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4月13日,深圳市政府推出了"30項改革措施",整套方案從行政管理體制、經濟領域、社會事業與社會管理體制三大方面切入,而行政體制改革的内容占據了14項,成為整個改革的重點。這曾被普遍看做是全國綜合改革的試驗範本。
2009年9月,深圳建市以來最大規模、最大力度的政府機構改革邁出了最關鍵的一大步。80%的工作部門納入整合範圍,在經濟、環境、管理等10大領域實行"大部制"。機構精簡幅度達到了1/3,數以百計的"局座"、"處座"失去了自己的位子。大部制改革的關鍵是轉變政府職能,機構精簡後進一步融合了部門職能,優化了部門内部辦事流程,減少了辦事環節,確保行政效能的大幅提升。
深圳果然不負中央的期望。這次大部制改革也被專家稱為改革開放30年以來力度最大的一次機構改革。
2011年8月12日,舉世矚目的第26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在深圳舉行。這是深圳成為新特區後主辦的一次全球矚目的世界性盛事。衆所週知,北京成功申辦奧運會、上海成功申辦世博會、廣州成功申辦亞運會之後,對京津唐地區、長三角和珠三角三大經濟闆塊的"領頭羊"城市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申辦世界性的展會和舉辦世界性的體育大賽,已經成為新的歷史時期城市發展的"新引擎"。面對北京、上海、廣州三位"大哥"級別的城市大"會"戰,對於被譽為特區窗口、志做全球先鋒城市而又在國内城市GDP排名第4的深圳來說,豈能袖手旁觀?經過多方努力,深圳終於成功申辦大運會。
盡管很多人對大運會不屑一顧,但深圳人並沒有這麼看,而是把辦好大運會作為深圳提升城市綜合競争力、國際影響力的重要抓手。
果然,深圳利用這次機會和這個平台,把自己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度。
評點
事實上,深圳改革遭遇行政管理體制束縛漸入瓶頸,深圳人也難免會增添些許焦慮和不安的情緒。經濟特區建立之初,政府的機構設置借鑒了香港的許多經驗,效率很高,運轉良好,但最終運行的結果漸漸與内地趨同。而經濟特區原來享有的優惠政策也逐漸在全國普及,深圳也因此被納入全國"一盤棋"的格局中。在這種情況下,深圳每一步改革都會受到約束和限制,深圳在頻頻閃躲政策"禁區"的過程中,"困頓之意"逐漸顯現,行政體制改革的願望越來越迫切。
從現實的情況看,深圳内地化的傾向已經是越來越明顯,這種新的改革試驗能否在國内真正起到示範效應,還是應該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博弈"後難道還是"撒胡椒面"?
·實施國家戰略究竟可不可以"大圈圈裡又畫諸多小圈圈"?
本文摘自《大困局》
中國城市危與機:大困局
國家“十二五”戰略已經開局,新一輪的城市競争如箭在弦。競争世紀,誰已被遺忘?區域經濟時代,誰在快速崛起?中國的城市競争已經空前白熱化,城市之間為搶奪各種資源而展開的競争可謂波瀾壯闊,令人眼花缭亂。作者收集了中國内地城市在發展定位、發展戰略的制定以及城市發展與競争過程中失誤運作的大量經典案例,也對中國城市圈的形成與區域經濟的融合亂象進行了分析研究。該書豐富的案例,既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市在發展競争過程中最受人關註也是最為典型的標本,也是目前最具參考性的中國城市競争MBA案例庫。該書宏觀與微觀相結合,觀點尖銳、批判性強,對種種城市亂象提出了切中肯綮的批判,具有很強的可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