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貸危機中的美林(2)

2013-11-09 11:53:48

  由於美國的債券市場是國際化的市場,各國的基金都參與了次級抵押債券交易,所以和美國的投行有關聯交易的外國投行或商行也不能幸免。2007年8月9日,法國巴黎銀行宣佈暫停旗下3只涉及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債券的基金贖回業務。德國多家基金也陸續宣佈暫停贖回業務。自2007年第三季度開始,金融機構開始報告抵押貸款和相關資產價值大幅下跌造成的大額損失。報告損失的還有法國的興業銀行和巴黎銀行、英國的北岩、瑞士的瑞銀以及德國銀行,估計總損失已經超過1000億美元。2008年1月15日,花旗集團宣佈由於次級貸款損失,在2007年第四季度淨虧損98.3億美元。

  1月16日,摩根大通公佈2007年財務報告,第四季度虧損35.88億美元,其中因次級貸款損失13億美元。這麼多年來,帶來豐厚利潤的證券化、衍生化業務早就成了華爾街最主要的業務,其範圍包括為客戶進行交易和承銷債券。因此高盛、摩根士丹利、貝爾斯登、雷曼兄弟和美林證券,還有其他投資銀行,都是高利潤產品的代表,特別是多種包裝完美、涉及國外市場的住房抵押貸款支持證券,這種衍生證券的實際操作比買賣房子複雜的多,而且花樣繁多,像Straddle(跨式交易)、Strangle(寬跨式交易)、Naked Put(裸賣看空期權)、Butterfly(蝶式交易)、Covered Call(掩護性買權)、Collar(上下限期權)、Iron Condor(鐵鷹套利),通過這些花哨而又隐晦的金融產品把風險完全掩蓋了起來,使華爾街投資銀行能夠擡高利潤。而高利潤的獲得渠道是槓桿,槓桿放大了利潤,同時也放大了風險,成了投資銀行最大的隐憂。對沖基金經理是在借錢投資上最具侵略性的一群人,在2005~2006年的金融狂潮中,許多對沖基金利用的槓桿率高達15倍,即它們自己拿出1美元,借用15美元的資金進行投資。對沖基金承諾可以提供超高的回報,但高回報一定緊緊伴隨著高風險。如果賭註押對了,那麼槓桿作用確實能保證投資者巨大的回報。

  但如果押錯賭註,那麼投資者面臨的可就是滅頂之災了。譬如,對沖基金準備購買價值100美元的次級抵押貸款支持證券,基金花費的自有資金為10美元,它另外借用90美元。如果證券價格上漲10%,基金的回報率則是100%,其回報相當於原來的自有資金10美元的1倍。美國次貸危機對於股市暴跌來說,只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在20世紀90年代末期,標準普爾500指數成分股的市盈率超過了40倍,遠遠高於16倍的歷史正常水平。自1925年以來,幾乎每個十年都是上漲的,上漲的比例高達98.6%。異常繁榮的股市會透支未來的收益。當繁榮散盡,收益便會降至正常水平之下。從更長期來看,股市平均回報也就回歸到了9%的正常水平。自90年代以來,美國和全球股市的瘋狂上漲為2008年全球股市的暴跌埋下了伏筆。作為華爾街五大投行之一的美林證券,曾是世界領先的財務管理和顧問公司之一,在金融危機爆發之前,美林證券在全球有超過700個辦公室及15700名財務顧問,為個人及企業提供以一流規劃為基礎的財務顧問與管理服務,旗下所管理的客戶資產總值達1.7萬億美元,為全球規模最大的財富管理公司之一。

本文摘自《金融之巅》


   本書講解了美國五大投資銀行的興衰歷史,從衆多的案例和史實中分析了金融行業的方方面面,是一部宏大的行業發展史詩作品。盡管由於2008年的金融危機導致美國的幾大頂級投行在理論上已經不複存在,但很顯然,投行業不但仍然存在,並且正在以更加穩健的步伐向前發展。如果能夠回頭把美國的幾大頂級投行從建立到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這一段歷史系統地梳理一遍,無疑是有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的。因為只有認真的審視美國頂級投行歷史上興衰起伏的點點滴滴,投行業在未來的發展才能做得更好,甚至對於我國的投行業發展也是有借鑒意義的。實際上,美國的金融行業在過去一百多年的歷史中,一直都是在不斷地總結、修正和完善中前行的,今天的投行業也概莫能外。

 承諾與聲明

兄弟財經是全球歷史最悠久,信譽最好的外匯返佣代理。多年來兄弟財經兢兢業業,穩定發展,獲得了全球各地投資者的青睞與信任。歷經十餘年的積澱,打造了我們在業内良好的品牌信譽。

本文所含内容及觀點僅為一般信息,並無任何意圖被視為買賣任何貨幣或差價合約的建議或請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觀點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況下更改。本文並未考 慮任何特定用戶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需求。任何引用歷史價格波動或價位水平的信息均基於我們的分析,並不表示或證明此類波動或價位水平有可能在未來 重新發生。本文所載信息之來源雖被認為可靠,但作者不保證它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作者也不對任何可能因參考本文内容及觀點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承擔責任。

外匯和其他產品保證金交易存在高風險,不適合所有投資者。虧損可能超出您的賬戶註資。增大槓桿意味著增加風險。在決定交易外匯之前,您需仔細考慮您的財務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見、新聞、研究、分析、報價或其他信息等都僅 作與本文所含主題相關的一般類信息.

同時, 兄弟財經不提供任何投資、法律或稅務的建議。您需向合適的顧問徵詢所有關於投資、法律或稅務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