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點
很多有識之士十分擔憂,盲目地複制與模仿西洋古典建築,是對創造民族的現代建築缺乏自信心。當代建築大師貝聿銘也有一段批評十分尖銳,在中國建築設計界可謂衆所週知:中國的建築已經徹底走進了死胡同。建築師無路可走了,在這點上中國的建築師們會同意我的看法。他們嘗試過前蘇聯的方式,結果他們對那些按前蘇聯方式建造的建築物深惡痛絕。現在他們試圖採納西方的方式,我擔心他們最終同樣會讨厭他們的建築。
著名建築師、亞洲建築師學會理事長、香港政協委員潘祖堯也多次指出:"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所好,外國的東西不一定就是好的。即使在外國是好的,可對中國來說,也不一定是可以接受的。中國的建築師其實比外國建築師更了解中國的文化背景和經濟社會情況。"
國内建築設計界有識之士也大聲疾呼:當我們稱道希臘羅馬建築的剛勁雄偉、中世紀哥特式建築的高聳莊嚴、故宮天壇的博大輝煌時,當代中國的城市建築究竟應該貢獻給人類文明什麼新的東西呢?
喧嚣浮躁--城市規劃"失明"
·中國有多少座"標志性"大廈,多少個CBD,多少個仿古一條街,大約誰也不知道一個準數。
·在城市化發展的過程中,一些城市規劃決策者始終處於喧嚣與浮躁的情緒中。
2011年5月,在天津南開大學召開的城市形象論壇上,與會學者們群情激奮,幾乎衆口一詞、毫不留情地展開猛烈批評:"在城市規劃與改造中,開發商和地方行政長官在巨大的物質利益驅動下,根本不考慮什麼是真正的城市形象,很多城市的歷史生命被一掃而光。"
在2010年3月召開的全國"兩會"上,香港政協委員潘祖堯也"炮轟"内地的城市規劃。潘祖堯首先擔憂的是"鳥巢二代"現象,這主要是源於"首都效應",即北京幹什麼,其他城市也跟著幹什麼。比如,北京建了國家大劇院、鳥巢、水立方等一批建築,地方上也照葫蘆畫瓢,掀起劇院建築、體育建築建設的小高潮。他指出,這樣的城市規劃與建設會走入誤區,甚至會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還有,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和廣州亞運會等盛會的召開,讓這些城市集聚的資源過剩,城市的交通、污染等問題不僅沒有得到改善,反而更加惡化,積重難返。
事實上,在每個城市新的規劃與建設中,一定少不了標志性建築。北京有鳥巢和國家大劇院,上海有金茂大廈和東方明珠,廣州有中信廣場和珠江新城西塔,深圳有地王大廈和賽格大廈,香港有中銀大廈和香港會展中心。同時,幾乎每個城市都在新的規劃中大力興建廣場和標志性建築,奮力打造旗幟,為城市代言。
本文摘自《大困局》
中國城市危與機:大困局
國家“十二五”戰略已經開局,新一輪的城市競争如箭在弦。競争世紀,誰已被遺忘?區域經濟時代,誰在快速崛起?中國的城市競争已經空前白熱化,城市之間為搶奪各種資源而展開的競争可謂波瀾壯闊,令人眼花缭亂。作者收集了中國内地城市在發展定位、發展戰略的制定以及城市發展與競争過程中失誤運作的大量經典案例,也對中國城市圈的形成與區域經濟的融合亂象進行了分析研究。該書豐富的案例,既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市在發展競争過程中最受人關註也是最為典型的標本,也是目前最具參考性的中國城市競争MBA案例庫。該書宏觀與微觀相結合,觀點尖銳、批判性強,對種種城市亂象提出了切中肯綮的批判,具有很強的可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