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的演變(1)

2013-11-10 12:59:27

  教科書裡的美國歷史都不提美國的金融史,而恰恰美元和美國的金融史對於理解今天的美國至關重要,那就讓我們循著兩百多年來美元演變的軌迹,探索美國社會各種表象之下的秘密。

故事要從美國立國之前,還是英國殖民地的時候說起。十八世紀的大英帝國在全世界有很多殖民地。各個殖民地的地理人文環境不同,殖民後的結局就不一樣。在英國之前,西班牙和葡萄牙就已經發現了美洲大陸,並且在南美洲找到了大量金礦和銀礦,發了大財。等到英國開始出海尋找財富的時候,南美已經被瓜分完畢,而北美洲又沒發現什麼有價值的礦產。英國只好一邊學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另一個生財之道,就是到非洲抓奴隸,運到中美洲(比如牙買加)去種甘蔗,一邊到亞洲尋找財富。經過一陣打拼,有皇家財政支持的東印度公司徵服了印度,獲得大量土地和奴隸,從此之後各種農產品和礦產資源就從印度源源不斷地運往英國,成了大英帝國的重要財政來源,印度因此被稱為英國皇冠上的明珠。

與印度相比,北美這塊貧瘠的殖民地對英國來說不是發財的地方,而是遣送犯人的蠻荒之地(美國獨立之後英國改向澳大利亞遣送犯人)。北美的土著印第安人還保持著原始部落文化,野性未改,不肯做奴隸。他們視歐洲人為入侵者,為保衛自己的家園不惜一戰。早期從英國跑出來的移民坐著小船飄洋過海到了北美,還要跟土著打仗,把他們趕走,然後再開荒種地,自食其力,這一路兇險和艱辛,不是一般人可以承受的。而且也看不到發財的希望。所以去北美的這批英國人多半是一些因宗教信仰或者其他原因受排擠的,不得志的,但又不甘心,有冒險精神的人(還有被貶斥,被發配的)。

不過北美這塊地方土地肥沃。在英國沒有土地的貧民在這裡自己開荒就能有大片良田。再加上山高皇帝遠,大英帝國把這裡看成是蠻夷之地,一百多年都沒從北美收稅。於是隨著移民數量增加,開荒面積擴大,各種農產品豐富,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在這個經濟增長的過程中人們需要貨幣用於貿易和保值。當時有三種貨幣,一種是金銀幣,主要來自西班牙(叫Spanish dollar,所以後來美元叫dollar,而沒有沿用英國的pound),但是數量很少,不夠用;另一種貨幣是實物,比如煙草,水獺的皮等,但不方便;還有一種就是西方世界首創的法幣(fiat currency,與黃金白銀無關的,完全由政府信用支持的紙幣),叫“殖民地紙幣”(colonial scrip,始於1690年)。最早建立殖民地的那十三個州各自都有自己的紙幣。

一開始紙幣是為了打仗應急而產生的。比如一個州要打仗了(英法戰争在北美的英法殖民地之間也打,還把土著印第安人也卷進去了),沒錢,就印紙幣,相當於欠條,等仗打完之後再通過收稅的方式把這些紙幣收回來銷毀,算是還債了。但流通起來之後人們發現這紙幣好用,結果使用範圍越來越廣,成了名副其實的貨幣了,甚至飄洋過海到了英國。

隨著時間的推移紙幣越印越多,開始貶值,英國的債權人就有意見了。大名鼎鼎的經濟學創始人,《國富論》的作者亞當W29;史密斯(Adam Smith)就嚴厲批評了北美的紙幣,說這種不斷貶值的貨幣是居心不良的債務人對債權人的欺騙,是不正義的,野蠻的行為。

  

本文摘自《下一個泡沫》


   本書講解了經濟泡沫和貨幣泡沫形成的原理,結合現實世界的各種情況,從“泡沫”這一角度解讀了世界經濟的全貌。經濟無法與歷史、文化、政治等元素割裂開來,我們必須面對這樣一個錯綜複雜的世界。
  這個世界不是烏托邦——簡單得就像《模擬城市》;這個世界也不是地獄——陰謀和陷阱無處不在。本書的作者王希秋先生正是看清了這一點。他的文章裡沒有對經濟理論生搬硬套的機械運用,也沒有為迎合部分國人對陰謀的偏好而歇斯底裡。在理論方面,本書涉及許多宏觀經濟學與貨幣金融學的知識,深入淺出地闡述了30年來世界經濟發展的脈絡;在現實方面,本書強調?中國—美國—歐盟微妙的三角關系,從政治、軍事、經濟的立體視角分析了這出新“三國演義”。

 承諾與聲明

兄弟財經是全球歷史最悠久,信譽最好的外匯返佣代理。多年來兄弟財經兢兢業業,穩定發展,獲得了全球各地投資者的青睞與信任。歷經十餘年的積澱,打造了我們在業内良好的品牌信譽。

本文所含内容及觀點僅為一般信息,並無任何意圖被視為買賣任何貨幣或差價合約的建議或請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觀點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況下更改。本文並未考 慮任何特定用戶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需求。任何引用歷史價格波動或價位水平的信息均基於我們的分析,並不表示或證明此類波動或價位水平有可能在未來 重新發生。本文所載信息之來源雖被認為可靠,但作者不保證它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作者也不對任何可能因參考本文内容及觀點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承擔責任。

外匯和其他產品保證金交易存在高風險,不適合所有投資者。虧損可能超出您的賬戶註資。增大槓桿意味著增加風險。在決定交易外匯之前,您需仔細考慮您的財務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見、新聞、研究、分析、報價或其他信息等都僅 作與本文所含主題相關的一般類信息.

同時, 兄弟財經不提供任何投資、法律或稅務的建議。您需向合適的顧問徵詢所有關於投資、法律或稅務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