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發展理論

2013-10-18 14:32:24

  金融發展理論以金融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金融自身發展規律為研究對象,主要包括金融結構理論、金融抑制理論和金融深化理論。金融發展理論能夠為利率結構和利率管理的市場化提供理論依據,是利率市場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麥金農和肖提出的金融抑制理論與金融深化理論是"市場主導論"的思想基礎。該理論主張放松利率管制,縮小指導性信貸計劃實施範圍,促進金融同業競争,放松匯率和資本流動的限制,由市場決定利率的變動。他們認為金融壓制將阻礙一國經濟發展,主張進行金融自由化改革,即利率自由化、金融機構競争自由化和匯率自由化等以促進經濟發展;還認為發展中國家政府不正當的利率管制造成金融抑制,如實施利率匯率限制、高準備金率、信貸配給管制以及對金融中介的歧視性負擔等扭曲了資金價格,金融資產的合理收益率被扭曲,未能有效地激勵儲蓄、鼓勵投資。麥金農在後來發表的《經濟市場化的次序》一書中,提出了利率市場化的條件,即緊縮的財政政策到位、財政赤字消除,物價基本穩定。

  金融結構理論

  金融結構理論的代表人物是美籍經濟學家雷蒙德-戈德史密斯(RaymondGoldsmith),他主要研究金融發展的過程及規律。戈德史密斯把複雜的金融現象歸納為金融工具、金融機構和金融結構。金融工具是指對其他經濟單位的債權憑證和所有權憑證;金融機構指資產與負債主要由金融工具組成的企業;金融結構則指一國現存的金融工具和金融機構之和。1969年,戈德史密斯出版了《金融結構與金融發展》一書,認為金融發展的實質是金融結構的變化,研究金融發展就是研究金融結構的變化過程和趨勢。

  通過對比世界上35個國家百餘年的金融史料和數據,戈德史密斯得到結論:世界上只存在一條主要的金融發展道路,在這條道路上,金融結構的變化呈現出一定規律性。盡管不同國家的起始時間、發展速度各不相同,但它們很少偏離這條道路,只有戰争和通貨膨脹例外。他創造性地對各國金融發展的差異進行了數量研究和比較研究,並首次提出一國金融結構與發展水平的存量和流量指標。

  金融相關比率即金融上層機構與經濟基礎結構在規模上的變化關系,反映了金融發展的基本特點,用於衡量一國金融結構和金融發展水平。金融相關比率指標可以表示為FIR。(週延軍.西方金融理論[M].北京:中信出版社,1992:372.)

  式中,T為截期比率,表示時間或截止時間;

  FT為一定時期内的金融活動總量;WT為國民財富的市場總值;

  β為平均資本-產出比率,在這裡定義為國民財富淨額與國民生產總值(GNP)之商;r為以現價計算的GNP實際增長率;π為物價變動率;K為資本支出總額與GNP之比;η為外部融資比率,即一定時期金融工具發行額與該期内全部貨幣化資本支出之比;Kη為非金融部門金融工具發行額占GNP比重;Φ為金融部門金融工具發行額占GNP比重;λ為分層比率,定義為某類金融機構對其他所有金融機構發行的金融工具與它們對非金融部門的發行總額之比;ξ為海外淨債權率,即國外金融工具發行額與GNP之比;Q為受價格波動影響的金融工具淨發行額的比例;φ為金融資產價格波動率。FIR數值越高,表明金融深化程度越高;數值越低,表明金融深化程度越低。

  戈德史密斯強調,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呈現正相關關系,金融發展能夠促進經濟增長。他認為,儲蓄和投資是相分離的,究其原因是因為金融工具的出現和金融機構的成立擴大了金融資產的範圍。儲蓄和投資的分離不但能夠增加資本收益,提高資本形成在GNP中的比重,而且能夠通過儲蓄和投資兩條渠道提高經濟增長率。儲蓄和投資分離之後,一方面使某單位的投資擺脫儲蓄能力的限制;另一方面,為儲蓄者帶來收益,增加收入。可見,金融機構的介入使投資和儲蓄的總量超出了金融機構不存在時候的直接融資總量,金融機構通過資金的重新分配,提高了資金利用率。因此,金融發展程度越高,金融活動對經濟的滲透力越強,經濟增長和發展越快。金融結構理論的核心是註重金融工具供給和強調金融機制的正常運行。

  關於金融發展的内在路徑,他認為由於存在不同類型的金融機構,各國的金融相關比率水平、金融機構資產在全部金融資產中的份額、金融工具的規模以及相互之間的關系等都可以通過國民收支平衡表的比較得出。利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結合的研究方法,他得出的結論是:主要的金融發展路徑只有一條,不同國家起步時間和起步階段不同,發展速度不同,但沿著該路徑,金融結構會出現趨同。

  在金融結構理論中,戈德史密斯證明了各國金融結構的趨同性。發達國家的發展經歷能夠為發展中國家提供經驗和教訓。根據發達國家經驗,發展中國家應打破單一銀行體系,形成不同性質銀行同時存在的格局;開放金融市場,?步建立中小金融機構、外資金融機構、非銀行金融機構準入制度;創新金融工具和金融制度,推動利率市場化改革,拓展銀行表外業務;深化資本市場,形成多元化的市場結構。

本文摘自《利率市場化的全球經驗》


   本書通過比較研究,分析和總結了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澳大利亞、韓國、俄羅斯、印度、中國台灣、中國香港、拉美三國等國家和地區的利率市場化經驗,對比了其利率管制的形成原因、改革的步驟、改革前後的宏觀經濟環境、金融機構狀況、金融法律環境以及貨幣調控方式方面,回答了什麼是金融自由化的内在動力,利率市場化給金融行業的整體模式、金融穩定帶來的影響和挑戰,利率市場化與利率調控手段之間的關系等重要問題。

 承諾與聲明

兄弟財經是全球歷史最悠久,信譽最好的外匯返佣代理。多年來兄弟財經兢兢業業,穩定發展,獲得了全球各地投資者的青睞與信任。歷經十餘年的積澱,打造了我們在業内良好的品牌信譽。

本文所含内容及觀點僅為一般信息,並無任何意圖被視為買賣任何貨幣或差價合約的建議或請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觀點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況下更改。本文並未考 慮任何特定用戶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需求。任何引用歷史價格波動或價位水平的信息均基於我們的分析,並不表示或證明此類波動或價位水平有可能在未來 重新發生。本文所載信息之來源雖被認為可靠,但作者不保證它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作者也不對任何可能因參考本文内容及觀點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承擔責任。

外匯和其他產品保證金交易存在高風險,不適合所有投資者。虧損可能超出您的賬戶註資。增大槓桿意味著增加風險。在決定交易外匯之前,您需仔細考慮您的財務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見、新聞、研究、分析、報價或其他信息等都僅 作與本文所含主題相關的一般類信息.

同時, 兄弟財經不提供任何投資、法律或稅務的建議。您需向合適的顧問徵詢所有關於投資、法律或稅務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