所週知已經確立的交易所,如北京、上海、深圳和鄭洲的交易所,以及南京新成立的石油交易所不談,人們可以看到大多數中國的交易所對自己的未來感到迷惘和不確定。目前,中國估計已有超過100家的交易所和遠期市場、8萬多家農貿市場和交易集市在朝全國化發展。
(4)中國合同的法律效力總體來說達不到標準。這些標準在許多國家被認可,是持續追求重大業務目標的基本保證。
(5)除了在控制通貨膨脹和貨幣供給過松上的重大努力外,影響經濟和經營環境穩定的障礙仍然存在。在不久的將來能否控制註它們還很不確定。
中國幼稚的商品期貨行業面臨成為其迅速的、無節制的擴張結果的受害者的危險。商品期貨市場在全國興起,它的增長既無組織又重複建設。
中國花了5年的時間來建立商品期貨交易。現在,在北京、南京,、上海、深圳和鄭州的交易所裡,主要交易的合約有谷物,其它農產品和食油,石油和金屬合約。但除了這些已經建立的交易所外,還有大量新建的期貨交易所,它們導致的結果是同一商品期貨有多重市場。據報道,該國有20多家官方批準的批發市場和所謂的期貨交易所,另有30多家即將開業或正在計劃之中。
中國主要商品交易所
(1994年1月)
名稱 交易產品 建立年份
北京金鵬銅交易所 銅 1991
北京商品交易所 商品 1993
北京石油交易所 石油 1992
南京石油交易所 石油 1992
上海金屬交易所 非鐵金屬 1992
深圳有色金屬交易所 非鐵金屬 1992
鄭州商品交易所 糧食 1990
一些當地掌權部門想當然認為,建立自己的期貨市場可以使當地的政治家和企業家(他們常常是同一個人)富裕。同時,很強的地方保護主義使一些地方政府將外來產品排斥於他們領地之外。盡管北京再三重申期貨交易所和公司必須經過中央政府的批準,一些地方政府仍舊聲稱有權批準成立。
直接投資於中國公司是非常困難的。至1994年3月,僅有48家公司允許向外國人賣特種“B”股(1991年開始)。相反,國際投資者已瞄準香港,它的股市上有許多公司與中國有業務往來。過去的兩年裡,與近來國際股市下跌之勢相反,那些包括尋找“中國概念”在内的投資者們推動香港股票大幅上漲,使許多完全致力於中國的共同基金在這一時期為股票持有者獲得了巨額回報。
參與中國的經濟增長。並不是只有到上海和深圳的幼稚股票市場上買進賣出這一種簡單的方法,還有許多其他的方法可供外國投資者選擇。
這些途徑包括一些封閉式投資公司和越來越多的開放式基金。它們的全球或僅亞洲資產組合一直在買進中國概念股。
一部分中國公司的股票已經在NYSE挂牌上市,隨著中國朝更加開放的經濟體制發展,很可能在紐約和香港進行額外的公開發售。筒而言之,至少在目前,西方投資者參與中國投資的最合適地方是通過共同基金。
另外還有一條途徑讓西方投資者參與中國的經濟增長。但這條路風險更大,需要更多的知識和金錢。中國正考慮一條新解決辦法.吸引外國投資來解救即將倒閉的國有企業,包括將它們的產權完全出售。中國想讓資本雄厚的公司(所謂白色騎士企業)接管不健康企業。問題在於,願意或能夠對這些企業進行投資的公司中,有毛病的企業比健康的企業多得多。
1/2 1 2 下一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