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餘波: 連串證券公司倒閉

2013-11-15 10:23:39

    百富勤是香港最大的華資證券公司,曾被視為香港乃至亞洲金融界的神話。在香港,不少中、小型證券行都“唯百富勤馬首是瞻”。百富勤的清盤,對這些證券公司造成了相當大的沖擊。
    1998年1月16日,即百富勤申請清盤的4日後,另一家華資證券行正達集團宣佈暫停屬下五家發牌機構(包括正達證券、正達財務)的業務。香港證監會、聯交所及期交所隨即派員到該集團9間分行監督。聯交所立即暫停正達證券的會籍,期交所則要求正達期貨的客戶轉倉,約有63%的戶口成功轉倉。當日下午,中央結算公司通知證監會,指正達證券有3900萬元不能交收,正達隨即向證監會表示將申請把正達證券清盤。
    事後證實,正達集團的財務危機,起源於正達財務將公司客戶的股票擅自按予20家金融機構,取得了5.7億元信貸。其中,4億元被用作3筆放債,當中1.7億元借給兩個客戶,另一筆貸款借給與正達投資有關聯的BVI公司,用作收購中環世紀廣場,因受金融風暴的影響,這些借貸估計已無法收回。事件暴露了香港證券行附屬財務公司欠監管的漏洞,正達財務和正達證券的臨時清盤人永道會計師事務所亦表示,初步調查的結果發現,兩家公司的管理層及職員均同屬一批人,其財務記錄、業務運作、資產、運作制度及賬目均有密切關聯。
    1月21日,逾300名無法取回股票的正達集團客戶,到香港證監會請願,並指責證監會失職。由於人數衆多,情況一度混亂,個別股民甚至掩面痛哭。其後,這批客戶到警方商業罪案調查科報案,投訴證券公司誤導他們
    正達事件暴露了香港中央結算的漏洞,圖為正達客戶到證監會請願,表達對事件的強烈不滿。
    簽署授權書,授權將他們的股票轉到不受監管的正達財務“孖展戶口”。該事件還觸發了一場小規模的股票擠提風潮,數十家中小型證券公司不斷接到客戶要求,提取股票及資金、轉倉、取消戶口及把孖展戶口轉為現金戶口等,香港結算公司破記錄地收到1.2萬個由經紀發出提取實物股票指示,較平日的約4000宗水平高出2倍。
    正達倒閉之初,政府有關官員仍堅持一貫的不幹預政策,拒絕對孖展客戶作出賠償,但其後事件不斷升級,一方面正達孖展客戶上街遊行示威,另一方面投資者如驚弓之鳥,紛紛到各證券行提取股票,危機一觸即發。在這種情況下,政府立場開始軟化,同意修改法例改變現行的賠償安排,把賠償範圍擴大至孖展客戶,並增加賠償金額。一直不同意作額外賠償的香港聯交所和證監會,亦改變立場,同意註資增加賠償基金。
    香港政府於1985年設立賠償基金,該基金在正達事件前有金額4.8億元。在原有法例下,賠償基金將對每一個出問題證券經紀的客戶發放總賠償金額不超過800萬元。1999年6月10日,聯交所和證監會宣佈正達證券客戶的賠償方案,將賠償上限以經紀為單位改為以客戶為單位,每個客戶可獲最高15萬元的賠償額,以正達的公司記錄計,將有81%的申索人可獲全額賠償,賠償總額增加到3.25億元。至此,事件才告一段落。
    正達事件尚未完結,1999年5月5日,香港證監會原定巡查福權證券的財務狀況,但福權證券的主要股東梅廣諾卻突然失蹤。當日,香港警方接獲210名福權客戶的投訴,指其股票戶口無法進行交易,涉及客戶金額逾3900萬元。事後發現,該行孖展戶口出現了約1700萬元的資金差額,懷疑有人挪用客戶的股票及資金私逃。警方將該案列作串謀訛騙案處理。
    福權東主攜款私逃餘波未了,再有一家證券行出事。5月23日,明豐集團旗下的集豐證券主要股東陳廣鴻向香港警方投案自首。陳廣鴻因個人炒賣期貨失利而非法挪用公司客戶的股票資產,涉及款項約2.5億元,受影響的客戶約3000人。事緣5月11日,聯交所巡查集豐證券的賬目,發現該公司賬目與客戶資料有出入,要求陳廣鴻解釋,陳接連兩日向聯交所交代後,自動向警方投案。
    接二連三的中小證券行出事,嚴重打擊了投資者的信心,這一方面反映了金融風暴對香港證券業的沖擊,另一方面也暴露出香港證監當局的監管漏洞。有鑒於此,特區政府發佈證券公司屬下財務公司監管守則咨詢文件,修訂證券條例,並加強對股票按揭的監管。但有評論認為,這樣一來,華資中小證券行的生存空間將進一步收窄。

本文摘自《香港金融業百年》


  香港金融中心的前世今生  金融業界的風雲人物,港幣匯率機制形成的軌迹,亞洲金融危機的當代啟示……  本書從歷史的角度,對一個半世紀以來香港金融業的演變、發展脈絡進行細致的梳理和深入的剖析,從中探索香港金融業發展的一般規律、香港金融制度變遷的路徑依賴,以及1990年代中期以來香港金融業面臨的挑戰和機遇。

 承諾與聲明

兄弟財經是全球歷史最悠久,信譽最好的外匯返佣代理。多年來兄弟財經兢兢業業,穩定發展,獲得了全球各地投資者的青睞與信任。歷經十餘年的積澱,打造了我們在業内良好的品牌信譽。

本文所含内容及觀點僅為一般信息,並無任何意圖被視為買賣任何貨幣或差價合約的建議或請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觀點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況下更改。本文並未考 慮任何特定用戶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需求。任何引用歷史價格波動或價位水平的信息均基於我們的分析,並不表示或證明此類波動或價位水平有可能在未來 重新發生。本文所載信息之來源雖被認為可靠,但作者不保證它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作者也不對任何可能因參考本文内容及觀點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承擔責任。

外匯和其他產品保證金交易存在高風險,不適合所有投資者。虧損可能超出您的賬戶註資。增大槓桿意味著增加風險。在決定交易外匯之前,您需仔細考慮您的財務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見、新聞、研究、分析、報價或其他信息等都僅 作與本文所含主題相關的一般類信息.

同時, 兄弟財經不提供任何投資、法律或稅務的建議。您需向合適的顧問徵詢所有關於投資、法律或稅務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