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80年代初的地產大崩潰(1)

2013-11-15 09:50:40

    其實,是次地產市道大調整,甫踏入80年代已初露端倪。1980年第四季,地產市道已呈現呆滞,1981年初工業用地已經下跌,但商業用地價格仍維持上升,及至1981年7月以後,地產市道便全面轉入調整。1981年8月,港府的兩宗土地交易已傳出了市道調整的清晰信號: 第一宗是港府宣佈與發展商巍城公司達成協議,以22.58億元價格,收回面積達488公頃的元朗天水圍土地。一個星期後,港府再宣佈與中國銀行洽商,以10億元價格售出中區美利道停車場,即新中銀大廈現址地盤。消息傳出,市場大吃一驚,真實的土地價格顯示地產調整已無可避免。1982年9月撒切爾夫人訪問北京後,地價、樓價跌勢加劇,地產市道崩潰。
    1982年,是香港地產業過去七八年間最暗淡的一年,地價、樓價、租金全面大幅下跌,官地拍賣會上投資者競投興趣普遍低落,冷落場面叠現,很多時候拍賣官在無可奈何之下被迫將多幅官地收回。據統計,1984年港府共推出50幅官地,上半年占30幅,其中6幅因無人承價而收回,而下半年則有20幅,其中7幅收回。
    地產市道崩潰,首當其沖的自然是地價。1982年,香港地價普遍下跌40%至60%不等,跌幅最大的是工業用地和高級住宅用地。九龍灣工業用地的售價,按樓面面積計算,從1980年12月每方尺360元的最高水平,跌至1982年10月的每方尺25元,跌幅高達93%。港島南灣道一帶的高級住宅用地,亦從1980年9月每方尺1 502元的最高水平,跌至1982年5月的每方尺540元,跌幅為60%。地價大跌,導致港府財政收入大減,1982/1983年度港府財政收支即出現39.35億元赤字;售地收入占政府財政收入的比重,亦從1980/1981年度的35%,降至1981/1982年度的29%,及1982/1983年度的15%。
    地價大跌帶動樓價、租金大幅下挫。1982年,住宅樓價普遍比高峰時期下跌3成至4成,如北角住宅樓價就從1981年底每方尺1 067元跌至1982年底的每方尺664元,跌幅達38%。中區甲級寫字樓月租亦從1981年中最高峰期的每方尺28元至30元,跌至1982年底的每方尺21元至24元,跌幅約20%至25%。
    市道低迷,令成交萎縮,樓宇空置增加。1982年各類契約(包括樓宇及私人土地買賣)登記總數為16.5萬宗,總金額為994.7億元,分別比1981年下跌13%和21%。1982年底,香港私人住宅空置單位為3.17萬個,空置率達6%,其中大型住宅單位更達9.1%;商業樓宇空置面積達586.6萬方尺,空置率為10.7%,其中辦公室更達17.6%;工業大廈空置面積達1 312.1萬方尺,空置率達10.5%,都處於歷史上最高或極高水平。據一個研究小組的調查,當時香港地產業積壓的資金,可能高達500億元。
    隨著地產市道的崩潰,首當其沖的是那些採取冒進投資策略的地產公司,其中包括恒隆、鷹君等新興地產集團,以及老牌地產公司的置地,部分甚至遭受滅頂之災,令人矚目的有嘉年地產、益大投資、佳甯置業等等。
    地產危機中,首遭沖擊的是地產五虎將之一的恒隆。1981年,恒隆牽頭的3個財團一舉奪得港島地鐵沿線9個地鐵站上蓋物業的發展權。可惜的是,這時香港地產已處於巅峰。1982年9月,撒切爾夫人訪問北京,拉開了中英兩國關於香港前途問題談判的序幕,香港地產市道借勢急跌,恒隆為看錯地產循環週期而付出沉重代價。當時,恒隆所奪得的9個地鐵站上蓋物業中,中區美利道地段的紅棉大廈已接近完工,正計劃展開金鐘二段的香山大廈。計劃中新蓋的香山大廈占地6.9萬方尺,總樓面面積104.3萬方尺,根據港府要求,需補地價18.2億元,且限期在28日内完成。
    由於地價急跌,恒隆唯有向港府建議將地價減至14億元水平,但不獲接納。在此關鍵時刻,原已簽約向恒隆貸出15億元最高信貸的日資銀行臨時撤回承諾。到12月,恒隆向港府再次申請延期補地價不遂之後,惟有宣佈“撻訂”,退出金鐘二段上蓋發展,其餘地鐵站上蓋工程,亦需押後進行。
    這一役,恒隆為首財團不僅“如入寶山空手回”,還平白損失了4億元訂金,所遭受的打擊不輕。1984年12月,中英簽訂聯合聲明,香港地產市道開始走出谷底,港府趁勢再將金鐘二段推出競投,結果被信和為首財團奪得,發展為財經廣場,即後來的奔達中心,賺取豐厚利潤。是役,恒隆對地產循環的戒心大大增加,投資策略轉趨保守,其與長實、新地、恒地等地產公司的距離亦日漸拉遠。
    地產危機中,受沖擊較大的還有鷹君。鷹君集團於地產、股市巅峰期間急促擴張,分拆富豪酒店,又收購百利保,早已潛伏下嚴重危機。富豪酒店主要業務就是發展及經營機場及尖東兩間酒店,該兩間酒店僅建築費就需4.6億元,富豪旗下的百利保,亦是在地產高峰期進軍地產。1982年9月後,香港地產、股市雙雙急跌,鷹君一系陷入困境。到1983年9月上半年度,鷹君、富豪酒店及百利保3家上市公司的虧損高達20億元,陷入嚴重財政危機。當時,鷹君以壯士斷臂的決心,將所持富豪酒店及百利保股權,售予“公司醫生”韋理所控制的亞洲證券,才險度難關。是役,鷹君所受打擊不言而喻,幸而地產市道漸蘇,而鷹君亦成功完成債務重組,5年後轉虧為盈。羅鷹石看錯一次地產循環,為此付出了沉重代價。
    另一家在地產危機中受到重大沖擊的是老牌英資地產公司置地。70年代,新興地產商利用地產市道低潮大量吸納廉價土地,再趁市道複蘇、繁榮時推出樓花,在低買高賣中賺取厚利,令以租金收入為主的置地相形見绌,“唯我獨尊”的地位逐漸喪失。這時,置地才意識到地產發展的重要性,開始加強地產發展業務。1976年,置地利用牛奶公司的薄扶林牧場發展大型私人屋邨置富花園,隨後又與遠東發展、佳甯、恒隆、長實等約30家公司合作發展超過70個地產項目,投資策略轉趨冒進。
    1980年,置地在痛失九龍倉控制權後,投資策略發生重大轉變,明顯放棄了一貫奉行的保守、穩健、持重的作風,轉向冒進、急躁、投機,成為當時香港地產界的“超級大好友”。1981年初,置地與信和地產合組財團,以13.08億元購入港島大潭道白筆山地段,計劃興建別墅式豪華住宅。同年8月,置地再與佳甯合組財團,以28億元購入尖沙咀旅遊中心區美麗華酒店舊翼,計劃發展成置地廣場式的高級商廈。1982年2月,置地更以47.55億元的高價,投得港島海旁現交易廣場“地王”。期間,置地還先後發動“破曉突擊”,斥資35億元購入香港電話及港燈集團各34.9%股權。這時,置地決策層對香港的政治、經濟形勢的判斷已嚴重脫離了客觀現實,並為此付出高昂代價。
    1982年9月以後,香港地產市道崩潰,置地僅中區交易廣場、美麗華酒店舊翼、白筆山發展計劃三大投資項目,損失就超過30億元。1983年,置地首次出現高達15.83億元的巨額虧損,總債務急增到150.7億元,債務比率上升到56%,成為香港最大的負債公司,被戲稱為“債王”。置地的錯誤投資策略不僅觸發集團高層的權力鬥争,更因而遭到新興地產集團的觊觎,其在地產界的“大哥大”地位亦逐漸被取代。
    老牌的地產公司中,遭受打擊最慘重的莫如嘉年地產。嘉年地產衰落的原因最早可追溯到1972年上市後投資策略的嚴重失誤。1973年3月,香港股市在創歷史高峰後即急促下跌,香港經濟轉趨不景氣,嘉年地產遂將發展的重點轉向海外,發展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的“首邦市”。可惜,1973年石油危機爆發後,世界經濟衰退,馬來西亞的橡膠、大米出口大減,首邦市的銷售差強人意,發展計劃緩慢,導致嘉年地產盈利連年下跌,1977年度僅錄得440萬元,而當時長實、新地紛紛把握地產低潮大量低價購入土地,待嘉年地產回師香港時,強弱已懸殊分明。

本文摘自《香港地產業百年》


  在任何國家、任何城市裡,房地產業都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它的盛衰,牽涉到大批關聯的行業,左右經濟的升降;反過來,經濟的情況對房地產也會起決定性的作用。而且,房地產的起跌也與居民的生活素質息息相關。香港也是同樣情況。  自開埠以來,香港的房地產已經歷了不少的起落,也取得了很多成果和寶貴經驗。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我們在工作上與房地產業有關聯的人士及樓房使用者,都可以從馮邦彥教授的傑作《香港地產業百年》裡窺見和領會到許多珍貴的資料與指引,協助我們預測及面對未來的轉變。

 承諾與聲明

兄弟財經是全球歷史最悠久,信譽最好的外匯返佣代理。多年來兄弟財經兢兢業業,穩定發展,獲得了全球各地投資者的青睞與信任。歷經十餘年的積澱,打造了我們在業内良好的品牌信譽。

本文所含内容及觀點僅為一般信息,並無任何意圖被視為買賣任何貨幣或差價合約的建議或請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觀點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況下更改。本文並未考 慮任何特定用戶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需求。任何引用歷史價格波動或價位水平的信息均基於我們的分析,並不表示或證明此類波動或價位水平有可能在未來 重新發生。本文所載信息之來源雖被認為可靠,但作者不保證它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作者也不對任何可能因參考本文内容及觀點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承擔責任。

外匯和其他產品保證金交易存在高風險,不適合所有投資者。虧損可能超出您的賬戶註資。增大槓桿意味著增加風險。在決定交易外匯之前,您需仔細考慮您的財務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見、新聞、研究、分析、報價或其他信息等都僅 作與本文所含主題相關的一般類信息.

同時, 兄弟財經不提供任何投資、法律或稅務的建議。您需向合適的顧問徵詢所有關於投資、法律或稅務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