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什麼是儲備貨幣
在回答上面提出的問題之前,我們需要定義儲備貨幣,並評估該種貨幣成為國際儲備貨幣後帶來的利益(和付出的成本)。保羅R26;克魯格曼以及傑弗裡R26;弗蘭克爾和陳庚辛為此提出了一個很有用的總結。國際儲備貨幣就是除了在本國使用之外,還能在其他國家使用的貨幣。該貨幣的使用範圍越廣,就越擔得起作為國際儲備貨幣的稱號。外國政府和私人部門之所以要使用另一國的貨幣,是因為外國貨幣有著表3?1中概括出來的三個作用。
盡管有關國際儲備貨幣的很多研究都註重外國政府的儲備持有量,但需要強調的是,除了政府,私人部門在貿易和金融交易中也使用儲備貨幣。
有關儲備貨幣的官方持有量會在接下來的内容中進行闡述,但在這之前,有必要回顧一下在國際或私人部門層面上與儲備貨幣有關的一些基本數據。在1860~1914年間,盡管英國的貿易只占當時世界貿易的約30%,但是世界貿易的近60%都是以英鎊結算的。近年來,美元占據了主導。45%的國際債券以美元交易(自2008年年底起),86%的外匯交易使用美元(自2007年起),66個國家將美元作為它們的匯率錨(自2008年起)。對許多國家來說,它們貿易的70%~80%都是以美元結算,石油和其他商品都以美元來標價,在犯罪和違法交易的陰暗世界中,“美元依然稱霸”。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人們可以認為私人部門的行為確實是儲備貨幣地位的深層決定因素。
儲備貨幣利益和成本考量
各國對儲備貨幣地位都感到很矛盾,因為儲備貨幣地位帶來的不僅是利益,還要為其付出成本。
利益
為本國國民提供便利。一個國家的出口商、進口商、借款人和貸款人都能用他們自己的貨幣而不是外國貨幣來進行交易。因此,獲得另外一種貨幣的交易成本,以及將本國貨幣兌換為外國貨幣的心理成本會有所降低,甚至完全消除。當一個美國遊客出國旅遊時,他(她)在很多地方經常用美元購買東西或服務,因為美元被廣泛接受,或是很容易地能把美元兌換成當地貨幣。相反,一個泰國遊客就必須到銀行去兌換相應的本地貨幣來消費。對於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來說,以本國的貨幣進行交易也有一些成本優勢:當交易以美元進行時,外國經濟機構為了了解交易過程,不得不把美元兌換成它們本國的貨幣;相比之下,美國的機構就省下了兌換這件麻煩事兒。這就像是用自己的語言來進行交易一樣便利。
繁榮時期的鑄幣稅或過度特權。讓其他國家的政府或人民持有本國貨幣所帶來的優勢,只是鑄幣稅的一個狹義的定義,這從專欄作家托馬斯R26;弗裡德曼的話中可以看出來:
美國有著為數不多的國家擁有的優勢:它可以印制印著喬治R26;華盛頓、本傑明R26;富蘭克林和托馬斯R26;傑斐遜頭像的綠色紙張。這些一張張綠色的紙張叫做“美元”。美國人把這些綠色的紙張分給世界上的人們,換來汽車、意大利面、出租車、酒店房間和其他各種各樣的商品和服務。只要外國人繼續被引誘來持有美元,不管是藏在床墊底下、放在銀行裡,還是用於本國的流通,美國人都能用這些綠色的紙張來換得實實在在的商品。
但是,鑄幣稅在更廣意義上的定義,同時也是儲備貨幣地位的核心,被稱為“過度特權”(查爾斯R26;戴高樂及其顧問雅克R26;呂埃夫這樣稱呼這一特權),即一個國家能夠以本國貨幣在國外大量借債的能力,特別是在其他國家的投資(包括對外直接投資)回報更高的情況下。
盡管證據並不明顯,但是過度特權可以這樣來理解:過度特權是一種能力,它能夠讓一個國家在出現巨額的經常項目逆差,並因此以本國貨幣計算的低利率來大額舉債時,經濟依然處於安全狀態,因為它知道,其他國家考慮到這個國家貨幣的特殊地位,會樂於對其伸出援手。
蕭條時期的鑄幣稅或過度特權。也許,與獲得利益同樣重要,或是比這更為重要的是,在經濟危機期間成本的減少。在經濟危機時期,擁有儲備貨幣可能意味著較低的利息成本和更強的資本市場準入。這樣就有助於防止貨幣危機和動蕩的出現。在最近的危機中,美國就受惠於這樣的安全投資轉移,這意味著市場不會開始根據違約概率進行定價。
政治權力和聲望。如果一國的貨幣成為儲備貨幣,將給這個國家帶來權力和聲望。我們已經發現了能夠提供反週期流動性,特別是在經濟危機中提供這種流動性,以及由此衍生出權力和影響的例子。英國逐步喪失其主要貨幣的地位,與其政治和軍事方面優勢的逐步喪失是有關系的。在第二章中,我舉了兩個分別與巴拿馬和卡斯特羅時代的古巴有關的例子。這兩個例子同樣也證明了擁有儲備貨幣可以衍生出權力這一觀點。
本文摘自《未來20年,中國怎麼樣,美國又如何?》
中國經濟,到底在世界上的哪個位置?真正了解中國經濟,一定要從世界看中國。
在這本激起國内外經濟領域争辯的書中,作者對中國經濟的發展前景做出了史無前例的大預測。他極其準確地預測到,2030年,以購買力平價衡量,中國將占世界GDP的近1/4,而美國只占12%;2030年,中國的貿易額將會是美國的兩倍;中國的人均GDP在2015年將達到1.7萬美元;中國主導地位在未來20年間會很明顯,能與處於帝國時期的英國或二戰後的美國相媲美。……