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台高築

2013-11-10 10:58:28

  經過整整一代人的時間,美國人已經習慣了這種由消費主導的生活方式,中產階級的生活水準也被重新定義了。富裕的生活提升了美國人的自豪感,同時也讓更多的人不知不覺中就把美國和富足畫上了等號。大家的感覺是,我是美國人,我就應該這樣生活,這就是美國夢,今天實現了。

美國政府全力支持這樣的消費。政治家們認為,蘇聯倒台標志著美國消滅了唯一的對手,成為全球霸主,既然是霸主,自然就什麼都不用怕,借了別國的錢也不用還,難道誰還敢來讨債不成?不僅可以借錢花,美國自己還可以印錢花,有哪個國家敢不接受美元嗎?那就花吧,老百姓高興,政治家可以連任,資本家發財,皆大歡喜,何樂而不為呢?

為了鼓勵消費政府先吹股市泡沫,破裂之後又吹房地產泡沫。美國2/3的人有產權房,眼看著房價噌噌往上漲,大家越發覺得富裕了。很多人開始從房子裡借錢消費。根據統計數據,上世紀八十年代美國人平均擁有自己房產的80%,或者說還有20%房貸沒還清。到現在這個數字降到了30%多一點。也就是說在二十年裡美國的普通家庭向銀行借了相當於自己房子價值一半的錢,花掉了。

當然這裡邊有很多原因。有些家庭因為失業,離婚,或者其他原因收入下降,但又不願意放棄已經習慣的生活方式,所以用房子抵押借錢消費。有些本來就是低收入階層,應該算窮人而不是中產階級,但向往中產階級的日子(畢竟也是美國人,都徵服世界了,憑什麼我就不能沾點光?),正好也有房子,雖然破點兒,位置差點兒,也漲價了,白來的錢為什麼不享受?還有更多的人本來已經過得不錯了,還嫌不過瘾,要體驗一下富人的感覺,也算不旺來人世一遭,於是就來個週遊世界,或者名牌跑車,私人飛機,遊艇,等等。美國人有不錯的社會保險和養老福利,所以存錢的壓力本來就很小,再加上政府一宣傳,形勢大好,越來越好,就更沒顧慮了。

在房地產泡沫高潮期(2005~2006年),銀行甚至超過房價放貸,而且根本就不管借錢的人有沒有償還能力,因為銀行相信房價會一直漲下去,還不了房貸不要緊,銀行把房子收回來再賣掉照樣賺錢。比如一個二十郎當歲的小年輕,身無分文,工作都沒有,就可以買一套二十萬美元的房子,銀行可能貸給他二十五萬(反正放貸越多,銀行業績越好)。小夥子不但住進新房子,而且立刻到手五萬現金,這等天上掉餡餅的事,還不趕緊花掉它盡情享受。

從房子裡借錢只是一種途徑,還有很多其他途徑可以借到大量的錢。信用卡是最常見的一種。在全民瘋狂消費的那些年裡,銀行發放信用卡的政策是“give it to anyone with a pulse”,也就是說只要你還沒死得硬邦邦,還能摸到脈搏,銀行就會給你發信用卡。甚至你已經有七八張了,不想再要了,銀行還會用各種方法誘惑你再要一張,比如只要你接受一張新卡就白送一百美元消費額。每張卡的額度也是越來越高,一兩萬美元很正常。很多人從一張卡開始刷,逐漸上瘾,到控制不住,最後十幾張卡都刷暴。

到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房地產泡沫破裂,銀行開始回收貸款,美國中產階級突然從天堂調進了地獄。我們可以用統計平均值來看一個普通家庭到底欠了多少債。八十年代這一家的房子值三萬美元(當時的平均值),他們擁有其中的80%,也就是兩萬四千美元,欠銀行六千美元。現在這房子大約值二十萬美元(也是平均值),他們擁有30%,也就是六萬美元,欠銀行十四萬美元。再加上買車的貸款,上大學的貸款,信用卡超前消費,等等,一個普通中產階級家庭就欠了二三十萬美元的債。隨著銀行收緊信貸,幾年前那種到處都可以借到錢,借新債還舊債,債多不愁的日子一去不返了。許多人破產,更多的人在還債的壓力之下苦苦掙紮。同時失業率大幅上升,高失業率又壓低工資,中產階級的日子越來越不好過了。大批曾經的中產,幾年前還過得很富足的人,變成了依靠政府救濟才能維持的窮人。

  

本文摘自《下一個泡沫》


   本書講解了經濟泡沫和貨幣泡沫形成的原理,結合現實世界的各種情況,從“泡沫”這一角度解讀了世界經濟的全貌。經濟無法與歷史、文化、政治等元素割裂開來,我們必須面對這樣一個錯綜複雜的世界。
  這個世界不是烏托邦——簡單得就像《模擬城市》;這個世界也不是地獄——陰謀和陷阱無處不在。本書的作者王希秋先生正是看清了這一點。他的文章裡沒有對經濟理論生搬硬套的機械運用,也沒有為迎合部分國人對陰謀的偏好而歇斯底裡。在理論方面,本書涉及許多宏觀經濟學與貨幣金融學的知識,深入淺出地闡述了30年來世界經濟發展的脈絡;在現實方面,本書強調?中國—美國—歐盟微妙的三角關系,從政治、軍事、經濟的立體視角分析了這出新“三國演義”。

 承諾與聲明

兄弟財經是全球歷史最悠久,信譽最好的外匯返佣代理。多年來兄弟財經兢兢業業,穩定發展,獲得了全球各地投資者的青睞與信任。歷經十餘年的積澱,打造了我們在業内良好的品牌信譽。

本文所含内容及觀點僅為一般信息,並無任何意圖被視為買賣任何貨幣或差價合約的建議或請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觀點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況下更改。本文並未考 慮任何特定用戶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需求。任何引用歷史價格波動或價位水平的信息均基於我們的分析,並不表示或證明此類波動或價位水平有可能在未來 重新發生。本文所載信息之來源雖被認為可靠,但作者不保證它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作者也不對任何可能因參考本文内容及觀點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承擔責任。

外匯和其他產品保證金交易存在高風險,不適合所有投資者。虧損可能超出您的賬戶註資。增大槓桿意味著增加風險。在決定交易外匯之前,您需仔細考慮您的財務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見、新聞、研究、分析、報價或其他信息等都僅 作與本文所含主題相關的一般類信息.

同時, 兄弟財經不提供任何投資、法律或稅務的建議。您需向合適的顧問徵詢所有關於投資、法律或稅務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