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李統書上任一月之後,即與汕頭市市長一起,攜市委、市政府、市直主要職能部門及各區縣主要負責人前往深圳考察,回來後很快提出"向深圳學習"的口號。
李統書說:汕頭要審時度勢,知落後而後勇,發憤圖強,進行二次創業,奮力拼搏,急起直追,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再創汕頭輝煌。李統書在他任期内始終強調:重塑信用、優化投資環境是汕頭的生命線。李統書上任後還對汕頭的未來發展進行了新的定位:新的決策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整合區域資源,優化產業佈局,建立粵東中心城市。
汕頭的"生命工程"是什麼?毫無疑問,還是信用。李統書主政汕頭的時間並不長,所幸的是,"打造信用汕頭、重振汕頭經濟"作為一種理念開始根植進了汕頭人的心中。用官方的說法,這是未來汕頭的"生命工程"。
知恥而後勇。面對競争、面對挑戰、面對落後,汕頭後來繼任的主政官員決心下更大的工夫趕超先進,用更加超前的思路和氣魄、更加超常的力度和措施來抓發展。
於是,在2007年,一個著眼於科學發展、謀劃長遠的《汕頭市"十年大發展"戰略規劃綱要》正式出台,其總體思路是把汕頭建成粵東閩西南贛東南經濟協作區重要中心城市。
"十年大發展"分為三個階段性奮鬥目標,即"三年打基礎"(2007-2009年),"五年大變化"(2007-2011年),"十年大發展"(2007-2016年)。
"三年打基礎",就是用三年左右的時間,以規劃建設東部城市經濟帶、工業經濟帶和生態經濟帶為龍頭,組織實施韓江河口整治規劃等一批重大項目,重點打好基礎設施、產業發展和社會環境三大基礎,經濟發展速度接近全省平均水平。
"五年大變化",就是到2011年,汕頭全市生產總值達到1400億元以上,年均增長14%以上,力争人均生產總值達到27500元,比2005年翻一番。
汕頭市政府最大膽的決策就是打造"三條經濟帶",即東部城市經濟帶、臨港工業經濟帶、綠色生態經濟帶。汕頭處在珠三角、閩三角中間地帶,按照"三條經濟帶"的規劃和發展,汕頭將不僅是粵東區域性中心城市,而且應該發展成海峽經濟圈的中心城市之一,作為廣東省參與海峽經濟圈建設的"橋頭堡"。
經過10年的努力奮鬥,汕頭將全面建成在泛珠三角區域、海峽兩岸經濟圈中發揮重要影響的現代化港口城市、區域性中心城市、生態型海濱城市,成為聚集輻射功能強大的粵東城鎮群中心。
這一規劃吹響了汕頭大發展和崛起的號角,支撐汕頭崛起的三大經濟帶構想不斷獲得重大進展。時任汕頭市委書記黃志光表示:"汕頭出現了良好的發展勢頭,汕頭一定會崛起。"
本文摘自《大困局》
中國城市危與機:大困局
國家“十二五”戰略已經開局,新一輪的城市競争如箭在弦。競争世紀,誰已被遺忘?區域經濟時代,誰在快速崛起?中國的城市競争已經空前白熱化,城市之間為搶奪各種資源而展開的競争可謂波瀾壯闊,令人眼花缭亂。作者收集了中國内地城市在發展定位、發展戰略的制定以及城市發展與競争過程中失誤運作的大量經典案例,也對中國城市圈的形成與區域經濟的融合亂象進行了分析研究。該書豐富的案例,既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市在發展競争過程中最受人關註也是最為典型的標本,也是目前最具參考性的中國城市競争MBA案例庫。該書宏觀與微觀相結合,觀點尖銳、批判性強,對種種城市亂象提出了切中肯綮的批判,具有很強的可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