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會崩潰嗎?(4)

2013-11-10 10:03:31

  省級地方政府對經濟增長和過渡投資的政治上的偏好

  中國的經濟增長從依賴出口和固定資產投資向消費的為主轉變需要一個從資本到勞動,從利潤到工資,從企業部門向家庭部門的分配改變。中國政治經濟中贊成保持現狀的國有企業,地方政府,出口企業,國有銀行是強大的,與之相比較普通家庭是弱小的。在中國的中央政治權力的下放,加劇了過度投資的問題。省,市各級黨政官員不計代價的提高其所在省份的增長率,將其作為政績而藉此被晉升,甚至成為政治局常委中國的最高執政機構的九名成員之一。一旦黨委書記離任,留下任何經濟困境,都只會成為下任領導頭疼的問題。因此,地方領導人有一個強有力的激勵來控制國有商業銀行;創造數以千計的特殊目的公司,以資助基礎設施的投資使盈利最大化;管理土地使用和銷售確保房地產開發;幹涉地方國有企業,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產能和促進就業增長。這導致了廣泛的省份之間的重複投資,難怪每個省都有其自身的鋼鐵和鋁加工廠,汽車廠,紡織品和服裝廠,電子廠,水泥廠。在宏觀層面上,其結果是占國内生產總值的近50%的固定資產投資。

  需求和供給結構的轉變可能是崎岖和危險的

  這種複雜的過渡是一條崎岖不平的,危險的道路,潛在著"硬著陸"的可能。如果投資仍然在國内生產總值的占過高的比重,其所產生的產能過剩,過度的不良貸款和公共債務,就會讓中國發生硬著陸。但是,即使中國的決策者們能夠加快經濟的重新平衡,依然有很多理由讓人相信這種轉型仍然具有多方面的風險。

  如果工資,匯率和利率政策的變化發生得太快,許多國有企業會破產,因為他們的利潤將消失。國有企業的不景氣將導致就業下降,結果將是,勞動者收入的下降,盡管增加了勞動收入的份額有所增加。勞資紛争,包括罷工和工會鬥争,是一個潛在導致名義和實際工資過快不合理增長的原因。

  不僅在需求結構(減少出口和固定投資,增加消費),在供給結構上的改變也是必要的。消費品出口國外,可能相比在國内消費有一個更高的增加值;另外,滿足内需對工業/制造業生產的需求會相對下降。這些轉變需要對勞動力和資本從一個夕陽部門到一個新興部門的困難運作;新的需求模式,需要一個也是新的與之相匹配的供給結構。

  生產結構的變化,需要通過關閉非生產性和/或無利可圖的企業,來進行大量的企業重組,允許優秀的企業之間的強強聯合和擴大。這將破壞地區和部門的就業機會和產能。例如,在今日中國,有近100個汽車制造商(比幾年前的110有所下降),而美國卻只有三家汽車制造商。之所以有這麼多的汽車企業,以及衆多鋼鐵,水泥,紡織等企業,因為每個省希望它們存在(來解決各自省份的經濟發展和就業問題)。必要的整合和企業部門的結構調整需要關閉效率低下和/或無利可圖的企業,即意味著大量的地區和部門的裁員,這在政治上是困難困難並且涉及下崗職工的重新安置成本。最終,在夕陽的重工業和制造業部門的勞動力的減少會比在新型行業如服務業的就業的增加快,從而導致就業問題。

  鑒於強大的阻力,都是拒絕的變化和承擔的風險和成本的,政治阻力最小的路徑是出口導向型增長,過度投資,所以消費不足現象還會延續,盡管在新的五年計劃裡有提高消費在GDP中的比重的目標(像以前重複過的一樣)。

  

本文摘自《你所不知道的冰冷經濟真相》


   分稅制、民生產業市場化、加入世貿,這三大政策決定了近十年來中國經濟的走勢,改變了中國社會的許多基本形態,並對中國的未來產生了巨大影響, 20世紀90年代的三大政策雖然讓中國經濟在進入21 世紀後繼續保持了10年高速增長,但是這個增長卻是以犧牲民衆福利以及導致中國經濟陷入結構性困境為代價的。所以,對過去經濟政策的反思意義是十分重大的,當前中國改革事業正面臨一個十字路口上的選擇,是繼續按照過去模式發展只做少量修補,穩定壓倒一切。還是對過去模式做重大調整探索另一條可持續發展道路? 《你所不知道的冰冷經濟真相》從宏觀經濟政策解讀入手,先後分析了 GDP 保8背後的就業壓力,國進民退的結構性原因,產業空心化的形成是關鍵要素的非市場化等衆多經濟社會問題。力圖為讀者展現一幅中國經濟的宏觀畫卷,希望大家能夠把握時代的脈搏,找到自己的位置。

 承諾與聲明

兄弟財經是全球歷史最悠久,信譽最好的外匯返佣代理。多年來兄弟財經兢兢業業,穩定發展,獲得了全球各地投資者的青睞與信任。歷經十餘年的積澱,打造了我們在業内良好的品牌信譽。

本文所含内容及觀點僅為一般信息,並無任何意圖被視為買賣任何貨幣或差價合約的建議或請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觀點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況下更改。本文並未考 慮任何特定用戶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需求。任何引用歷史價格波動或價位水平的信息均基於我們的分析,並不表示或證明此類波動或價位水平有可能在未來 重新發生。本文所載信息之來源雖被認為可靠,但作者不保證它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作者也不對任何可能因參考本文内容及觀點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承擔責任。

外匯和其他產品保證金交易存在高風險,不適合所有投資者。虧損可能超出您的賬戶註資。增大槓桿意味著增加風險。在決定交易外匯之前,您需仔細考慮您的財務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見、新聞、研究、分析、報價或其他信息等都僅 作與本文所含主題相關的一般類信息.

同時, 兄弟財經不提供任何投資、法律或稅務的建議。您需向合適的顧問徵詢所有關於投資、法律或稅務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