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基本特徵:增量依賴症(1)

2013-11-10 12:04:27

  在存量不動,分配體制不變,只做增量來解決低端人群基本生活需要的模式下,中國經濟具有鮮明的增量依賴症特徵。這種增量依賴症基本特點就是存量占有的財富越大,對增量的要求就越高。能否完成必要的增量(比如保8)已經成了維持社會基本穩定的底線。

  為了完成必要的增量,經濟發展必然依靠以下3個途徑:

  沉重的稅負。

  由於存量分配模式不動,我們的民營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就只能在GDP蛋糕分配中拿到20%左右的財富。也是由於存量基礎不動,所以我們的中小企業卻要貢獻80%左右的稅收,養活80%的人口——分配最少,貢獻最大,其承擔的稅負必然是驚人的。

  我們的稅收體系具有名目繁多、稅率高、重複收稅十分嚴重。往往一個商品流轉環節越高,其最終零售價中含稅比例就越高。

  央視二套曾經報道了一個真實的案例。一個運輸企業從廣州運輸1000多噸貨物到北京,運輸費用大概是1萬多元,企業的利潤只有300多元,而這個過程承擔的稅費達到1200元。稅費是企業利潤的4倍!

  2011年8月,美國《福佈斯》雜志推出的榜單顯示,中國内地的“稅負痛苦指數”位居全球第二。

  2001年到2010年,我們GDP增長了3.6倍,而同期財政收入卻增長了5倍。年平均增速在17%以上,遠超過GDP增速。即使在2008年遭遇次貸危機,我們出口大幅度下降,大批制造業倒閉的情況下,當年財政收入也保持了20%的增長。

  中國財政增長速度世界第一,對應的企業稅負痛苦指數位居全球第二就一點也不奇怪了。

  超發的人民幣

  存量不動,只做增量的結果,必然導致貨幣大量超發。

  中國人民幣超發已經到了觸目驚心的地步。

  10年時間,我們創造的GDP大致增長了3.6倍,鈔票呢卻增加了將近5倍!在2001年,我們大致是創造1元的財富發行1.5元的鈔票,到現在已經發展成創造1元的財富發行了將近2元的鈔票!

  人民幣超發有深刻的原因,所有原因的根源就在這個增量依賴症上。

  第一,當經濟增速不夠,政府必然會加大基礎設施投資來保證增量。政府投資的錢從何而來,大部分就靠印鈔機幫忙。

  第二,當内需與政府投資還不足以保證足夠的增量,解決辦法就只有靠擴大出口了。怎麼擴大出口?我們的辦法是拉高匯率、低估人民幣、提高出口退稅等手段強行擴大出口,結果就是進出口嚴重不平衡,央行不得不印刷更多的人民幣來收購出口換回的外匯。

  上述2點原因我們將在第二章詳細分析。

  第三,由於大多數老百姓在整個分配體系中拿得太少,而我們的社會保障體系非常薄弱,所以,中國老百姓有一個節衣縮食的傳統,有點閑錢就存進銀行,以倍急用。所以,我們的儲蓄率又是世界第一,達到65%的高度。

  

本文摘自《你所不知道的冰冷經濟真相》


   分稅制、民生產業市場化、加入世貿,這三大政策決定了近十年來中國經濟的走勢,改變了中國社會的許多基本形態,並對中國的未來產生了巨大影響, 20世紀90年代的三大政策雖然讓中國經濟在進入21 世紀後繼續保持了10年高速增長,但是這個增長卻是以犧牲民衆福利以及導致中國經濟陷入結構性困境為代價的。所以,對過去經濟政策的反思意義是十分重大的,當前中國改革事業正面臨一個十字路口上的選擇,是繼續按照過去模式發展只做少量修補,穩定壓倒一切。還是對過去模式做重大調整探索另一條可持續發展道路? 《你所不知道的冰冷經濟真相》從宏觀經濟政策解讀入手,先後分析了 GDP 保8背後的就業壓力,國進民退的結構性原因,產業空心化的形成是關鍵要素的非市場化等衆多經濟社會問題。力圖為讀者展現一幅中國經濟的宏觀畫卷,希望大家能夠把握時代的脈搏,找到自己的位置。

 承諾與聲明

兄弟財經是全球歷史最悠久,信譽最好的外匯返佣代理。多年來兄弟財經兢兢業業,穩定發展,獲得了全球各地投資者的青睞與信任。歷經十餘年的積澱,打造了我們在業内良好的品牌信譽。

本文所含内容及觀點僅為一般信息,並無任何意圖被視為買賣任何貨幣或差價合約的建議或請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觀點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況下更改。本文並未考 慮任何特定用戶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需求。任何引用歷史價格波動或價位水平的信息均基於我們的分析,並不表示或證明此類波動或價位水平有可能在未來 重新發生。本文所載信息之來源雖被認為可靠,但作者不保證它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作者也不對任何可能因參考本文内容及觀點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承擔責任。

外匯和其他產品保證金交易存在高風險,不適合所有投資者。虧損可能超出您的賬戶註資。增大槓桿意味著增加風險。在決定交易外匯之前,您需仔細考慮您的財務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見、新聞、研究、分析、報價或其他信息等都僅 作與本文所含主題相關的一般類信息.

同時, 兄弟財經不提供任何投資、法律或稅務的建議。您需向合適的顧問徵詢所有關於投資、法律或稅務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