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把《蝴蝶效應經濟學》這本小書讀完了,書不長,是一本小冊子,但是寫的比較好玩。作者是保羅.奧默羅德。
1、螞蟻的故事
此書的核心是一個在80年代做的和螞蟻有關的試驗,假設有兩堆同樣的米粒,放的和螞蟻窩等距,一個標註為A,另一個標註為B。然後昆蟲學家觀察螞蟻到底去哪一堆取食。
咋一看,我們得出的結論可能會是50%的螞蟻去A堆取食,50%的螞蟻去B堆取食。
但事實卻讓人大跌眼鏡。螞蟻的在A、B之間取食的比例波動性很大,5:5的比例結果幾乎沒有觀測到。一旦大多數螞蟻到其中的一堆,比如說A堆取食。這將維持很長一段時間。而之後,又可能發生逆轉,大多數螞蟻轉向B堆取食,並維持很長一段時間。
生物學家的解釋是:螞蟻有很強的從衆性(有一種解釋是,螞蟻在爬行的路上會留下氣味,之後的螞蟻會跟隨),如果多幾只螞蟻往A堆走,那麼會有更多的螞蟻跟隨著往A堆走,最後導致了大多數螞蟻往A堆走。之後,如果趨勢被逆轉,大多數螞蟻又會往B堆走。
因此,螞蟻在A堆和B堆之間取食的比例經常在極端值之間波動,且在極端值上會持續較長時間,唯獨較少在50:50這一理論值上停留。
人類作為一種群居且從衆的動物,其實比螞蟻高明不了多少。
2、錄像機的故事
在20世紀80年代,Betamax和VHS公司在搶錄像機市場份額,Betamax錄像機很容易操作,但是最終被更難操作NHS錄像機被擠出了市場。
這是因為VHS錄像機在市場份額上占據優勢之後,有更多的人會購買VHS錄像機,這樣更多的錄像帶是按照VHS錄像機的規格生產的。最終形成了一個正反饋循環。導致了幾乎買不到B錄像機的錄像帶,最後作者也不得不改用了V錄像機。
這個例子告訴了我們,均衡這一個概念在很多時候是一個joke,經濟中更多的是正反饋的循環,但是這一正反饋循環,如同核聚變一樣,需要到達某一個臨界值之後,才可能發生。
3、犯罪和刑罰
所有人都知道,加大對於犯罪的懲罰有助於減少犯罪,但是這一效果究竟多大呢?
作者發現,在社會處於高犯罪率狀態時,加大刑罰力度,對於減少犯罪率收效甚微,但是隨著高壓政策的持續,刑罰力度到達某個臨界態時,社會就會從高犯罪率狀態過度到低犯罪率狀態。此時,即便縮小刑罰力度,犯罪率也會保持在低位。
這一論點的背後的邏輯在於:犯罪行為並非如傳統經濟學所認為的是個人利益權衡的結果,他更是一種社會互動的結果。當一個社會處於高犯罪率狀態下,青少年之間的互動,會使得更多的人犯罪,而更多的人犯罪,又會使得這一正反饋循環加劇。
這一論點是有較好的實證基礎的,一個社會群體的罪犯比例越高,其他個人轉化為罪犯的可能性就越大。一般來說,社會群體的犯罪率的分佈總是保持在一種穩定的狀態。比如說,黑人比白人更容易犯罪。
在環境的影響下,正反饋循環開始起作用,於是高犯罪率的社會狀態得以保持。而在嚴刑峻法的持續高壓下,犯罪分子的比例逐步縮小到某個臨界值之下,社會的風氣逐步好轉。社會也進入了一個低犯罪率的狀態。
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嚴打對於扭轉80年代初期的社會風氣,有著重要作用。在嚴打之後,社會的犯罪率從高狀態過度到了低狀態。
4、窮國和富國
傳統的增長模型總是假定規模報酬不變,這一脫離現實的假定得出來的結論是:增長的收斂。這與當前窮國和富國的貧富差距不斷拉大的現實和矛盾的。
作者的研究發現,實際數據並不支持規模報酬不變的假定,比如20世紀的西歐國家的增長率要高於19世紀。而在1820年,西歐地區已經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地區了。增長率並沒有實現收斂,而是繼續發散。
對此,作者認為,如果一個經濟進入了一個正向的反饋循環,那麼其將表現為規模報酬遞增而非規模報酬不變。
自我強化的過程一旦開始,就很難逆轉。這表現為規模報酬的遞增。
作者構建了一個極其有趣的仿真模型對此加以論證。
5、資產價格的錨定
從長期來看,匯率應該滿足購買力平價理論,但是實際中,匯率卻可能會大幅度偏離基本面,這些偏離,無論是高於還是低於,都可以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人類往往是從衆的,當貨幣被高估時,投資者往往會認為這一高估是合理的,並將這一錯估持續較長的時間。而一旦泡沫破滅,他們又會過度反應,將這一貨幣過度低估。
這就如同螞蟻,在A堆和B堆之間的取食比例,往往在極端值之間波動,極少會停留在50:50的這一理論值上。
股票價格,應該也是如此吧,當一只股票被高估時,群體的互動,會催生市場的狂熱,將其擡高到一個高估的水平,並持續一段時間。而一旦泡沫破滅,群體的過度反應,又會將其打入地獄。並讓其在一個低估值水準上持續較長的時間。
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比之於螞蟻,還真好不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