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帝國還鄉戰”——匯豐兼並米特蘭銀行..

2013-11-15 09:39:40

    進入過渡時期,匯豐在淡出準央行的同時,即加快海外投資的步伐,積極推動集團國際化戰略。
    歷史上,匯豐銀行除積極拓展香港及中國内地的金融業務外,其在海外的業務一直相當活躍。1865年匯豐創辦後,即在倫敦開設分行,翌年又在日本開設分行,成為日本歷史上第一家外資銀行。1880年匯豐在美國紐約建立分行。因此,早在19世紀,
    1977年至1986年出任匯豐銀行主席沈弼。
    匯豐銀行的分行網絡已橫跨亞、歐、美三大洲。不過,長期以來,匯豐的業務重心一直在香港。1958年和1960年,匯豐先後收購有利銀行和中東英格蘭銀行,將業務拓展到南亞次大陸、西亞和中東地區,但此時,匯豐仍然是一家地區性銀行。
    20世紀70年代後期,匯豐及其控股的恒生銀行,在香港銀行零售市場已占有約6成份額,發展餘地有限,為争取“生存空間”,只有付諸海外擴張一途。其時,新界九七租約即將屆滿的問題已開始困擾英國及香港政府,匯豐作為港府首席銀行家,自然深知内情,於是積極推動集團國際化戰略。
    匯豐銀行成功收購的美國海豐銀行,前稱海洋密蘭銀行。
    1977年沈弼出任匯豐主席後,匯豐銀行即著手籌劃及部署集團國際化戰略,計劃在亞洲、美洲及歐洲建立戰略據點,形成所謂“三腳凳”的策略佈局。匯豐首先向美洲拓展,1978年4月,匯豐與美國海洋密蘭銀行達成協定,規定匯豐最終可收購海洋密蘭銀行51%股權。然而,收購過程拖了1年多時間,其間受到美國紐約州銀行監理專員的阻撓,紐約州政府也一再查究匯豐銀行的内部儲備。1980年3月,匯豐根據協定先行收購該行41%股權,同年10月再收購10%股權,總投資3.14億美元。海洋密蘭銀行亦易名為海豐銀行。1987年12月,匯豐再以7.7億美元收購海豐銀行其餘49%股權,使之成為匯豐在北美的全資附屬機構,整個收購行動歷時10年。
    海豐銀行是美國第13大銀行,1979年總資產172億美元,1987年完成收購時總資產增至255億美元。海豐銀行總部設在紐約州北部的佈法羅,擁有逾300間分行,在紐約州有廣泛的業務網絡,在商業銀行業務方面占領先地位,主要經營吸收存款、發放消費者信貸及中小企業貸款業務。匯豐收購海豐銀行,無疑在北美洲建立了一個重要的戰略據點。由於海豐銀行與東北部的第一賓夕尼銀行簽署收購協定,匯豐可透過海豐進一步向美國東北部擴張。然而,其時海豐深受第三世界債務拖累,加上美國經濟持續不景氣,致使海豐的業務一直難有起色,在連年虧損下,匯豐不得不多次向海豐銀行註資。
    米特蘭銀行是英國四大結算銀行之一,圖為米特蘭銀行在利物浦的分行。
    踏入20世紀80年代,匯豐即將歐洲視為戰略擴張的重點。1981年3月,英國標準渣打銀行向蘇格蘭皇家銀行提出全面收購建議,匯豐聞訊即加入收購戰。當時,匯豐副主席包約翰表示: 收購該行是匯豐整個發展計劃的一個重要環節,匯豐將視蘇格蘭皇家銀行為其拓展歐洲的“旗艦”。不過,匯豐的收購計劃受到巨大阻力,標準渣打也展開反收購。結果,匯豐和標準渣打的收購建議都被英國壟斷及合並委員會否決。據說,匯豐收購遭否決的原因,部分是當時香港的銀行監管未符合英國標準,以及匯豐本身在香港的特殊地位所致。這也是匯豐後來積極淡出準央行的原因之一。
    匯豐進軍歐洲盡管遭受挫折,然而並未就此止步。1987年,匯豐將進軍歐洲的目標指向米特蘭銀行。米特蘭銀行總部設在倫敦,在英國擁有逾2100間分行,在德國、法國、瑞士等歐洲國家亦擁有龐大業務網絡,它是英國四大結算銀行之一,以資產值計在英國排名第三,以分行數目計排名第四。當時,米特蘭銀行受第三世界債務及美國地產拖累,正陷入嚴重困難之中。收購米特蘭銀行,無疑將大大加強匯豐在歐洲的基礎,以完成其夢寐以求的“三腳凳”戰略部署。
    1987年12月,匯豐斥資3.83億英鎊(約56億港元)成功收購米特蘭銀行14.9%股權,並委派兩名董事加入米特蘭董事局。兩家銀行並達成協定,在三年内匯豐不能改變其持有米特蘭銀行的股權。在其後的三年間,兩家銀行開始了密切的合作,包括私下交換彼此的部分資產,將匯豐、海豐與米特蘭銀行的自動櫃員機聯網等,雙方希望透過漸進方式最終達致合並目標。
    然而,1990年12月,即雙方協定的三年期即將屆滿之際,匯豐突然宣佈有關合並計劃已暫時擱置。匯豐並未明言暫時擱置的原因。不過,一般分析認為,當時,匯豐在美國和澳洲的業務都出現嚴重虧損,而米特蘭面對的困難更加嚴重,合並的時機並不成熟。此外,匯豐的集團結構可能也妨礙收購。因此,匯豐宣佈結構重組,將控股公司遷往倫敦,為日後的收購創造條件。
    位於倫敦的匯豐控股集團總部。匯豐收購米特蘭銀行?即跻身全球10大銀行之列。
    一年後,匯豐對米特蘭的收購再度重提。當時,匯豐在香港和亞太區獲得創記錄的利潤,在美國和澳洲的虧損則已減少,而米特蘭的業績亦已到谷底,合並的時機漸趨成熟。不過,雙方的關系已發生微妙變化,合並談判不再是平起平坐。英國《金融時報》發表社論指出: 這次合並實際上是一場不平等的婚姻——財雄勢大的匯豐提出吞並米特蘭,從此匯豐主席蒲偉士控制了米特蘭。〔10〕
    1992年3月17日,匯豐控股發表聲明,聲稱匯豐與米特蘭兩銀行董事局認為現時將兩集團合並將符合兩公司及其股東的最佳利益,匯豐將向米特蘭提出合並建議。4月14日,匯豐宣佈具體合並建議,即1股匯豐股份及1英鎊匯豐10年期債券換取1股米特蘭股份。與此同時,匯豐公開其高達166億元的内部儲備,並表示將取消1%持股限制,進一步向純商業銀行回歸。
    匯豐的收購曾遭到了英國四大結算銀行之一的萊斯銀行的狙擊,不過匯豐最終取得了成功,並將米特蘭私有化,使之成為匯豐控股的全資附屬公司。〔11〕匯豐成功收購米特蘭後,宣佈同時在香港和倫敦作第一上市,並接受兩地交易所的監管。匯豐控股並取代了米特蘭的上市地位,成為英國金融時報指數成份股。其後,匯豐控股董事局重組,並與匯豐銀行董事局分離,遷往倫敦。
    匯豐收購米特蘭後,即跻身世界10大銀行之列,其資產值高達1450億英鎊(約21100億港元);其中,53%分佈在歐洲,30%分佈在亞太區,15%在北美洲,2%在中東,合計共有3300間分行及辦事處,分佈在全球68個國家和地區。香港輿論將匯米合並一役稱為匯豐的“帝國還鄉戰”,自此,匯豐從一家以香港為基地的本地公司蛻變成一家以英國為基地的跨國銀行集團,註冊地、控股公司及其董事局均在倫敦,第一上市地位實際上亦主要在倫敦,股東主要來自香港以外地區,資產和業務橫跨歐、亞、美三大洲,來自香港的資產僅占3成。
    匯米合並,實際上標志著匯豐10多年來精心部署的集體國際化已大體完成。此後,匯豐將以海外跨國公司、純商業銀行的角色在香港發展。

本文摘自《香港金融業百年》


  香港金融中心的前世今生  金融業界的風雲人物,港幣匯率機制形成的軌迹,亞洲金融危機的當代啟示……  本書從歷史的角度,對一個半世紀以來香港金融業的演變、發展脈絡進行細致的梳理和深入的剖析,從中探索香港金融業發展的一般規律、香港金融制度變遷的路徑依賴,以及1990年代中期以來香港金融業面臨的挑戰和機遇。

 承諾與聲明

兄弟財經是全球歷史最悠久,信譽最好的外匯返佣代理。多年來兄弟財經兢兢業業,穩定發展,獲得了全球各地投資者的青睞與信任。歷經十餘年的積澱,打造了我們在業内良好的品牌信譽。

本文所含内容及觀點僅為一般信息,並無任何意圖被視為買賣任何貨幣或差價合約的建議或請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觀點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況下更改。本文並未考 慮任何特定用戶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需求。任何引用歷史價格波動或價位水平的信息均基於我們的分析,並不表示或證明此類波動或價位水平有可能在未來 重新發生。本文所載信息之來源雖被認為可靠,但作者不保證它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作者也不對任何可能因參考本文内容及觀點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承擔責任。

外匯和其他產品保證金交易存在高風險,不適合所有投資者。虧損可能超出您的賬戶註資。增大槓桿意味著增加風險。在決定交易外匯之前,您需仔細考慮您的財務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見、新聞、研究、分析、報價或其他信息等都僅 作與本文所含主題相關的一般類信息.

同時, 兄弟財經不提供任何投資、法律或稅務的建議。您需向合適的顧問徵詢所有關於投資、法律或稅務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