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動内需:首先要管好流通環節

2013-11-10 14:16:25

  如果說解決民窮有相當的難度,那麼,我們政府至少應該管好流通環節。商品流通成本降低必然帶來商品價格下降,價廉物美的商品總是最能激發消費熱情的。可是,我們連這麼簡單的工作都沒做好。

  2011年1月6日,央視經濟半小時播出一個很有意思的節目〈牛肉幹旅行記〉。在這裡節目裡,我們發現,在牛肉幹最終零售價組成中,生產成本只占百分之十幾,而占最終零售價50%的是流通環節的費用。這個流通環節的費用很大部分是被零售超市以進場費、條碼費、各種店慶費以及超市營業利潤等各種名目拿走了。

  在節目裡,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對比,西安一些批發商因為不堪大型超市的盤剝,放棄做超市,自己在繁華路段開休閑食品賣場,在他們自己的賣場裡,即使將牛肉幹等商品在批發價基礎上加價40%,還是比大超市同樣商品便宜15%—20%!

  遺憾的是,這個節目,只是發現了問題,卻淺嘗即止,並沒有去挖掘問題的根源——是什麼原因,讓這些大型超市可以在商品零售價中拿走最大一塊蛋糕?

  我們地方政府招商引資有一個習慣,總是很喜歡引進沃爾瑪、家樂福這樣的零售巨頭。為了引進這些大型零售商,往往不惜代價——很低的房租,甚至還有免租期;各種稅收、政策優惠等等,這些都還不算什麼,最可怕的是,當這些大型超市憑借自己的規模優惠、成本優勢用各種不正當手段消滅週邊零售小店時(比如,在這些超市裡長期都在醒目位置公然做這樣的廣告:凡在本超市週圍3公裡範圍内,發現同一商品價格低於本超市價格,我們將給價差5倍賠償,)——我們地方政府部門基本都是默認甚至縱容。

  當大型超市如願消滅週邊零售小店,獲得區域零售業的壟斷地位後,它們自然就有足夠的籌碼一邊盤剝進夥商,一邊加價掠奪消費者,從而獲得超額的壟斷利潤。而我們政府主管部門對此長期是視而不見,甚至可以說不作為。

  2011年7月〈法制日報〉報導了零售壟斷巨頭是怎麼盤剝終端消費者的。現摘錄部分内容:

  在這個通脹兇猛的時期,商場、超市的進場費扮演了何種角色?這個中國商業的怪胎顯然正裂變為經濟毒瘤——不僅吞噬著無數生產廠家的利潤和消費者的腰包,而且一步步推高物價和社會交易成本,致使整個市場逐漸喪失敏感、公平與競争活力。

   對北京錦繡大地批發市場六種幹果價格的調查顯示,每100克杏仁4.8元、腰果7元、開口松子7.2元、生核桃仁6.6元、葡萄幹1.2元、開心果6.6元。而在北京的一物美大賣場,同類商品的價格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每100克杏仁變成了15.9元、腰果變成14.2元、開口松子變成25.8元、生核桃仁變成19元、葡萄幹變成3.29元、開心果變成17元。平均下來,六種商品的超市價格是批發市場價格的2.85倍。

  中國商業聯合會零供調節平台副主任姚文華曾經指出,通過行業測評,一些超市的費用達到了40%到45%。中國商業聯合會副會長王耀也表示:“一件服裝的成本加價率從2.3倍可以到12倍。零售商收費越高,商品的最終加價就越高。”

  我們一方面連年高喊啟動内需,另一方面又放任一批零售巨頭以高額的壟斷價格吞噬老百姓的購買力。我們一方面壓倒一切保8,想盡辦法新增就業崗位解決低端人群就業問題;另一方面又縱容大型超市以總總不正當手段消滅恰恰能解決大量低端人群就業的零售小店;我們制定政策很少有過通盤系統性考慮,所以我們的經濟政策往往效果極差。

  

本文摘自《你所不知道的冰冷經濟真相》


   分稅制、民生產業市場化、加入世貿,這三大政策決定了近十年來中國經濟的走勢,改變了中國社會的許多基本形態,並對中國的未來產生了巨大影響, 20世紀90年代的三大政策雖然讓中國經濟在進入21 世紀後繼續保持了10年高速增長,但是這個增長卻是以犧牲民衆福利以及導致中國經濟陷入結構性困境為代價的。所以,對過去經濟政策的反思意義是十分重大的,當前中國改革事業正面臨一個十字路口上的選擇,是繼續按照過去模式發展只做少量修補,穩定壓倒一切。還是對過去模式做重大調整探索另一條可持續發展道路? 《你所不知道的冰冷經濟真相》從宏觀經濟政策解讀入手,先後分析了 GDP 保8背後的就業壓力,國進民退的結構性原因,產業空心化的形成是關鍵要素的非市場化等衆多經濟社會問題。力圖為讀者展現一幅中國經濟的宏觀畫卷,希望大家能夠把握時代的脈搏,找到自己的位置。

 承諾與聲明

兄弟財經是全球歷史最悠久,信譽最好的外匯返佣代理。多年來兄弟財經兢兢業業,穩定發展,獲得了全球各地投資者的青睞與信任。歷經十餘年的積澱,打造了我們在業内良好的品牌信譽。

本文所含内容及觀點僅為一般信息,並無任何意圖被視為買賣任何貨幣或差價合約的建議或請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觀點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況下更改。本文並未考 慮任何特定用戶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需求。任何引用歷史價格波動或價位水平的信息均基於我們的分析,並不表示或證明此類波動或價位水平有可能在未來 重新發生。本文所載信息之來源雖被認為可靠,但作者不保證它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作者也不對任何可能因參考本文内容及觀點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承擔責任。

外匯和其他產品保證金交易存在高風險,不適合所有投資者。虧損可能超出您的賬戶註資。增大槓桿意味著增加風險。在決定交易外匯之前,您需仔細考慮您的財務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見、新聞、研究、分析、報價或其他信息等都僅 作與本文所含主題相關的一般類信息.

同時, 兄弟財經不提供任何投資、法律或稅務的建議。您需向合適的顧問徵詢所有關於投資、法律或稅務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