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房地產市場上,我們經常聽到的一種雄辯是,政府的利益所在,難道會讓房地產下跌嗎?政府的力量的確可以延長泡沫的時間,但很難阻止其破裂。相反,政府的力量會加大市場的非理性程度,放大其調整的壓力。這是有中國特色房地產市場的幸之所在,也是其哀之所在。佛語雲:勢不可用盡,勢若用盡,禍一定來。在中國地方政府對房地產的利用上,當是極其確當之語。順便要提到的是,傳統自由資本主義和中國式的市場經濟的區別就在於,前者在不確定性的預期之中,分散的市場主體可能會從總體上變得更加謹慎,這可能體現為銀行不願貸款,而企業也不願意借款。而在國有銀行以及國有企業占據極大比重的中國式市場經濟之中,銀行及企業都可能在命令或者暗示下,反其道而行之。這固然使後者看上去具備了某種反週期的能力,然而,如果蕭條是必然要到來或者對上升週期期盼只是一場等待戈多的遊戲,那麼短期的反週期操作就可能加大蕭條的摧毀力。或者我們幹脆說,在後面一種經濟體之中,不蕭條則已,一旦蕭條就是極其深度的蕭條。
既然房地產給地方政府帶來了如此巨大的收益,一旦房地產泡沫翻轉,地方政府所受到的傷害也可能且深且巨。這種情況實際早已預演過一次。在中國房地產陷入低迷的2008年,全國各主要城市的土地出讓金普遍下滑了50%,有些地方甚至下降90%,在那個時候,我們聽到的,是地方財政的一片叫苦之聲。以土地收入占地方財政的比例,房地產的低迷將嚴重影響地方財政的開支。請註意,在2008年,中國房地產僅僅是低迷。而如果是泡沫破裂,那麼與房地產泡沫相關的一切收入下降都可能是非線性的。
泡沫的破裂意味著原有趨勢的突然中斷,意味著整個系統的突變,其引起的一切變化也都是非線性的。而隨著土地價值的大幅重估,地方融資平台的債務負擔將變得異常沉重,導致地方政府的破產也絕不是什麼不可想象的事情。在這個時候,如果實體經濟同步下滑甚至劇烈下滑的話,稅收減少,地方政府收入就可能陷入短暫枯竭。土地出讓金本來就是透支未來的土地租金收益,現在越多,以後就越少。政府每多一筆出讓金收入,居民就少一筆未來消費,企業就多一筆負債。雖然中國地方債務的數字很難準確計算,但普遍的估計是,中國的地方債務已經達到10萬億之譜。據中國銀監會統計:“從地方平台公司貸款債務與地方政府財力對比看,債務率為97.8%,部分城市平台公司貸款債務率超過200%。”顯然,房地產如果崩潰,地方政府幾乎立即會陷入債務危機。這個方面的最新證據是,據彭博社2011年12月的報道:中國已經有11家省級平台延遲貸款利息的償付。
本文摘自《大拐點》
冷戰之後,經濟高速增長是一種全球性現象,並非中國所獨有。在這個意義上,並沒有所謂中國奇迹。
中國的政府及企業之所以能夠有亮麗的報表,乃是因為那些本應該是由他們負擔的大量成本從他們的資產負債表以及損益表中被悄悄挪走,並轉移到了那些無法被統計到的匿名的社會之中。換言之,中國政府及企業成本被社會化了。這也是中國模式最為關鍵的秘密所在。在這個模式中,經濟增長是以中國社會的極度抑制和脆弱作為代價的。
冷戰之後美元體系在全球的迅猛擴張正在接近終點。所以,全球經濟的中長期低迷,將可能是我們看到的最好前景。也由此,支持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基石就坍塌了關鍵一角。
無論從全球市場體系的視角看,還是從中國經濟增長的内部邏輯看,中低速增長都是中國能夠期望的最好前景。中國經濟正在步入一個中長期的大型拐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