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這是關乎區域經濟振興規劃能否順利實現的重大問題,相信這樣的問題在各地並不是個別現象。如果這種現象成為普遍情況,局部的戰略優勢必然會轉化為劣勢,中央的整體戰略與政策也會在執行的過程中大打折扣。
長沙的欣喜與鄭州的落寞
·毫無疑問,"新特區"窪地效應的顯現可謂立竿見影。其他競争者自然是看在眼裡,急在心上。
·相比河南,湖南、湖北下手比較早,"武漢城市圈"、"長株潭一體化"都曾參與過第三批"新特區"的競争。
·鄭州的發展模式一直也是受到質疑的。"鄭汴一體化"雖然提得早,但其名頭也早被"長株潭"蓋過了;原來的"中原城市群"也已敗給"武漢1+8城市群"。
猛然間,"新特區"一下子成了"金字招牌"。
既然是"金字招牌",希望得到的當然不僅是重慶、成都。盡管第三個"新特區"已被重慶和成都捷足先登,但各地的"申新"腳步並未停止,對於第四批新特區的競争可謂緊鑼密鼓,從來沒有中斷過。
在中部崛起戰略中,"武漢城市圈"、"長株潭一體化"和"鄭汴一體化"三大城市圈,可謂勢均力敵,旗鼓相當,這次又都參與到了第四批"新特區"競争中,三方競逐,究竟鹿死誰手,一時難下定論。
時至2007年年底,媒體終於爆出新聞,經過激烈的角逐,紛争不斷的中部"新特區"之争塵埃落定,有了結果。武漢和長沙同時"榜上有名",而唯有鄭州市"名落孫山"。
河南人也大都不服氣,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呢?
衆所週知,在此之前,國務院已先後批準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和成都、重慶為"新特區",這些城市在成為"新特區"後,在金融、土地、稅收、財政等政策上獲得了很多優惠。毫無疑問,"新特區"窪地效應的顯現可謂立竿見影。其他競争者自然是看在眼裡,急在心上。
根據已有"新特區"的政策優惠,國家發改委將"新特區"的改革探索方向總結為如下幾個方面:第一是所有制的改革,進一步提升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層次,形成自主創新的微觀體制基礎。第二是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建立統一、協調、精簡、高效、廉潔的管理體制。第三是城鄉管理制度改革,加快收入分配、社會保障制度和社會管理體系等方面的城鄉一體化步伐。第四是市場體系建設,加快培育要素市場,加快建立有利於增強國際競争優勢和符合國際通行規則的制度環境。第五是社會事業改革,大力發展現代公共服務事業,健全有利於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體制機制。
這麼複雜的綜合配套改革,申報城市必須找到相應的申報主題,否則,申報將會主題不明、訴求模糊,不具代表性和"典型意義",很難獲得批準。河南的敗北大概與此不無關系。
本文摘自《大困局》
中國城市危與機:大困局
國家“十二五”戰略已經開局,新一輪的城市競争如箭在弦。競争世紀,誰已被遺忘?區域經濟時代,誰在快速崛起?中國的城市競争已經空前白熱化,城市之間為搶奪各種資源而展開的競争可謂波瀾壯闊,令人眼花缭亂。作者收集了中國内地城市在發展定位、發展戰略的制定以及城市發展與競争過程中失誤運作的大量經典案例,也對中國城市圈的形成與區域經濟的融合亂象進行了分析研究。該書豐富的案例,既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市在發展競争過程中最受人關註也是最為典型的標本,也是目前最具參考性的中國城市競争MBA案例庫。該書宏觀與微觀相結合,觀點尖銳、批判性強,對種種城市亂象提出了切中肯綮的批判,具有很強的可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