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在申報"新特區"過程中,一向精明的河南人這次顯得有些遲鈍。相比河南,同屬於中部的湖南、湖北早就在規劃綢缪,"武漢城市圈"和"長株潭一體化"都曾參與過第三批"新特區"的競争。
武漢的申報除了下手比較早外,還研究得比較透,曾經五換申報主題,才獲得成功。湖南也早已在城市群、區域一體化、重點經濟區發展等方面進行了多年探索和實踐。湖南提交的新的長株潭新區開發建設方案,按國家發改委相關負責人的要求多次做出調整,新方案更加符合改革、示範和發展的要求。湖南省的主要領導也是不露聲色,加緊公關。在申報"新特區"時,"武漢城市圈"和"長株潭城市群"都強調自己鮮明而又獨特的個性,也強調自己對於全國其他區域的參考意義和典型意義。可以說,湖北、湖南這些舉措,對於中央在考量和選擇這兩個地方做"新特區"時的決策,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河南本地的媒體也在批評,河南的行動確實慢了半拍。直至2007年8月25日,河南才在一次"高峰論壇"上第一次對外界表態,"鄭汴一體化"將申報第四批"新特區"。
其實從客觀上分析,河南下手未必就很晚。早在2005年鄭東新區就已經十分成熟,在申報第四批"新特區"時,鄭州曾以河南省重點打造的鄭東新區作為主題申報"新特區",但遭到一些專家學者的質疑和反對,因為已經有浦東新區、濱海新區的先例試點,如果繼續以鄭東新區這種模式為主題進行申報,獲得批準的可能性極低。所以在沖刺第四批"新特區"時,河南才正式亮出"鄭汴一體化"的旗子,並作為申報主題。
2007年底,當河南申報"新特區"最終落榜的消息傳來時,河南本地媒體《河南商報》一篇題為《中部新特區花落武漢長沙,三地競争鄭州落榜》的報道顯得不無沮喪:湘鄂沸騰,欣喜至極,河南反思,落寞寡歡--鄭州為什麼落敗?這一次敗落,再一次撥動了鄭州人敏感的神經。與湘鄂兩地的興高採烈、意氣風發相比,河南則開始總結經驗教訓,陷入深深反思與自責之中:相比"武漢城市圈"和"長株潭城市群","鄭汴一體化"顯得弱小、年輕、不夠分量,如果以"中原城市群"的名義來申請"新特區",可能幾率更大一些。鄭州的發展模式一直也是受到質疑的。"鄭汴一體化"雖然提得早,但其名頭也早被"長株潭"蓋過了;原來的"中原城市群"也已敗給"武漢1+8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當時的弱點是其改革探索沒有"鄭汴一體化"成熟,其城市間的合作還僅僅停留在口號、文字上,沒有形成真正意義的聯合、對接,也沒有帶動城市之間的經濟發展,城市與城市之間並未形成有機聯系。
本文摘自《大困局》
中國城市危與機:大困局
國家“十二五”戰略已經開局,新一輪的城市競争如箭在弦。競争世紀,誰已被遺忘?區域經濟時代,誰在快速崛起?中國的城市競争已經空前白熱化,城市之間為搶奪各種資源而展開的競争可謂波瀾壯闊,令人眼花缭亂。作者收集了中國内地城市在發展定位、發展戰略的制定以及城市發展與競争過程中失誤運作的大量經典案例,也對中國城市圈的形成與區域經濟的融合亂象進行了分析研究。該書豐富的案例,既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市在發展競争過程中最受人關註也是最為典型的標本,也是目前最具參考性的中國城市競争MBA案例庫。該書宏觀與微觀相結合,觀點尖銳、批判性強,對種種城市亂象提出了切中肯綮的批判,具有很強的可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